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3-05 07:47宋晓炜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

宋晓炜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内涵之丰富、思路之发展、优势之突出,都蕴含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推进。而要深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内涵深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蕴含在魅力无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在广袤富饶的中华大地上,农耕区域、草原区域、海洋区域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发展熔铸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信念。源于实践的文化自信、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天下一统的格局胸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有共同价值理念、共同理想观点、共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这样一个共同体组成;是有容乃大、紧密团结的水乳交融共同体;是同气连枝、相辅相成的休戚与共共同体;是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同舟共济共同体[1]。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思路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发展结晶,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变过程、坚定立场、基本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空间牢不可缺的基因支撑,是丰富与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只有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才能坚不可破,民族繁荣发展之树才能长青不衰。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突出优势蕴含在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天下为公”的大国情怀铸就壮观雄伟的万里长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奠定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厚积淀;“抱德炀和”的仁爱精神促进各民族成员共建美丽环境,共创美好未来;“民富国强”的伟大壮举指引中华民族勠力同心,为共同的理想不懈前进[2]。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才不是假象的共同体而是现实的共同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共同体而是守正创新的共同体,不是散漫的共同体而是紧密结合的共同体,不是被动的共同体而是主动融合的共同体。

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丰富中华文化、拥护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坚定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力铸牢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事业,还会产生榜样示范效应。

强化国家观与民族观,增进各族青少年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维系国家与民族力量的切实支撑与文化渊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化国家观和民族观有益于我国的繁荣与发展。在让各族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更要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民族态度,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掌握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大国形象[3]。因此,以领土疆域话题与民族团结主题为主线,增强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其文化根基,进一步统一思想战线,为维护国家完整和民族统一贡献应有的力量。

增强历史观与文化观的认同度,铸就各族青少年巩固民族团结的力量

历史印记与文化成果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鲜活见证。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意义非凡。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发展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团结的历史,是敢于接受挑战、狠抓机遇、克服困难、扭转乾坤的辉煌历史。只有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才能实现对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的全面把握与认同践行;只有学习掌握近代史的发展与波折,才能理解“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抉择;另外还要了解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飞跃前进与典型成就,增强坚定“四个自信”的觉悟与意识,持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等等。读史使人明志,可助力各族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深化中华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各族青少年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心。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激发各族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潜力

中华民族历史上铸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统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体,大团结大联合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在共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交流融合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并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依存感。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青年,相互交流,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意识,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与信念,明确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奋斗前景。重视对各族青少年传统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实际需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更是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深入发展的需要。要以“以人为本”为宗旨,加强团结统一,凝聚人心,深化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深刻领悟,全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激发各族青少年的创造力,为中华民族长久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攒新生力量。

维护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回顾与再现历史、唤醒与重塑意识,是激发和凝聚各族青少年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支柱。由于各个民族分布位置、传统习惯、语言风格等存在一定差异,少数民族青少年是其所在地区发展与繁荣的坚定生力军与建设者,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观念层面培养其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具有坚定团结民族意识与广阔胸怀的新时代接班人,并通过文化的熏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使其铸就鸿鹄之志,进而逐渐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对策

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自强、强化中华文化深厚认同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引领民族聚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深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力度

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传统伦理道德、爱国主义情怀等宣传至各个行业的文化教育体系之中,为社会成员提升文化修养提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凝聚更加强大的民族力量,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十分重要。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客观来讲,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髓能够指导新时代下的社会成员培养守正创新、处世豁达、乐观积极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立场与民族气概的深刻感悟,能够让社会成员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道德传统,在其心中树立强大的国家形象,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4]。

新时代,必须在文化教育体系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提供支撑。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文化自信,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意蕴。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构筑精神家园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结合现代传媒方式高效率、高质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乎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全面融入新时代的艺术、传媒、影视等多个领域,以此提升社会成员对文化领域的认可度,增强其凝聚力,以此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优化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模式,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组织针对青少年的交流互鉴活动,采取新模式、新特色、新创意、新话题,让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亮点,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源泉与灵魂所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不忘本来,重点关注中华文化追根溯源工程与项目;对外来文化保持批判性吸收的态度,以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超越国界与时空,站在世界文明的最前沿;坚持面向未来,勇往直前,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能与创造力,致力于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绵延长久,成为新时代延续民族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地域性科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史、人类史的重要工作,是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思路与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推演布局的重要依靠[5]。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与地域性科学研究,需要密切联系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工作,全方位立体化构筑展现中华文化多元统一、各个民族互通互融历史现实的话语结构与历史素材,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发展过程与各民族各地区的现实状况汇聚成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广阔文化图景。通过各种历史文化角度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认同与共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治理理念和辩证思维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总纲,清醒认识个别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坚持一致性,提升共同性,包容差异性,坚持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的切实融合;清晰认识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辩证关系;清醒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知道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深厚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明确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搭上现代化快车的重要途径;清晰认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关系。引导和教育各族青少年团结一致,铸就命运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思想基础与感情基础;提升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增进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

相对而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培养各族青少年认同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托。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建设而形成的。因此,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明血脉,继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大国气度与风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引领,帮助青少年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他们的民族团结教育,持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选取优秀榜样,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各族青少年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少年。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只有情感上相互亲近,才能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青少年时期感情培养得越扎实,后期感情就会越深厚。因此,要发挥充分发挥学校的“大熔炉”作用,持续增进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经之路。各族青少年教育应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起,不断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责任感。

抓好文物古迹保护

我国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对历史文物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增强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发掘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以文物古迹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中华民族价值立场。近几年推出的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体现了我国为保护文物古迹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采取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弘扬,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