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诡诈,不耍手段。”
【评析】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世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中原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礼”。因此,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言语应谦逊谨慎。”
【评析】此章孔子告诉我们,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都应该正直;当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要端正,但在言语上一定要谦虚谨慎,要有分寸,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其实孔子是在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评析】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的后代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臧武仲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是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中有记载。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是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见危难能献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中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评析】本章谈论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勇敢、多才多艺。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符合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