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画派对晚清民国浅绛彩瓷的影响*

2023-03-05 11:25
陶瓷 2023年2期
关键词:制瓷彩瓷新安

钟 燕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自元代以后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画的兴衰迭代正在景德镇上演。其中,由新安画派的名家程门在清代中后期基于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审美观念,开创的浅绛彩文人瓷画正慢慢地进入大众视野。新安画派“以书入画”的文人画审美理念促进了浅绛彩瓷艺术蓬勃发展,并且进一步反哺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1 新安画派对浅绛彩瓷瓷绘发展影响

1.1 浅绛彩瓷瓷绘的发展背景

“浅绛”一词源自浅绛山水,起初是董源基于吴道子的“吴装”山水而衍生的一种画法,盛于黄公望,后由文征明、沈周二人继承发展[1],是一种基于水墨绘制的外形,并采用花青、赭石等赋予着色的山水画的一种传统技法。这种技艺的恬淡、悠长且深远的传统文人意境被凸显得淋漓尽致。到了清代,人们基于传统浅绛彩的国画艺术理念,借助于国画的专业术语,创造出了一种名为浅绛彩瓷的制瓷技艺。浅绛彩瓷是指使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于瓷胎上绘制山水、鸟兽等花纹,后将瓷胎染以淡赭和少量的水绿、草绿等颜色,最终经过(650±50)℃的低温烧制而成的一种釉上彩。

清末道光至咸丰年间,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社会动荡,经济严重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瓷绘家开始找寻能够替代原本耗时、耗力且成本高的粉彩、青花样式瓷器,因此,浅绛彩瓷器应运而生。浅绛彩技艺的出现不仅赋予了传统制瓷的新生,还赋予制瓷行业技术改革,加速了制瓷艺人的觉醒。由于浅绛彩技艺的推动,制瓷行业开始重视传统文人画,并逐步将其嵌入瓷器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瓷器装饰而流通市场之中,这就为日后民国时期新粉彩的发展提供了支撑[2]。

1.2 新安画派的溯源以及与浅绛彩瓷的联系

新安画派即明清之时,聚集于徽州新安郡的文人画家,围绕当时极负盛名的泓仁所组成的一个流派。黄山山脉对新安画派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由于黄山的秀丽风景,新安画派于自然风景领域极具风采。同时,以泓仁为首的新安画派用笔普遍简逸洒脱,画面大多采用线条勾勒,淡墨少染给人以枯寒、冷峻之感。新安画派提倡直抒胸臆、风格鲜明,并且反对盲目效古,主张突破画学桎梏并超越古人。

清代末年,社会衰退、经济萧条,徽州亦是如此。徽商的没落使得徽州新安画派的画家生活雪上加霜,一众画家只能卖画为生,为了将自身的作品推广至普通民众,部分技艺超绝的大师以瓷为载体,开始进行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但是传统复杂的制瓷工艺对于他们掌握起来尤为困难,于是就出现了以浅绛画法为主,再进行低温烧制而成的浅绛彩瓷,而这种便捷快速的制瓷方式一产生就立刻获得了民众的认可。早期浅绛彩瓷绘画多以山水为主,之后人物画、花鸟画都开始兴起。浅绛彩瓷的出现背后离不开新安画派画家的大力推动。新安画派的画家不仅推动了浅绛彩瓷的发展,还将新安画派绘制作品的艺术风格传递给景德镇制瓷业的其他从业者,这对景德镇的陶瓷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浅绛彩瓷瓷绘的兴衰迭代

浅绛彩瓷器一度在民间广受追捧,浅绛彩瓷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观赏性瓷器,而是开始覆盖到花盆、水盂等日常用具。浅绛瓷器受欢迎主要有3个原因:

(1)浅绛彩瓷的绘制者大多有深厚的画工以及浓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将更精美的图画融入瓷器之中,对比传统的其它瓷器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

(2)浅绛彩瓷引入了文人画,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文人亲自尝试绘制浅绛彩瓷,还掀起了当时的一阵艺术风潮。

(3)低廉的价格是浅绛彩瓷的巨大优势,相较于其它的传统瓷器,浅绛彩瓷利用它自身的价格优势,能够迅速下沉市场,因此迅速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3]。

浅绛彩瓷并未将其辉煌历史一直持续下去,而在进入民国以后就逐渐淡出了市场,仅仅将它的历史定格在那五六十年间,民国之后基本就再难见到浅绛彩瓷的创作者。这主要是一方面浅绛彩瓷属于低温烧制的釉上彩,色料往往与瓷胎结合不牢固,长时间的使用会因为磨损而导致绘制颜色脱落;另一方面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工业洋瓷对市场的冲击使洋瓷价格更低,颜色鲜艳明亮,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使得大批景德镇瓷绘匠人追逐效仿。总之,在种种因素下浅绛彩瓷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与审美。

