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湖隐集》及其文献价值

2023-03-05 06:13陈静敏
图书馆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爱琴遗民

陈静敏

2020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购藏了一批新会李氏家族资料文献,共120余册(件),年代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其中有明末清初遗民陈允衡撰《湖隐集》抄本。陈允衡以诗名于时,《[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十四、《[道光]南城县志》卷二十二、《[同治]南城县志》卷八、《清史列传》卷七〇、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一〇、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三、曾燠《江西诗征》卷六十五、黄容《明遗民录》卷六皆载其传。钱谦益认为:“伯玑为诗,风流蕴藉,振奇拔俗。”[1]王士禛对允衡五言诗尤为推崇。陈允衡在明末清初诗坛占有重要一席。陈氏此集不见于诸家书目著录,属稀见之本,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目前关于陈允衡的研究论著中皆未曾引用《湖隐集》。本文是首次对此文本的挖掘与研究,拟从《湖隐集》版本流传、整理及文献价值方面进行论述。

1 陈允衡著作及其传本

陈允衡(1622-1671),字伯玑,号玉渊,江西南城人。父陈本(1565-1626),字子深,祖籍凤阳,明初移居建昌之南城,为罗明德弟子,历官南京福建道御史、云南按察司佥事。陈允衡5岁时父亲去世,由其母独自抚养教育,家境清贫。允衡弱冠为诸生,以时艺名于时,得江西学政侯峒曾赏识。入清后弃举子业,顺治二年(1645)为避乱,始流寓江苏、安徽一带,期间治诗、选诗不辍,诗名日彰。顺治十一年(1654),因生活日益穷困,忽有求取功名之想,于是赴秋试,后悔之,以母命为解,更以“爱琴”名其居处及诗集,以表不仕之志。陈允衡与当世诗坛名士如钱谦益、王士禛、施闰章交厚。钱谦益曾受允衡所托,为其父撰写《云南按察司佥事陈君墓表》。康熙三年(1664),倦游后归隐江西南昌东湖,直至去世。陈允衡著述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编撰评论,如编撰《古人几部》,汇编《国雅初集》《诗慰初集》,编辑《偶遂堂近诗》以及评论《榆溪集选》《渚宫集选》等;二是自著诗文,有《澄怀阁诗》《爱琴馆集》《豫章陈子勤补堂愿学集》《湖隐集》等。其著述传本不多,流传较少,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作为明遗民,陈允衡著作曾遭禁毁。乾隆四十三年(1778)12月12日,江西巡抚郝硕奏缴禁书12种,其中就有陈允衡《诗慰》。奏疏云:“《诗慰》系建昌陈允衡选辑。内有《河村集》《莲须阁集》皆属奉禁之书。目序后跋皆钱谦益所作,应请销毁。”[2]其次,陈允衡对作品的要求甚高。“癸巳冬,取生平所作数千篇悉焚弃,仅存其十一,欲授梓。……是年得诗百余首,颇不能舍去,聊用灾梨,曰《爱琴馆诗》。”[3]7此即《爱琴馆集》,刊于顺治十一年(1654),所收为陈允衡在顺治十年(1653)焚毁大部分诗篇后留下的加上后来所作,不能舍之百余首。可见陈允衡对自己的著作挑选标准严苛,不轻易出版诗文。

检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陈允衡诗文集有3种:《豫章陈子勤补堂愿学集》1卷,清康熙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中科院图”)藏;《爱琴馆集》2卷《补诗》1卷,清乾隆赵熟典刻本,邓之诚跋,中科院图藏;《澄怀阁诗》1卷,清初抄本,清王士禛批并跋,山东博物馆藏。邓之诚于1947年获得《爱琴馆集》,情不自禁地透露出内心的惊喜:“文奎[阁]送来乾隆中山西覆刻陈伯玑《爱琴馆集》一册,此书久已失传。《感旧集》小传竟误‘爱琴’为‘宝琴’,其难得可知,今无意得之,不觉狂喜,不敢奢望得原刻本,即覆刻恐亦人间无二矣。”[4]中科院图1950年代入藏邓之诚所藏700多种清初人诗文集[5],此本即在其中。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古籍数据库显示,上图藏有《爱琴馆集》,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是书卷一卷端钤有“王培孙纪念物”朱文印,应为王培孙旧物;书前有乾隆甲申(1764)赵熟典重校序、顺治甲午(1654)施闰章序、顺治甲午(1654)马世俊序、顺治乙未(1655)徐世溥序。上图定为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或是误将顺治乙未(1655)当作乾隆乙未(1775)。徐世溥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其序应在顺治乙未(1655)完成,而不会在乾隆乙未(1775)。故上图所藏亦为清乾隆赵熟典刻本。陈氏著作流传稀少,而《湖隐集》更从未有人提及,并不见于各家书目著录,为海内外孤本。

