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燕 张波
摘要:自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经济、新产业的中流砥柱,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承担着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使命,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该文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和分类进行阐述,然后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数字文化为重点,提升文化产业高质量品牌,建立文创产业人才智库,推进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等建议,以期增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影响力,为相关管理部门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人才;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143-05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Guangzhou
CAO Liyan, ZHANG Bo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s an emerging economy and a new pillar industry,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nomy 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and is the core engin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Guangzhou,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ts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cusing on the digital culture, promoting top brand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stablishing talent think-tank, and promoting the close cooperation within the Greater Bay Area,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and influence of Guangzhou's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for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develop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Guangzhou;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tatus quo; Talent;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
1 研究背景
21世紀初,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经济、新产业的中流砥柱,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创意是各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创意经济学的创始人霍金斯认为,创意就是一种能够产生新东西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处不在,不管是“从无到有”,或是给人一种新的特性,创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1]。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在20个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文化创意”的理念,即“伦敦的城市振兴方案”。英国创新工业专责小组将创意产业概念视为一种国家的产业方针与策略,创意产业源自全球的经济核心,同时也在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得以长足发展[2]。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后,文化创意行业成为最具潜力的就业增长点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伦敦,纽约等国家大都会的文化创意行业发展迅猛。而在我国,关于创意产业的实践和理论,21世纪初期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相继展开。王琪(2011)认为,中国创意产业与城市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世界、地方性”的视角,对中国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城市的发展进行探讨,同时对城市发展和规划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3]。
北京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依据于2011年度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把文化创意产业分成九大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4]。该分类成为国内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学习和参考的范本。
广州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也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并一直沿袭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和标准性。根据文创产业的特点,广州市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将文创产业分成九大类,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终端生产[5]。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文化创意行业进行统一的划分,有些国际组织在统计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分类标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表演艺术,节日,视觉艺术,工艺品,设计,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摄影;互动传媒等核心文化产业,乐器,音响设备,建筑;广告,印刷设备,软件;音像软体等,拓展文化产业[6]。
3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广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从2010年开始发展迅猛,并逐渐形成了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显著。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业态模式。网络游戏依旧是国内最有竞争力的,社交媒体也是国内影响力最强的,音乐影视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2017年广州市文化行业的总产值为1 161.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8.87%,在广州 GDP中所占的比例为5.40%,较2016年提高了0.47个百分点,在广东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据的比例为24.1%,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据的比例为3.3%。2018年广州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打动74 414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 369.69亿元。
3.1 广州市文创产业多元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各类文创企业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目前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月900个。其中动漫产业园、红砖厂等是较为知名的创意园区。
广州的文创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包括影视、动漫、艺术、网络等。此外,在各类电影和电影中,通过取景、配乐、特色描写等方式,将广州特有的文化因素注入其中;在动画领域,广州本地动画工业蓬勃发展;在艺术界,众多国内外著名的美术团体齐聚广州,为广州人民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近几年,广州政府十分重视文创行业的发展,为市民们准备了很多的文化盛宴,例如,“迎春花会”“龙舟”等节庆文化,还组织各种体育比赛,鼓励市民们参加和观看,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为文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和政策环境。文创产业是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3.2 广州市文创产业已呈现聚集效应
广州市通过逐步强化对入驻企业的孵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广州市文创产业已呈现聚集效应,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综合效益日渐突出。
