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彭兰,马子驭
(1.武汉市蔡甸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00;2.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旨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2],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业作为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和巩固,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目标导向的重要功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汲取了以往作业设计中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的经验和不足,创新作业的方式和内容,探讨小组作业设计的策略和具体实施的方法。
小组作业是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和巩固,是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以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思维发展、多元能力、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发展的中长期课后作业。因此,科学合理的作业小组组建是实现小组作业效能的前提和基础。为避免出现人际关系或学科偏好等因素的抱团现象,教师要实时观察、适时指导,确保作业小组组建的结果与小组组建的目标始终保持同向而行。
小组作业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全方面、全学科发展,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弥补、提升自己的弱项。学生的学业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小组成员也应是动态流动的。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情况,小组成员可在小组之间进行互换或流动,也可在小组内部进行角色的互换或流动。
自主组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的主体责任。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自主组合的动态,充分掌握自主组合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自主组合的过程中适时指导和干预,在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确保小组间在性别、能力、个性等因素上的均衡性。
人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小组组建工作正式开展前,要准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学生自主组合的基础上,对小组组建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小组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
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是复杂的,除自身能力差异外,还与外界环境、家庭影响、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自主组建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个小组意向组员的学科能力,在小组学科能力不均衡的情况下适时干预和引导,确保小组间的学科能力相对均衡,促进小组作业育人功能的实现。
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培养目标,小组作业设计要在“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指导下[1],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化作业设计的诊断改进功能,帮助教师根据具体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学科整合原则。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应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而在实际运用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的。学科整合就是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以技能培养和方法应用为目标,依据具体的学情,将各学科的知识元素整合到小组作业中,形成符合学龄阶段发展的小组作业。
形式灵活原则。小组作业设计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素质。小组作业完成的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口头形式,而应引导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自主创新作业形式,以最新颖的表现方式对作业成果进行展示,赋予作业以生命的活力和情趣。
步骤明确原则。在小组作业实施的初期阶段,为了防止小组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出现偏离教学目标和教育方针的问题,教师应明确小组作业完成的步骤。随着小组作业的持续实施,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师可以适当地从步骤引导向思维引导过渡。
结论开放原则。小组作业的结论要抛开传统的统一格式、标准答案的模式,应在完成的方法、结论的内容、结果的形式和评价的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意识推动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习的持续性发展。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组作业功能。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作业设计要结合各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以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为载体,侧重知识和技能在现实问题中的运用,注重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关注思维能力水平和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
以学科实践为导向的小组作业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实践育人的学习方式改革,强调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4],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小组作业设计要超越传统的书本型和认知型的作业目标,更加强调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多形式的实践活动[5],在情境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以“横向关联,纵向衔接”为导向的小组作业内容。新课标在总体设计上既体现了横向的跨学科学习,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又体现了纵向的学段一体化设计,更加关注不同学段间的衔接。小组作业设计要以具体的学情分析为依据,以真实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不同学段在学习目标上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遵循,寻找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把握学段间的学习特点和方式,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作为小组作业设计的切入点。
以改进教育评价为导向的小组作业评价。新课标提出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强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和协商式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小组作业设计要更新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发现过程中的增值效能,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培养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组作业旨在将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的智慧中,在集体的智慧中激发个人的智慧,既要体现集体的智慧,也要施展个人的才华。只有遵循合理的实施流程,才能更大限度地让小组作业的功能得以实现。在小组作业开展的初期阶段,教师要参与到各小组的角色分配、任务分解、集中讨论和完善成果等环节中,认真观察并及时指导,以确保小组作业实施流程的有效性。
第一步是职责角色的分工。当小组组建完成后,各小组应对小组内的职责角色进行初步的分工。职责角色一般分为小组长、信息员、协调员和美化员。小组长负责小组作业的统筹和任务的分解。信息员负责各项子任务的整合和编辑。协调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中形成的需要改进的意见并督促修改意见的完成。美化员负责任务成果的美化和展示。第二步是召开小组作业筹备会。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小组作业要求,集体讨论并形成作业成果的初步构想。第三步是小组作业任务的分解。小组长对小组作业进行任务分解,并制订子任务完成的时间表。第四步是任务块的分工。小组长召开小组作业布置会,将子任务分派给各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根据初步形成的作业构想形成所负责部分的任务成果。子任务成果的形成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完成,即自创、整合、模仿。自创是在学习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成果。整合是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学习,通过归纳形成自己的成果。模仿是在学习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作业任务的样例,通过借鉴形成自己的成果。
小组长召开小组作业整合会,将各子任务的成果进行整合,形成小组作业初始成果。通过集体学习和讨论,找出初始成果中存在的不和谐、不匹配等问题,根据最初的作业成果构想和当前初始作业成果实际情况,形成小组成员认可的可操作的修订意见和具体措施,初步形成小组作业成果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作业实施的初期阶段,整合后的作业成果雏形会显得零乱,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背离作业成果的初步构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成果的整合阶段及时介入和引导,避免学生因为小组作业成果的不协调而将子任务全盘推翻,应引导学生在肯定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可操作性的修改、完善和补充,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小组作业成果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小组成员按照修订意见和具体措施对所负责部分的成果进行完善或修订。在完善或修订小组作业成果阶段,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可根据小组作业成果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化,比如子任务完成比较好的成员可以主动介入到其他子任务的完善或修订工作中,或是子任务完成情况不如意的成员可以通过邀请其他成员的介入来共同完成所负责子任务的修订工作。
美化员在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的基础上确定作业成果的展示方式,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的形式提供场所、时间等条件的支持和创造。小组作业成果展示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小组作业成果展示的场所,可以是通过展示专区进行展示,也可以是通过组织活动主题进行展示。小组作业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通过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小组作业成果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组内自评是组内成员从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小组协调和成果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是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作业成果从找亮点、找不同、找启发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各小组作业成果从集体协作、个人亮点、成果创新、作业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成果评价。
综上所述,小组作业按照新课标的最新要求,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科间的关联,创新了以“材”促“材”、以“材”带“材”的育人方式,强化了作业设计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作业的育人和发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