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会 李荣瑶
(1.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2.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疫。2020 年1 月26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1 月28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高校迅速作出反应,在危机干预工作中遇到了新的困境,也积累了新的经验。2023 年5 月5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疫情并未完全结束,疫情对世界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领域以及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会持续存在。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向成人期转化的过渡阶段,心理不够成熟,自我调控能力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大了返校后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风险。因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特点,结合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践,强化危机干预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大量学者对“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针对海南省3237 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压力为就业和学业两个方面,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5.24%、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1.41%,社会支持起到积极作用[1]。针对广东省3881 名大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6.60%,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1.16%,负面情绪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2]。研究者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对505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常态疫情背景下,网络成瘾、抑郁、自卑、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可见,因疫情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导致高校学生焦虑、恐慌、无助、迷茫等消极情绪增多。长期持续的严重负性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出现泛化,影响到返校后的心理状态,增加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疫情期间高校实施封闭管理,学生跟外界联系减少,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均受到影响,就业压力增大。长期的线上学习,导致自律性差的学生出现行动懒散、学习效率低下、学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丧失了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加剧了无助和迷茫感,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降低[4][5]。返校后,学生需要重新调整学习和生活节奏,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出现复原力不足的状况,增加了继发的心理应激源,易引发心理危机。
新冠疫情过后,心理危机重点排查对象增多。因新冠疫情有亲属病故的学生、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无法择期毕业就业的学生、受网课影响导致学业严重下滑的学生、亲子关系出现重大矛盾的学生、疫情期间应激反应强烈的学生等,可能会正在经历或将要出现心理危机,需要作为返校后的重点评估和监测对象。
本研究针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大学生潜在心理危机,借鉴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河北警院)“五强化五结合”的心理育人工作实践,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新形势下优化“预防教育—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评估和追踪”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的具体策略。
1.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强化专业人才建设。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心理辅导员、兼职教师为主体,心理委员参与的专业队伍。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实训教学团队、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团队。保证团队成员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治疗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二是强化课程建设。理论课建设方面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等校本教材,加快心理危机干预、应对突发事件课程内容开发。并整合线上资源,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2.硬件建设方面。心理咨询中心建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放松室等专业室(场),配备必要的心理测试软件、心理放松设备、心理行为训练包等。
3.制度建设方面。编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细化危机干预的具体流程。制定危机预防制度、干预制度、转介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咨询预约和值班制度等,安排多名专兼职老师值守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对预警学生及时开展危机干预,明确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课时待遇,保证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预防教育。预防和准备是危机干预的基础。准备切实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必不可少,但是“预防大于治疗”,应加强预防教育的主动性。
一是要明确预防的重点。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事件下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6]。而预防不等同于阻止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积极心理学倡导要激发和优化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强调积极预防的思想价值,认为人类预防精神病患的大部分任务是建立自身的抵御力量,存储足够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向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内容[7]。研究者在疫情期间对国内1955 名学生的应对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应激反应、非自杀式的自伤行为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发生心理应激反应时,如果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带来负性情绪困扰,高情绪管理者会灵活运用多种情绪调节方法进行情绪管理,从而降低自伤行为发生的概率[8]。很多研究也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个性等对心理应激后的负性情绪有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普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态的建立等成为预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明确预防教育的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不断强化预防教育。通过第一课堂教育主渠道,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课,通过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危机应对教育、压力管理以及人际交往教育,让学生掌握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调整认知,完善人格。针对有需要有兴趣的同学开设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训练选修课。河北警院结合院校特点,开设了体能、警务技能、射击训练等多种训练课程,坚持早操、夜跑等日常锻炼促进内啡肽分泌,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改善自闭性格、培养顽强意志,开展入学教育和军训、暑期安保、警务实战演练、公安实习等活动,树规矩、强作风、练技能、练意志,提升了抗压能力。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发放心理危机知识手册、用新媒体渠道发布主题推文、团体辅导兴趣小组、心理运动会、主题班会、院系特色主题活动、不定期开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等系列主题活动。