广州市以“三旧”改造政策为依托,极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包括有励丰、羊城创意产业园等2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基地);珠江钢琴、浩洋电子、长隆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花岗信息园、荔湾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 TIT纺织、服饰创意园等2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基地);大坂仓1904创意园、万鹏科技园等41家省级文化园;黄埔文化创意园、广州大湾区数字娱乐产业园、励弘文创旗舰园。
广州市文创的法人单位数量,在2018年位居前列的是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文化服务,它们分别为21 872家、15 920家、12 987家,在广州市文化企业总数的比例为29.39%、21.39%、17.45%。2018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文化辅助生产及代理服务,分别为16.45万人、15.21万人、9.45万人,占广州市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4.44%、22.60%和14.04%,
2018年,广州市拥有各类企业的数量已达7 414家,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5倍。其中,小型企业占主导地位,73 770家,占99.1%。职工总数为67 310 0名,实现了4 820.05亿元的营业额,其中,非事业部门的支出(费用)达到118.60亿元。共有2 395家中型企业,总产值1 369.69亿元。在这些企业中,每年营收在50亿以上的企业有15个,在10亿以上的企业有60个。新的文化产业呈现出旺盛的势头,其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了整体。其中,以新的形式出现的企业为主体的14 177家,占比19.10%;企业单位达到了1 250.56亿元,达到了25.90%;平均每个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882.10万元,高于整体平均水平(647.73万元)[7]。
3.3 文化创意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在日益富足的物質条件下,消费者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高,因此对文化用品及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202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44 283元,其中文化娱乐支出4 716.19元,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86%,比2015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根据王克林的研究,目前广州居民的文化消费已基本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手机社交平台消费简单、快捷、低支出仍然是当前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不论是在市中心或市郊,约60.00%以上的人会选择手机娱乐和观看数码或网络电视方面。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正在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约50.00%的受访市民会选择健身、运动或旅游旅行等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开阔视野的文化消费选项。市郊居民的旅游积极性比城市中心区高,其中有63.20%的选择率。
王克林对447名广州市民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77.20%的人认为“肯定会”在文化消费上花更多,19.40%的人表示“肯定不会”;在性别方面,只要情况许可,女性更愿意加大在文化消费品上的开支。79.50%的女性表示将加大在文化上的开支,高于男子4.6个百分点(74.90%);从年龄上来判断,50岁以内的人必然会在文化消费上占到更大比例(77.80%)。广州50岁及70%-90%的人口增长3.9个百分点,表明目前的文化消费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8]。
4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广州文创产业体量不断扩大、文创产业投入稳步增长、文创产品消费逐年扩大。然而和海内外的创意名城相比,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比如文化贸易地位优势回落,产业实力和地位薄弱、文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不足,文化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低端行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以文化用品、装备制造为主。以内容创新为基础的文化服务比例偏低,媒体行业在音乐、电影、出版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发展基础,却没有能够对下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延伸;在全球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广州的文创产业仍缺乏领先的品牌产品和标杆企业,其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相当有限;创意人才普遍短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意产业先进人才严重缺乏[9]。
4.1 各个行业协同性较差,创意产业各分类发展不均衡
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不强,然而产业集群的形成要求各行业之间密切协作、协同发展。文化创意行业的相关文化产品是一种由创意构思到制造商、厂商、广告与包装的复合生产流程,其资讯交流与分工协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强化。新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不同业态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文化性。其中,以创意设计为主导的行业发展较少,而以“非遗”“影视表演”为代表的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亟待填补“空白”。
4.2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区域合作,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广州市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创意行业的区域协作比较松散。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使得广东、香港和澳门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系。但是总体上,湾区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地区的竞争能力也很弱。虽然,广州市政府给予文创产业多方面的支持,在文化政策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对于湾区地区其他地方,协同沟通的力量仍旧较弱,还没有达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状态。实际上,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协调;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缺乏区域特征。此外,广州市大多数产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加工服务、制造、电子等,其文化科技水平相对较差。
4.3 文化产业的大环境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文创企业的发展和大环境的需求不匹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使得香港和澳门的文化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入到大陆,而广州的整体开放性还远远不足。广州市文创业拥有众多的资源,但是发展水平不高,经营松散,很多优质的文创类作品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广州的文创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与私营文化企业相比,一些金融组织更倾向于向国有文化公司借钱,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要比国有文化公司要高。文创企业的资质审批受到限制,审批效率低下,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运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另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文创行业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还很小,执法力量不足,也导致了维护知识产权的成本过高。
4.4 创意管理人才短缺
广州市文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但是目前从事文创行业的人才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专业化人才结构性短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产业尖端人才严重缺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滞后,专业化培训跟不上,懂文化创意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也不能较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整体文创环境氛围不浓,也难以对高素质创意人才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和聚合力[10]。