2 《湖隐集》的内容

《湖隐集》不分卷,清陈允衡撰,清陈其范辑,清李景禛抄本,1册。是书半页八行二十四字,无行格。封面题:“湖隐集”“外太祖陈伯玑先生著”。全书字迹统一,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因卷端缺失而佚名。第二部分名《湖隐近诗》,有骆复旦《刻湖上遗诗序》、杨大鲲《刻湖隐遗诗序》及陈允衡《湖隐近诗自叙》。卷端题:“湖隐近诗,毘陵杨大鲲陶云氏,义乌骆复旦叔夜氏定。颕上陈允衡伯玑氏著。孙其范录,玄孙婿李景禛重缮。”[6]书后有附录一卷,末附《施愚山先生哭先祖诗》及康熙五十七年(1718)陈允衡嫡孙陈其范题跋。此集为李景禛重抄。李景禛为允衡玄孙婿,原名观鉁,后改名景禛,号鹭航,广东新会人。景禛“生于乾隆甲申年(1764)七月十八日申时,终于道光丙戌(1826)五月十六日丑时,享寿六十三岁。”[7]此本约抄于乾隆、嘉庆年间。

《湖隐集》所收陈允衡诗作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上文已提及是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卷首有缺页,现存诗作79首,有明确纪年,时间最早为《乙酉祁阳客舍》,作于顺治二年(1645),最晚为《戊子春仲屏居张与京与瞻村中即事》,作于顺治五年(1648)。此时他流寓于南京、芜湖一带,居无定所。《爱琴馆集》于顺治十一年(1654)刊成,所收诗篇不会晚于顺治十一年(1654)而作。这在创作时间上与《湖隐集》第一部分有重合,但经对校,两者并无相同的诗作。这部分很可能是陈允衡于顺治十年(1653)焚弃所作数千篇中,未收入《爱琴馆集》的诗作。第二部分为《湖隐近诗》,收录诗作64首,据书前陈允衡自叙,完成于康熙九年(1670),诗篇不论工拙,重在抒发情思,记录当时所感。允衡曾寄《湖隐近诗》予好友施闰章,似有出版之意。施闰章有《伯玑豫章书至兼示湖隐近诗》:“江路频通讯,逾年得报书。傍城程卧隐,出户即樵渔。病里诗能健,贫来友不疏。老夫惭老懒,差可赋郊居。”[8]陈允衡虽受病痛所累,仍孜孜于作诗。惜书信寄去不久,允衡即离世。

陈允衡诗品负时誉,而常年体弱贫病,去世后妻儿状况凄凉。好友骆复旦见此,忆及在陷于危难之际,各方为明哲保身都不愿与之来往,独陈允衡“赋诗相慰,周旋备至”[9],感慨良多。骆复旦遂连同杨大鲲汇集允衡赠予二人之诗,并搜集其隐居东湖后所作,刻印成册。同时骆氏亦指明此集只是允衡所作的一部分,遗稿尚多,希望与允衡交好之士能陆续出示,集结另为出版。

