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闻涛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西方治理”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新兴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日益丧失其合理性基础,全球治理方式和理念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博弈和调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更有使命参与全球治理方案的新时代构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中国给世界的发展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恰逢这一理念提出十周年。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一理念不仅准确描述了当前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更为人类未来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大发展视角和开阔发展格局。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被丰富拓宽,在国际上促成了越来越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实践共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世界更加期待中国方案、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性质时,指出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2]。以文明构建视角解读中国发展成就,实际是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和中华文化亲和力在场的生动体现。深入探析现代化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文化意蕴,对凝聚世界文化认同、推动世界持续向好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高远的价值站位和崇高的价值指向。它打破了传统民族国家发展途径构建的狭小视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致力于构建共享共赢的人类文明新格局和世界发展的健康生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和强烈的文化价值关照。这一思想的发端可以探源至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是中华文化和民族品格的新时代表述。上古时代,《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重要理念。此后,协和万邦也逐渐发展成为镌刻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基因。从“协和万邦”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再到“和衷共济”“四海一家”。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中始终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到了民族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现代中国日益崛起的历史新方位,中国共产党人郑重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动诠释,更是对“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当代践行。回溯中华文明璀璨历史,我们看到其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重要理念而绵延不绝奔涌向前。如今,以高铁、5G技术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科技推动了各国科技文明深度对话。“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承接起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助力沿线各国经济社会文化新发展,促进世界文明新图景的绘制。故而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轨迹抑或是其概念内涵生成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饱含着充沛的人文关照和文化情怀,它将中华民族发展沉淀的历史智慧与当代世界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为全人类实现更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苦难的近代史大幕,中国人民长期饱受战火侵袭和列强蹂躏。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基因中的“讲信修睦”“以和为贵”造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敦厚朴实的民族性格。在抵抗外侮,奋力反抗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共情于“环球同此凉热”,另一方面,特殊的国情和艰难的革命历程更让我们期盼天下太平。这个天下太平不仅仅是中国的太平,是对整个国际秩序和发展环境太平的期盼。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的接续奋斗中,我们终于站在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在咫尺的历史方位上。与此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势头日益显露。持久和平靠什么维护、共同繁荣靠什么促进,世界之问需要中国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3]
不同于其他力量,文化文明力量在推进世界向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发挥其亲和且绵长的独特作用,这一作用也日益被关注和重视。聚焦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力量塑造,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提出这一概念伊始就不断对其进行阐释和扩容。近十年来,这一思想不仅完成了外交层面的共识凝聚,更完成了瞩目的内涵式发展。当一个民族善于为某一理念进行文化赋能和文化阐释的时候,实则是彰显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663-664新时代孕育出的新思想必然带着天然的先进性与超越性。世界近代文明的演进逻辑,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的四处征服,壮大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剥削掠夺,深化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利益划分,固化于冷战结束后的零和博弈。而今,在旧的世界秩序逐渐剥脱、新的世界秩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当代中国的国际道义感、文化亲和力、发展大局观,更向世界呈现出自信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超越性的文明认知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外部环境顺逆与否,我们始终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想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开放促进交流,以包容促进互鉴,既在交流合作中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养分,实现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又注重在求同存异中和合共生。正是这种不惧竞争、勇于斗争、充分参与有益竞争、化竞争为发展动力、以竞争求发展的先进文化发展理念,使得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今天更为浓郁地表达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全方位自信,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取得的历史自信。
