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东
(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淮安 223402)
建筑行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优化建筑施工模式,做好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摆脱传统施工模式能耗高、污染高的缺陷,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尝试运用装配式施工技术代替传统施工模式,而想要顺利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如何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就成为重中之重。基于EPC模式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活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关键环节,运用一体化成本控制模式,降低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成本,加强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关联,提升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建筑项目特定的工作程序,明确施工成本控制部门以及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构建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会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混乱无序,无法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EPC 总承包模式下,对于设计、采购、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于大型项目而言,通过对施工阶段前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提升成本管控水平。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成本控制人员需要以EPC 项目合同为基础,在公司不同部门抽调人手,组建成本管理小组。
在一些项目中,也将该类型小组称为“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工作小组的运行。在此基础上,总公司相关部门要依据部门自身的权力,对成本控制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成本控制小组的所有活动,均处于成本控制体系架构内,进而确保施工单位、业主以及社会三方的利益均能够得到满足。
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控的依据,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内部预算定额,将其作为签订施工合同、设计施工方案、选择施工材料的依据。基于成本控制体系,需要先明确管理层组织结构,确定哪一个部门为牵头部门,并明确该部门的第一责任人,由责任人代表企业行使成本管理职权。在明确管理层组织人员架构的基础上,要明确施工小组、项目成本管理小组的具体负责人,确保管理层下达的成本管控指标能够在基层顺利落实。
在政策方面,需要坚持权、责、利一致性原则,从微观层面上看,项目经理与各个专业部门的责任人,都有着成本管理责任,同时也享有与责任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权限,例如资金使用权、人力资源管理权等。为了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持续稳定进行,总公司领导者需要对项目经理,以及各个专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以量化的方式与其薪资、奖金挂钩,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装配式建筑项目各个环节均涉及成本控制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效果,就要针对每一个环节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成本管控。目前,采用EPC 模式的装配式建筑项目,通常采用固定总价与工期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承包商所面临的成本风险更高,因此承包商更应该注意施工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问题。
从招投标阶段开始,一直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管控工作。例如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承包商需要与业主进行积极的沟通,深入解读业主提供的投标指南,了解业主对于施工项目的具体需求,并对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勘察,提升成本预测的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承包商还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地建筑行业市场资源、物价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评估可能会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风险,制定更为合理的投标价格。一旦中标,承包商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制定成本控制计划以及成本控制目标,在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施工标准的基础上,选择成本最少的施工方案,确保成本控制的连续性。
S项目为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采用EPC总承包模式。该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17万m2,总建筑面积约为6.42万m2,地上建筑面积约为5.02万m2,该项目采用装配式施工模式,项目所采用的预制构件占总工程量的58%,为了提升成本控制效果,施工人员运用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对于工期、施工质量、工程成本以及施工安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
在S项目的设计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设计方面经济效益方面。以经济效益视角对不同的装配式施工方案进行横向对比,在保证工期以及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施工成本。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S项目成本增量控制问题,尽可能提升结构部件的预制率,针对不同的预制率计算S项目的成本增量
依照成本增量由低到高排列,S项目各个部件的装配率依次为2%、16%、21%、23%、39%、41%、57%,通过分析成本增量数据,最终选择装配率为57%的施工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S项目中,由于三明治外墙在成本增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制备该部件的技术较为复杂,使用原料数量较多,因此三明治外墙部件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预制三明治外墙部件,与现浇三明治外墙部件的成本进行对比,聘请专家对两种模式下三明治外墙部件的功能性进行审核,并得出其功能系数具体数据
成本控制人员需要从建造成本、拆除成本、维护成本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并意识到采用装配式部件对于缩短工期的帮助,综合评定传统浇筑模式与装配式施工模式的成本效益。
S项目中,运用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于施工部门、全产业链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集中控制。实际开展施工活动时,每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互关联,确保每个部门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成本控制责任,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发各部门员工主动开展成本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S项目总承包商在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建筑材料的供应商,并根据该项目的装配率对材料采购进度进行优化,将采购环节提前,针对传统采购过程中临时性采购、无序采购以及分批采购,转变为系统化、标准化的集中采购,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控制应急成本、其他间接成本,提升采购工作效率。比如,在确定窗框部件生产厂家时,通过提前招标的方式确定适合的合作伙伴,在签订合同之后,窗框生产厂家就可以根据S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备相应的部件,窗框部件生产厂家通过与施工单位的有效沟通,对预制部件的细节进行优化,并与室内精装修等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渠道,提供正确的预埋件位置,确保各个施工环节能够顺利衔接,达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的目的。
S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依据设计阶段结束的时间确定供应商定标时间,确保供应商能够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物料供应,避免由于物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工期。S项目使用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与传统招标模式相比,这种招标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幅度缩短招标时间,总承包商在供应商库中挑选合适的供应商作为议标单位,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三个维度,对每一个供应商的能力进行评定,并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其进行横向比较,选择评分较高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S项目所使用的预制部件,由位于项目所在地附近的预制部件加工厂负责生产,以流水线的方式根据需求制备预制部件,在保证预制部件参数符合使用标准的基础上,降低建筑部件生产成本,控制建筑施工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在S 项目中,借助模数化设计,将预制部件的制备时间控制在30 h之内。
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针对建筑外饰面材料、套筒以及门窗等部位,优先考虑使用本地建材,节省运输费用以及仓库管理费用。严格控制预制部件生产工厂与施工现场的直线距离,确保两地距离不超过100 km,保证道路平坦通畅,有多条备用路线,并使用专业的运输车辆进行预制部件运输工作,确保预制部件的完整性。
S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部门借助BIM 技术对施工流程进行仿真模拟,并以模拟数据为基础开展技术交底工作。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装配式施工模式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在S项目中,钢筋工人数量缩减50%,砼工人缩减30%,模板工人缩减50%,人工费用节约30%。
此外,S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运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减少建筑垃圾总量,并有效控制材料浪费,经过计算该项目建筑垃圾产出量仅为传统施工模式下垃圾总量的75%,建筑材料损耗减少10%。此外,为了确保预制部件吊装工作能够顺利进行,S项目中使用的预制部件单体重量不超过7t,利用常规起吊设备就可以完成预制部件吊装工作,节省工程机械租赁费用,并减少机械维护保养投入。
利用BIM 技术对S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优化,深入分析地理、气候等外界因素,确保不同施工环节之间能够顺利衔接。项目部门结合S项目实际施工需求,制定详尽的供货计划,并派遣专业人员入驻生产工厂对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与管控。确保施工现场始终能够保存1.5层的预制构件数量,避免由于预制部件供应不足而影响施工进度。S项目中,标准层以6d/层为标准,其工期仅为传统现浇模式的40%,并减少施工现场能源消耗,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装配式施工模式具有成本低、污染小、工期短等优势,已经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际工作中,想要进一步发挥装配式施工模式的优势,扩大其普及率,就要对如何控制装配式施工成本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借助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从设计、采购、运输、施工等环节入手,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全过程成本管控,在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