骆复旦,字叔夜,浙江山阴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拔贡,授推官,历官陕西三原、江西崇仁知县。著有《桐荫堂诗抄》《至乐堂诗抄》。骆复旦与陈允衡交厚,两人于康熙四年(1665)定交于宋之绳座上,后往来频繁。康熙八年至九年间(1669-1670)骆氏遭人排陷,狱事甚急,众亲朋好友均潜身远祸,唯陈允衡仍以诚相待,并无避嫌。后骆复旦狱事得白,仅二月余,陈允衡即去世。骆氏与允衡次子陈绍芳亦有交,曾为陈绍芳《饥驱集》作序。骆复旦的《刻湖上遗诗序》云:

予耳陈子伯玑名垂二十年。乙巳来豫章,定交于其武宋公座上。见其弱不胜衣,恒惧其于永年之道有间。及来省会,伯玑每访我邸寓。其来也,必以亭午,其去也,必以深更。较茗称诗,谈咏风发,未尝有倦容,则又喜其踈于举止,而王于神明,必能永年也。嗟乎!穷忧伤人,岂意遂不起乎。伯玑负高才,笃行谊。乙酉避兵江南,即不复应博士试。海内谈艺之家多折衷伯玑,其所选《诗慰》《国雅》二集,莫不服其精当。而其所自行诸诗文,亦务取简当洁明净,不妄锓梨也。癸卯归后,游从日盛,家日益贫,竟坐是抑郁不自聊以卒。当余有急狱,诸知己多匿影不敢前,独伯玑数数顾我。曾几何时,再过章门,而伯玑墓草已宿湖上一㕓。断桥无板,卧柳生枝,数稚子与寡母牵衣相傍,可怜也!回与杨公陶云叹息久之。为寻箧中所贻诗若干首,编刻之,以告同志。而其遗稿尚多,诸公而不忘伯玑也,请以兹集为之嚆矢。[6]

杨大鲲,字九抟,一字陶云,号天池,又号秋屏、晓屏,江苏武进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为姻戚所累,谪新建丞。后得荐边才,历官九江同知、山东按察使。与李长祥编有《杜诗编年》。杨大鲲钦佩陈允衡高洁的为人与博深的才学,其《刻湖隐遗诗序》云:

余来南昌,志必得徐孺子其人者交之。然浏览《汉书》,孺子称精妙高峙,超世绝俗,海内慕之。而遡其所学,则于《严氏春秋》《京氏易》《欧阳尚书》《河图》《七纬》之书,无所不精。则又叹息而欲比踪孺子者,必其人赋言赠答有足以兴起风雅之遗,乃足贵也。予乃得陈伯玑其人。伯玑于诗,海内坛坫重之,豫章学士推之。余弟芝田谓陶韦逊其雄健,王孟逊其幽深。乃两年投报,风雨不辍而已化为异物。予过百花洲畔,孺子亭前,遂尔人琴寂寂,岂万里赴吊之情,古人能施之孺子,而今人遂出林宗下哉。予与骆叔夜氏为搜其《湖隐近诗》,寿之于梓,愧余位非陈蕃,望非有道,而其心之欲使伯玑与南州高士齐声千载,则此心不敢负东湖画舫尊酒论交时也。嗟乎!生非华屋,没已荒丘,藉非寿,此五言七言亦何从慰颕上之游魂哉。[6]

骆复旦与杨大鲲在陈允衡去世后不久即刻印《湖隐近诗》,时间约在康熙十一年(1672)后。至陈允衡嫡孙陈其范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湖隐近诗》后跋时,未到50年间,刻本已难以看到。“此先王父暮年归隐东湖诗也,杨太史秋屏、骆明府叔夜于先王父没后序稿寿梓。今不获见刻本矣。惟得手录,乃先所遗。恐其久散失,爰搦管书之。溯诗首章己酉冬所作,自叙于庚戌正月,今已五十年矣。”[6]据此可知《湖隐近诗》刻本失传已久。现在所见之《湖隐集》抄本为陈允衡孙陈其范据其祖《湖隐近诗》遗稿整理,与允衡于顺治十一年(1654)焚毁后所剩下的诗编辑而成,后经玄孙婿李景禛重新抄录,并由景禛后人收藏保存。