2 新安画派推动浅绛彩瓷发展的内在要素

2.1 地理要素

徽州毗邻景德镇,故而景德镇是徽州人外出求学、经商所经常接触的地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对景德镇的经济、文化以及陶瓷艺术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徽州的艺术文化经常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两地之间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是促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景德镇同徽州有着极为相似的地貌特征,譬如皆为丘陵地带,群山环绕,且内地皆有江河等。由于地势地貌的原因,当时景德镇交通并不便利,但与徽州之间却有水路开放,使得两地往来密切,文化也相互影响、交融。

清末时期徽商是南方一大经济体,世人评价道“无徽不成镇”,而景德镇是当时徽商下至南边经商的必经之路。当时景德镇的地理环境属于内陆山区,被高山包围,交通不便,使得当时的画匠们很难接触学习到名家的作品,邻近的徽州汇聚了一群文人组成了一个新画派,而有着密切联系的景德镇自然在人员的往来中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4]。很多徽州文人画家来到景德镇进行创作,其自身文化素养极高,并且师出名门,因此他们经常会在自身的浅绛彩绘作品中留下姓名及诗句,打破了以往景德镇瓷绘的程式化题款形式,促使瓷画逐渐的达到书画印相融合的文人画境界,这不仅是深受徽州文化的熏陶,而且大都受到了新安画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2.2 美学要素

在新安画派的推动中,浅绛彩瓷绘一直秉持着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审美理念。“文人画”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文人创作的画。但是,文人画绝不单是文人绘制的画这种表象意义,它还蕴含着文人的思想理念以及文人高雅的情趣。陶瓷艺术家在文人画之中,通过借助山川、枯木、竹石、梅兰等寓意深远之物,辅以抒发感情的手法,譬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以此凸显自身崇高的思想精神追求。文人画大都不追求形态拟似,但追求笔墨神韵,着重强调文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追求诗画相融的极致意境,这些都是传统瓷绘不着重追求的。此外,文人画的创作寓意通常较为高雅,这也是传统瓷画较为缺乏的。文人画讲究自然淡雅,追求朴素洁净,深度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崇高情操[5]。正是这种文人画“以书入画”的极致审美,使得浅绛彩瓷画与传统国画诗画合璧,使浅绛彩瓷的艺术底蕴快速增加。

3 画派风格相嵌合的瓷绘艺术新发展

3.1 浅绛彩瓷画对新安画派绘画风格的继承

浅绛彩瓷中,程门、程子言(程门之子)、王少维、金品卿、任焕章、王凤池等的山水画功底深厚,最能凸显浅绛彩瓷山水画的神韵。其中程门被视为浅绛彩瓷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对之后的很多浅绛彩瓷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徽州的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等浅绛彩名画家与新安画派在各方面都有着直接联系。新安派著名画家张儒所作的《山麓草堂图》(见图1),与浅绛彩瓷画家徐善琴的作品《云亭消暑图山水瓷》(见图2)的构图非常相近,两者从整体布局来看,皆是以河流作为界限,下方为近景,上方为远山,形成这样一种三段式构图。再从局部细节可发现,两幅作品的作画笔法十分地相似,不论是近景、杂树的双勾笔法,还是远景山脉上的树木,亦或是山脉的脉络,画风都极为相近。

图1 张儒 山麓草堂图

图2 徐善琴 云亭消暑图山水瓷

3.2 浅绛彩瓷瓷绘风格的发展

正是以程门、王维安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对浅绛彩瓷的影响,所以浅绛彩瓷开创了将文人画带入瓷器之中的辉煌艺术历程,使得自宋代以来,我国的文人绘画作品在陶瓷工艺方面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由此可见,浅绛彩瓷画是传统国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不但继承了新安画派的优秀风格,而且还深度保留了众多传统绘画的优良品质。

浅绛彩瓷不仅继承了传统国画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对文人画的绘制进行了革新。在此之前,景德镇的文人画瓷绘家大都只是对名作进行纯粹的模仿,这些仿制出来的作品精致秀美,但终究只是将前人的作品拿出来翻新,不存在太大的创新价值,也无法对世人的绘画工作进行启发。而浅绛彩瓷问世之后,大批浅绛彩瓷画家在传统名作的基础上,展开了大量的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创作,使得瓷绘的艺术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浅绛彩瓷将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浅绛彩瓷艺术发展变迁,离不开新安画派的推动,更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审美文化。如果浅绛彩瓷艺术脱离了文人画“引书入画”的审美风格,那最终将会被当时的社会所抛弃。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思想文化、审美潮流等都发生了改变,浅绛彩瓷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浅绛彩瓷为日后粉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中国的瓷画艺术开启了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不断有新的文人书画家参与到瓷绘行业之中。

猜你喜欢
制瓷彩瓷新安
新安滩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张新安教授简介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新安滩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漏痕彩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