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芳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非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文化的体验和深入理解是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构成,而加深外国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则需要英语语言的转换。西双版纳作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桥梁,正着力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现以西双版纳非遗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双版纳非遗外宣翻译的对策,分析英语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以期助力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化推广。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深远的影响。云南地理区位特殊,是国家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中老、中缅、中越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有利于推动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交流。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两个国家接壤,历来民间经济文化交往频繁,是跨国旅游文化交流的桥梁。西双版纳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为目标,重视旅游文化的国际化推广,在国家对文旅融合建设部署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带动入境旅游。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国际和国内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宣传使非遗旅游的实践成为可能。
1.国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非遗保护公约
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的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该公约明确了非遗的内容,提出各缔约国应保护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遗名录,同时,建立保护非遗的法律制度。根据公约,“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可见,国际对非遗的态度首先就是保护。旅游活动在非遗的宣传和弘扬方面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国内对非遗资源的保护
2011年2月25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传播。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建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且云南省各地州的非遗项目均被列入该网站,并以中文表述。
总之,国际国内社会都呼吁和支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利于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同样,旅游也可以促进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
1.优越的区位优势。与老挝、缅甸接壤,且中老铁路的开通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旅游文化交流,是西双版纳成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桥梁。西双版纳要想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就有必要提供多语种旅游服务语言。
2.独特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2021年“亚洲象的旅行”使西双版纳名声大噪。另外,西双版纳的边境文化和当地傣族文化相融,还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综合以上旅游资源,西双版纳州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2017—2019年,西双版纳完成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达3326.46万人次、4043.41万人次和4853.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07.75亿元、671.14亿元和827.9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的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1]。
由此可见,从2017—2019年,西双版纳州的游客接待人数呈上升趋势。而2020年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旅游业受创,因此没有列入研究范围。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待挖掘及对外推广。游客在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之余,如果能够更深层次地领略当地非遗,将会推动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文化交流,带来经济效益。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傣族为主。2020年末,全州户籍总人数有101.35万人,傣族人口有33.47万人,占33%。傣族人民世代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因而拥有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7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的名录11项,省级的有17项(含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州级名录31项。这些保护名录涉及的内容有: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及饮食文化等[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部分非遗同样面临濒危窘境。政府出台多种举措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
通过互联网调查发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主要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网站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上。另外,在“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应用程序上也可以查到西双版纳非遗的详细内容,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形式。
2017年4月,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笔者实地走访该传习馆,发现其内容非常齐全。展厅约800平方米,主要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和实物展出等方式呈现非遗,文字以汉、傣双语表述,展出非遗实物100余件[3]。这个传习馆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的非遗,具备比较丰富的中文非遗资料储备,但是缺少英文介绍。如果将这些非遗内容翻译为英文,将有助于海外游客了解本地非遗,有助于西双版纳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笔者于2019年4月在西双版纳景洪市走访,发现这里的智慧旅游建设还不够完善。根据2019年《西双版纳州全域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可知其重点任务在于州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综合购物中心、旅游综合交易结算中心、州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旅游商品品牌、全域旅游智慧交通6个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在于创造良好便捷的旅游购物环境和服务,提升游客的购物体验。以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为例,其收录了多种植物图片,并配有中英文介绍。目前,非遗智慧旅游建设尚有较大发展空间[4],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助力非遗传承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因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距离较近,西双版纳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西双版纳要想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就有必要完善多语种旅游服务语言,包括老挝语、缅甸语、泰语和英语等。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应作为建设的重点,在此讨论的亦为汉英语言翻译的策略。