3 陈氏后人对《湖隐集》的整理

《湖隐集》得以流传至今,且展现出较完整的面貌,有赖陈允衡后人的悉心整理与保存。

首先,陈允衡嫡孙陈其范对诗句字词进行编辑整理,这些记录以小字的形式附于诗句正文后,玄孙婿李景禛重新过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诗集或有缺字,陈其范据诗意拟定补充。例如,《戊子春仲屏居张与京与瞻村中即事》末句:“莫漫愁风雨,窗前(拟坐)竹声。”[6]“前”后缺字,以“坐”补上。《和林玉树隐君金山二首》其一:“乘兴吟吴会,何殊范蠡舟。目穷孤屿(拟出),(拟心)豁(拟大)江流。形胜闲人惜,风烟(拟好)句收。无营身健在,从此五湖游。”[6]缺字以意拟为“出”“心”“大”“好”。其二:“梵呗听能彻,尘心(拟悟)已空。”[6]“心”后拟用“悟”。再如,《寄鹫峰鉴公》:“别来秋欲暮,萧(拟瑟)向谁论。”[6]“萧”后拟用“瑟”。《过远公闻公村居》“(拟乱离)同仗友,阻绝盖思乡。”[6]缺字据意补充为“乱离”。(2)纠正因字形相近造成的讹误。例如,《春日酬丁介之观察见怀》末句:“尚有新诗寄,翻隣(隣疑作憐)一水盈。”[6](3)对原稿字词有所修改。比如,《元日之夕得庐陵于明府翰贶》:“旧约迁延劳盼望,近来踪迹觉(原稿作苦)迂踈。”[6](4)有因字句缺失,据诗意调整诗篇顺序。《钟陵道中》后有小字题记:“此诗原在卷首,钟陵道中之次题已缺失,细绎诗意亦疑是题,故补录于后。”[6]

其次,《湖隐集》于清末民初经过李景禛后人李藻桢、李作贤父子的整理。李藻桢,又名百祥,字铭浦,别号镜波,广东新会人[10]。李藻桢曾从学于丁仁长,与丁仁长亦师亦友,诸名士多重之。李作贤,字任之,李藻桢长子。他们另纸抄录与陈允衡生平、创作有关的资料置于诗集前,增加封面并重新装订。《湖隐集》前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李藻桢抄黎遂球《陈伯玑诗序》,此序收录于《莲须阁集》卷十八。民国三十一年(1942)李作贤录《渔洋精华录》中《怀陈伯玑二首》,并作题识:“右诗在《渔洋精华录》卷三录出,附于余外太祖陈伯玑公《湖隐集》中。李作贤识于慕侃书庐,时在壬午芒种先一日。”[6]《湖隐集》题识后为李作贤抄录张其淦《明遗民诗注》中有关陈允衡的条目:“陈允衡,南昌人,嗜书,起居坐卧,无非卷帙。能急友生之难。侨寓芜湖,以爱琴名其馆。有《爱琴馆诗集》《愿学堂文集》。选《国雅》《诗慰》二篇行世。”[6]其后有注释:“右文见张豫荃《明遗民诗注》。张汉三太史从先君借陈伯玑公《湖隐集》赏观后抄得此文。余恐日久散失,故重抄之。”[6]《湖隐集》为李作贤父亲李藻桢所藏。李氏父子十分重视此集的整理保存。李藻桢曾将此书借予张学华赏观。张学华,字汉三,晚号暗斋,广东番禺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国史馆协修、山西道监察御史,曾参与《山东通志》修订,辛亥革命后隐居故里。张氏借观《湖隐集》归还后,附上《明遗民诗注》中关于陈允衡生平的签条,夹于书中。李作贤怕签条遗失而抄录下来,并将这些资料附于诗集前,重新装订,于封面题诗集名。

《湖隐集》中亦保留有李氏父子对诗句字词的校改痕迹。为保持原书面貌,李氏父子的校改均以签条的形式出现。其中一签条有载:“伯玑公诗共一百四十三首,生洲公诗共一百四十一首,大洪公诗共一百零七首。辛未二月廿一日记。”记录了《湖隐集》中所收陈允衡诗之数目,此数目与现在能看到的《湖隐集》诗数目大致相同。签条多是对字词的勘误,如:“澘潜误”“醺疑误作醮”“官梅误作宫梅,题画水仙花应李远菴别驾”。《喜自公从里中来为内弟闻公及内姪涫受春秋》其二“惬予惭玉润,潦倒是诗名。”[6]句上有签条粘于书页上,记:“惬字似误,或是繁字。”

