孙继琼
编者按
二月底闭幕的2023年市两会,鲜明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成都现代化建设,彰显发展的时代主题。本期“理论·一线”栏目特邀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聚焦不同领域、行业,探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飨读者。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启了成都制造业建设的新篇章。新形势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全面推进成都市制造业提档升级,对增强成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瞄准高端化,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制造业高端化不仅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成都“制造业强市”的基本要求。目前,成都市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位列全國第八,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制造业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高端化为引领,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是放大成都制造业现有优势,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要着力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就是要占领行业技术“高地”,不断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成都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拥有高校65所,其中“双一流”高校8所、居全国城市第四,聚集了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18个,要立足现有创新资源优势,围绕国际技术和产业创新前沿,找准成都制造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契合点,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形成转换顺畅、接续迭代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是培育全球价值链“链主”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以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鼓励关联企业联合重组,推进一体化经营,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三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立足成都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积聚发展,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突出智能化,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
智能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成都市积极顺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形成了示范应用为牵引、智能软硬件为核心、功能区协同配合为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成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规模达38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160亿元,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7.0%。2022年成都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779.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占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4.3%。着眼未来,如何抢抓智能化赋能制造业新机遇,加速“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塑成都市制造新优势,是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要促进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成都市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制造优势,应进一步深化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为促进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智慧引擎”。二要构建智能化转型的支撑体系。全域谋划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建设,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建设应用,超前建设智慧能源设施,统筹推进“三网一智造”集成共享发展,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要前瞻布局“智造”产业。把握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瞄准数字经济“主赛道”“新赛道”,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在基因治疗、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注重绿色化,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制造业绿色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大力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2%,煤品燃料消费比重累计下降4.5个百分点;2022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4.5%、高于全国38.2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竞争力,是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光伏、锂电等绿色低碳优势制造业和绿色金融、绿色认证等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先进储能、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技术研发攻关和市场应用,实施节能降碳、科技赋能增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提质发展。二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动落实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实施新建和技改项目节能审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通过综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消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大力推进水泥、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减少碳排放。三要营造“碳中和+”场景。加快制定工业领域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强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认证体系建设。推进“碳中和+生产”,实施绿色制造创新示范行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绿色改造升级实现全覆盖,加快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建设。打造绿色低碳标杆示范企业,带动全行业、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提升。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