汉英翻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西双版纳的中文非遗资料档案已较为全面。将这些中文资料加以整理,进行英文翻译,并以合适的方式应用到文旅融合中,对推动对外文化宣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助力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俗、曲艺、舞蹈和传统技艺等。
1.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名称的再翻译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为例。《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主要讲述了傣族人理想的爱情故事,“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其传达的深层内涵是傣族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典范及道德标准,男性应该是勇敢坚强的,而女性是美丽坚贞的。这部长诗原为傣语,并由傣族章哈传唱,傣族章哈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章哈”也是傣语[5]。
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需要在语言的转换上经历二次转换,涉及三门语言,即由傣语译为汉语,再将汉语译为英语。由于既精通傣语又熟悉英语的人才较为欠缺,目前,大多是以汉语版本的《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为蓝本进行翻译。在进行名称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例如,《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可译为:ZhaoShutun and Namnona(A love story of Dai narrated in a long poem);傣族章哈(傣族传统曲调演唱者)可译为:ZhangHa(Dai Singers performing in traditional tunes)。2.基于文化视域的汉英翻译(1)文学文本的翻译
在进行文学文本翻译时,如《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一方面要将叙事诗里优美的语言转化为英文,让受众明白故事情节,感受其文学魅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文化的阐释,将傣族人民认同的情感价值观传递出来。另外,还要考虑诗词的排列对仗。
(2)传统民俗的翻译
傣族的很多节日与宗教信仰有关。如在翻译傣族泼水节(Water-Splashing Festival)、开门节(Dooropening Festival)和关门节(Door-closing Festival)时,应该结合傣族的佛教文化,阐明这些习俗的含义。
(3)传统技艺的翻译
对传统技艺的翻译,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贝叶经制作技艺(Palm-leaf manuscripts)、傣族慢轮制陶技艺(The Dai Pottery)、傣族织锦技艺(The Dai Weaving Skills),应该突出该技艺独有的特色,并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例如,西双版纳的贝叶经制作技艺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传播途径为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国云南西南地区。因此,除了西双版纳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贝叶经的制作技艺,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保护和传承贝叶经制作技艺较为完整的地区。
傣族慢轮制陶(The Dai Pottery)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慢轮制陶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一直保存至今天,是人类手工技艺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翻译时,除了要讲清楚傣族传统慢轮制陶的技艺流程外,还要介绍其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功能用途等,以及要强调其特点(Characteristic: The Dai people do all the wheel throwing by hand or foot not on an electric potter’s wheel and all the slab pottery is built by hand. )。
在完善汉英翻译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助力非遗传承。首先,建立非遗的汉英语料库,将表述规范统一。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文本翻译规范以后,可用于很多地方,如门户网站、酒店景区等智慧旅游设备和出版物等。例如,在旅游演艺项目中,傣族章哈吟唱长诗时,配上英文的解释,可以大大提升海外游客对傣族非遗的理解。另外,《召树屯与喃木诺娜》被改编为电影《孔雀公主》而为大众熟知,可以为该电影配上英文字幕,方便海外游客随时随地在移动设备上观看。
另外,以漫画的形式传播非遗,非常受大众的欢迎。目前这部作品已被制作成连环画,为了对外宣传,再配上英文解释,将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文创产品。
1.从文本翻译到旅游服务英语口语。汉英翻译的非遗资料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的资源,用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2.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培养跨文化意识,学习跨文化传播与翻译,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推广西双版纳非遗。
建立非遗汉英语料库,利用数字化,推广非遗文化资源。如在包装上配上英语介绍,可以使傣锦、傣族慢轮制陶等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大大增加;还可与新媒体相结合,设置二维码,让游客扫描之后即可看到这些工艺品制作的过程。此外,贝叶经不仅刻写了佛教经典,还刻写了大量民间文化知识。傣族人民视傣文贝叶经为传世之宝,其在西双版纳的许多佛寺和百姓家中被普遍珍藏。因此,在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将贝叶经当作普通工艺品,可以实现对贝叶经的数据化管理,以防经常翻动贝叶经,更好地保存贝叶经。
非遗英语数字资源助力参加国际会展的推广。2019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象脚鼓舞《吉祥舞鼓》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示的其他非遗项目还有傣族章哈。在这样的国际性展会上,如果有英语的配合,将能更好地宣传西双版纳旅游文化。
西双版纳要想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就应当全方位提升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创造国际语言环境。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非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把非遗英语翻译和英语数字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以助力西双版纳成为国际化的智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