200多年来,陈其范及李氏家族认真校勘补充《湖隐集》,为后人提供了他们整理成果的同时,让《湖隐集》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4 《湖隐集》的文献价值

4.1 版本价值

清抄本《湖隐集》的文献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珍稀性。关于陈允衡著作的稀少,郑振铎说:“余先得陈允衡《国雅》,但历访南北各肆求《诗慰》却不可得,即董某覆刻本亦未有。顷乃于上海来熏阁得原刻《诗慰》四册,虽残缺不全,亦欣然收之。曾至北京图书馆抄得《诗慰》全目,计《初集》二十家。此本存者凡十四家,《二集》十家、《续集》八家,则此本均无有。北京图书馆藏本所缺高淳邢孟贞《石臼后集》一卷,此本却有之。海内有此书者,恐无第三家也。此书入《全毁总目》,故流传甚少。”[11]袁行云先生亦提到《爱琴馆集》的珍贵:“原刻不可见,此乾隆二十九年赵熟典序刻本,今亦为稀世之珍。”[12]

相比《诗慰》《爱琴馆集》和陈允衡的其他著作,《湖隐集》更珍稀。据骆、杨二人之《刻湖上遗诗序》《刻湖隐遗诗序》,《湖隐集》里的《湖隐近诗》康熙年间曾经刊行,但康熙五十七年(1718)其后人已经未能获见。乾隆年间赵熟典编辑出版《爱琴馆集》时亦未提及。《爱琴馆集》末《补诗》一卷为赵氏抄补,共收录允衡诗作16首。经与《湖隐集》比较,仅《止宿杨大文新居》一首诗内容与《湖隐集》里的《止宿郊南杨大文新居》相同,但两者诗题有区别,即此诗虽见于《补诗》,但其并非源自《湖隐集》可知。今查检各家书目及古籍数据库,均未见著录《湖隐集》。陈允衡晚年诗歌作品仅见于是集。《湖隐集》为陈氏后人所抄,抄写时间可考,内容经陈氏后人认真校勘整理,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4.2 史料价值

《湖隐集》具有史料考据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与其他文献相印证,为陈允衡生卒年的考证提供依据。《湖隐集》中陈允衡《湖隐近诗自叙》有云:“余今四十有九,而知诗之未易学也。”[6]落款为“庚戌正月陈允衡书于东湖之成隐堂”[6],庚戌即清康熙九年(1670),此时陈允衡四十九岁,即陈允衡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另外,《人日赴莲塘树先考墓碑感述》诗句小字注释:“允衡五岁而孤,今年四十有九。”[6]根据陈允衡自序所提:“人日出郊拜展先墓,涕泪之余呜呜然,哀歌莫能自禁。”[6]此人日在庚戌年,可与前序互证。此诗提到允衡五岁父亲去世。袁行云先生曾据《先侍御府君圹记》指出陈允衡父陈本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12]。明天启六年(1626)时允衡五岁,陈允衡确生于1622年。至于陈允衡的卒年,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是康熙十一年(1672),陈允衡次子陈绍芳的诗集《饥驱集》,却提供了不一样的说法。《饥驱集》中《与骆成菴先生夜话》一诗正文后有小字注释:“辛亥先徵君见背,先生为定遗诗,时芳年甫十四,迄今又十四年矣。”[9]骆成菴即骆复旦,曾为陈允衡刻《湖隐近诗》。陈绍芳记其父陈允衡卒于辛亥,即清康熙十年(1671)。关于父亲的去世时间,由于是亲身经历,他的记述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此外,陈绍芳诗集《饥驱集》一篇佚名前序有载:“予与伯玑先生交亲……不意哲人既往,大雅空传。辛亥秋复过章门,方深故人凋谢之感。得见生洲世兄,其时方在髫发龄,英英秀举,不禁欣然曰:‘伯玑先生其有后乎!’”[9]此为陈允衡于辛亥秋已过世之另一佐证。综上所述,陈允衡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