5 广州市文化创意產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针对广州市文创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 以数字文化为重点,提升文化产业高质量品牌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应发挥大湾区雄厚数字经济基础,发达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优势,以发展数字文化为重点,建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中心,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加强发展网络视听、网络电影(微电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文化新业态集群,打造世界数字文化中心[11]。
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体验型经济,推动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并形成新的文化消费新增长点。要努力推进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公共文化的档次和品质,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作出符合市场文化需要的精品文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发展新兴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使之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形式。支持数字视频,数字音乐,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数码文化内容的开发和制作,使数字文化的品质得到持续提高。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如创意设计服务业,促进服务的发展。大力推动创意设计与旅游餐饮、商业商务、体育产业等多个方面的深入结合,促进创新的产品与服务。
5.2 建立文创产业人才智库
文化创意行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才。建立一大批文化企业培训基地,建立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建立企业间的协作培训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建立一个开放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的人才招募与经营机制,大力吸引国外的创造性人才;建设文化行业的人才库,引进高层次、复合型文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充分利用“海交会”等重大的吸引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企业和优秀的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来;建设高层次的文化部门。积极联络海内外知名企业及有关行业知名专家,组成一支智力小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共赢平台。
广州高校云集,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建议各高校设立文化管理相关专业,精准培养高质量的文化人才,同时鼓励高校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资源共享,校企协同培养文化创意管理人才,助力广州文创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12]。
5.3 推进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广州市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文化行业的国际交流平台。要把握好文创业的中心地带,引领港澳地区的主要文化企业与国外知名机构共同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工业园区。支持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大湾区建设技术转移和转化的技术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文化工业的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广东保税区特有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文博会等重要的文化交易活动,积极搭建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尤其要借助广州文博会这一平台和机遇,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丰厚人文资源,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文化精英聚集起来,并利用一体化的孵化工具、法律服务、合作联盟等服务手段,强化大湾区与世界的双流合作,将世界上的文化产业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使广州文博会的辐射和影响更深远。
要与相关的国际标准机构进行沟通和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广州市文创的品牌效应,打造广州国际知名IP集群,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影响,为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应有之义。
5.4 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方针,完善相关的产业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强对文创企业的保护,完善企业发展的政策和金融环境体制条件。广州的文创企业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体,都应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行为,以保障权益,获得长足的发展。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健全全民的教育制度,增强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同时健全知识产权体系,为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6 结语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各个部门,并呈现出相互融合发展态势。广州应加快发展文创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形式的转变,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文创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催生新兴业态,建立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从而提升广州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M].UK: Penguin Books,2002.
[2] AULIA Suminar.Understanding Creative Economy Concept through Innovation Adopters Perspective[M].Indonesia:Journal Komunilator,2020.
[3] 王琪.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7(9):89-94,24.
[4]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的通知[EB/OL].(2016-05-31)[2022-12-21].http://www. 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1905/t20190522_59254. 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EB/OL].(2018-04-09)[2022-12-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 427877.htm..
[6] 劉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国际镜鉴与引申[J].改革,2017(6):143-151.
[7] 徐咏虹,张跃国,朱小燚,等.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8] 徐咏虹,张跃国,朱小燚,等.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9] 丘惠婉.2021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系列榜单发布[EB/OL].(2021-12-08)[2022-12-21].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652484947/627eeb5302001a3ds.
[10]韩剑义.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8(7):174.
[11]李斌,刘强,柳剑能,等.借鉴英国经验 献策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J].南方传媒研究,2019(6):71-88.
[12]艾希,胡丽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州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7):18-21.
基金项目:2021广州市哲学社科课题“5G时代广州文创产业竞争力研究与策略分析——基于3T和五力模型的双重评价体系”(项目编号:2021GZGJ81);2020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金课”项目:品类管理。
作者简介:曹丽燕(1976-),女,福建龙岩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意文化,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