2.心理普查和日常排查相结合,强化心理问题监测预警。在早期预防的基础上,为了做到对学生严重心理危机的“早识别、早干预”,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科学的心理危机检测预警机制,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心理普查方面。河北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中心依托教育部心理测评平台,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筛查出心理预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各学期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完善心理档案系统,实现不同危机等级学生的准确摸排、分级管理。
日常排查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重点关注疫情之前已建档立卡学生、疫情期间遭遇重大变故和挫折的学生、正在经历重大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预警。应用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明确四级网络中各级人员的预警职责,协同合作。心理委员(信息员)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及时向大队学管干部汇报;大队学管干部深入学生和学生谈心谈话来排查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及时报学生处;学院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值班人员发现就医或来访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及时报告给学生处;教师特别是射击、擒拿格斗等实训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及时报告给学生处。同时需要与家长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3.精准干预和困难帮扶相结合,强化心理危机解决。在预警系统报警后,河北警院本着“学生为中心,健康为第一”的原则,根据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针对引发心理危机的不同的应激源,联动校内外各方资源,进行分类干预,使学生尽快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1)面谈评估和心理咨询。对遭遇严重心理创伤的学生,应在校外专业机构的辅助下使用适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实施干预。对确有自杀行为意向的学生,特别是兼有幻觉、妄想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以及严重偏执、敌对攻击、冲动、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睡眠困扰症状的学生,要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安排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约谈评估,动员学生持续咨询,并提出诊疗转介建议。
(2)实时监护。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各大队选派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信息员)、心理协会骨干、舍友组成不少于3 人的学生监护小组。监护小组及时向大队学管干部汇报该生的情况;大队学管干部将学生情况及时通报学生处、家长、射击老师,加强日常管理、涉枪管控;对危机程度较重不能正常学习生活的要通知家长协作做进一步监护和治疗。
(3)困难帮扶。全体教师特别是院处领导、大队学管干部、心理委员(信息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对有心理预警的学生,要经常性地谈心谈话,做好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解决现实困难;开展朋辈帮扶;开展家校协作。
4.后期追踪评估和心理复原相结合,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危机后的追踪评估可以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巩固干预成果。河北警院将追踪评估工作和学生心理复原并重,化危为机,注重重组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能量。
经过干预后,学生可能暂时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状态,暂时恢复了心理功能,但是有些心理创伤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反复性,可能受到特殊情境诱发后再次陷入心理危机中[9],心理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持续做好学生的动态心理检测,对于重点人群做持续的追踪评估。及时反馈情况,防止心理危机出现反复。同时,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复原后的继续健康发展工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次危机,又是一次生命教育,是面对困境、走出困境、快速成长的机遇。在后续的发展性干预中需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有更深刻的思考,获得处理类似困境的勇气和能力,完成心理复原,并激发出积极的心理品质。
系统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全面把握个体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与个体自身因素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才能深入地解释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10]。学生与宿舍、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是一个整体,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化解除了与个人心理特点有关外,还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学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源头,也可能成为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支持系统。有研究显示,与心理咨询师相比学生更倾向从家人、朋友、同学和辅导员老师处获得心理支持[11]。较多的社会支持会减少人际疏离感,进而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2]。高校学生的社会支持来自于外界的社会大环境、社区环境、家庭、学校、班级、宿舍等不同的系统。
建立四级心理网络机制,每个层级明确权责、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保证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的专业化和协作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心理育人。同学、室友和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人际资源,在四级心理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心理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出心理育人作用。组织好培训好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发挥好学生和学校之间桥梁的作用。
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育人联盟。家庭是学生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至关重要。通过线上家长沙龙、讲座、校园公众号主题推送、辅导员与家长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引导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论上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在工作中获得家长的支持。保证家长在预防阶段和学生共成长、在预警和干预阶段能及时沟通和反馈学生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加强校医合作,建立定点校医联盟,学校和医院优势互补,引进医疗资源进校,畅通医疗转介绿色通道,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预警、干预、评估追踪流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重建工作。
整合校外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公安系统、网信社区工作人员、学术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在危机干预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支持系统。
总之,新形势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任重道远。突发的新冠疫情带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的挑战和思考,为该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高校应聚焦积极心理学视角,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关注预防性教育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从系统论出发,构建更系统专业的校内外联防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氛围,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