《湖隐集》是唯一一部反映陈允衡晚年的诗集,记录了陈允衡隐居南昌东湖直至病逝的生活状况,其中《湖隐近诗》首章《己酉仲冬十一日周鹤晴先生枉驾湖上草堂熊季仲傅卣生有作次韵奉答云耳》作于康熙八年(1669)。有确切纪年,时间最晚的诗《庚戌元日咏怀(有序)》,作于康熙九年(1670),而陈允衡于康熙十年(1671)去世。这部分诗作为了解陈允衡的晚年生活、交游行迹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陈允衡晚年隐居东湖,交游广泛,既与地方官宦交往,又穿梭于文化名人之间。较著名者有王士禛、米汉雯、朱徽、纪元、孙枝蔚、周体观、施闰章等。陈允衡与他们的交往情况,反映在彼此唱和的诗歌里,对认识和研究与陈允衡交往的人士和明末清初的遗民群体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一些人士如万斯年①、王舟瑶②、徐缄③、熊芋僧④,或为遗民,或布衣终身,其生平事迹在古籍文献中鲜有记载,读者可以在《湖隐集》里寻得一些线索。

4.3 文学价值

陈允衡是诗人、文学家,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历史、社会以及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看法,具有自我独行的诗风和诗学观。《湖隐集》为认识和研究陈允衡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提供了内容和细节。陈允衡以诗歌表达其遗民意识,如“风雨桐江上,凭虚问客星。䑓荒来宿鸟,水暗见流萤。濑属严家有,山乃汉代青。后人半充隐,长愧此渔汀。”[6]以“山乃汉代青”隐晦地传达对明朝的眷恋。“钟山有真隐,曾见盛明时。胜事不堪忆,孤怀何所之。著书穿木榻,种菊爱东篱。皓首于奇字,蝇头尚可为。”[6]历史往事,不堪追忆,面对已无力挽回的形势,作者归隐著述,这也是众多遗民的选择。陈诗借物抒怀,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浪急连山响,风高带月寒。孤舟遥客梦,别馆正歌残。酒向深村问,花随野岸看。微茫彭泽影,篱落可能安。”[6]全诗以物载情,赋予“浪”“风”孤独、忧愁的情感,“孤舟”承载着诗人为避乱而漂泊无定的沧桑,透露着浓郁的悲伤与无奈。又如,“夕阳何黯黯,秋水正茫茫。哀柳愁难折,悲歌断复□。”[6]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5 结语

在明清易代背景下,诗作是考察遗民诗人经历、创作、心境的重要材料。陈允衡作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的一员,自身具有矛盾性。一方面,政治追求与现实相悖,个人抱负不能实现,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另一方面,生活、交往的需求又让其不得不对现实作妥协、回避。这种矛盾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使作品更有层次感和时代感。陈允衡诗作也得到较高的评价,王士禛在《怀陈伯玑》中把陈允衡比作“当代陈无己”。施闰章认为:“其音清深冲淡,古体似陶韦储孟,近体则轨于杜陵,秀而不纎,肆而不莽。”[3]1如此评价或有溢美之嫌,但也说明陈允衡的诗歌造诣很高。遗民诗人著作往往流传不多,部分甚至被禁毁,因此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极富价值。《湖隐集》在陈允衡后人的整理保存下留传至今,实为不易。

注释

①万斯年(生卒年不详),万时华之侄。万时华,字茂先,江西南昌人。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为豫章社首领。其居名“溉园”,到其侄万斯年时园已荒废。

②王舟瑶(生卒年不详),字白虹,浙江余杭人。举人,官广信兴安知县。

③徐缄(?-1670),字伯调,浙江山阴人。祁彪佳爱其才,延之课子。著有《岁星堂集》。

④熊芋僧,为熊文举长子。熊文举(1599-1669),字公远,号雪堂,江西新建人。

猜你喜欢
爱琴遗民
黄码
小黑驴
一样啊
故乡槐花满山崖
请举高双手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