正是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我们始终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在世界各民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应当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更大范围进行文化表述和感染。因此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顺历史潮流而动,用先进文化观克服和超越遮蔽及短视效应,化解冲突,降低沟通和发展成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脚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现代化存在多样性,其上衍生出来的文化及文明形态自然也存在丰富性、民主性、民族性、多样性等属性特征。不同质地的文明形态赋予了其能够相互交流的差异性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21世纪国际关系的棋局中,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在文化认知上更多地表现为守成大国对旧秩序和昔日荣光的保守及试图延续。因此,高举民主大旗的一部分西方国家总是违背民主的基本内涵,反复试图在区域控制和优势习得上不断做文章,阻碍世界向好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多重身份的代表,主张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寻求世界向好发展的更优解,是文化民主的生动表现,是运用中国智慧给世界的中国方案。
文化是人类生存痕迹的总和与生存智慧的结晶。首先,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揭示了文化生成现实条件不尽相同的基本事实。其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文化生态内尊重各种文化的合理和合法性,是维持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然选择。最后,不能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偏见,在文化领域实行“强行吞并”和文化同化。人类文明史是由全人类共同书写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趋同,特有的民族文化恰恰是各民族身份的标识符号。把零和博弈的思维引入到文化维度,不仅是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践踏,更是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窒息。因此,充分保障文明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文明交流机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唯一正确路径。
但面对异质文化,尤其在地理区隔对社会交往影响较大的近代,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是非乐观和保守的。因此在面对文明对话场景时,往往就会出现两种行为选择,或排斥担忧选择关门主义,或一较高低选择你死我活。近代中国选择了前者,因此便饱尝了闭关锁国的历史苦果。当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工业文明冉冉升起的时候,清朝统治者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优越感中,全然不知中国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不在对比和差异性的捕获中反复定位自身发展坐标,文明优越性产生所依赖的发展优势便无从谈起。近代中国的苦难民族奋斗史,让中国人民深刻领悟了文明交流对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变革性发展。我们将过去发展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化为促进世界向好发展的中国方案,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阐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和文明隔阂的危害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和一以贯之的高尚义利观。
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通。近代中国风雨飘零、国祚不昌。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投身于救亡运动中。但无论是自下而上的起义抑或是自上而下的自强,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德先生”“赛先生”启民智、传思想、兴文化。因此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时候,中国先进分子能够看到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真理力量对中国悲惨命运改写的可能性。如果不是新文化运动启示中国人民的革命自觉,如果不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并实践,恐怕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还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文明互鉴、取长补短是民族内生力量萌发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奋斗的价值理念沉淀,是中华民族摆脱近代积贫积弱历史境遇的宝贵奋斗经验。
文明互鉴意味着博采众长。在新的世界秩序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调整依托于政治格局改变形成的政治秩序,整个人类的精神秩序也应该完成与时俱进的调整。这种精神秩序的完善实际就是在文化互鉴中实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续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推动历史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思考发展和现代化时代命题,着力促进世界向好发展,汇聚世界发展合力显然是当代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而文明冲突、现实纷争不仅是历史发展的无用功,更是世界和平的无效熵增。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不断提升对文明互鉴科学性内涵的认识水平,世界文明发展才能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内容,增进认同,充满活力。因此,让世界文明千花齐绽,各香其香,让彼此沟通悬河泻水,哀梨并剪,始终坚持用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世界的向好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文明的兴盛才能绵延不绝。
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而文明优越则是指某些先发国家建立在经济发展领先位势之上后对后发国家的一种狭隘偏见。这种傲慢与偏见长期存在于先发国家的价值观念中,广泛存在于当今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认知习惯里。但偏见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思想问题、文化问题,它会作用于政治行为选择、经济发展策略制订、外交好恶偏向等一系列现实层面。一种文明之所以产生并绵延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延续方式和有效的运转逻辑。如果仅仅以发展快慢或者现代化程度来量化文明高低贵贱,未免过于狭隘和短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已经证实每个民族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就可以书写属于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奇迹。而这个道路的选择蕴含在民族文化的智慧之中。在今天还期待用某些文明形式“一统江湖”,用一种现代化道路百试百灵,只能说犯了现代化征程中的幼稚病。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这样描述差异与共存:“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7]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孕育了中华民族利己利他、推己及人的文化格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求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强不凌弱、富不侮贫的文化风骨。今天我们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言说文明应该共存、文明必然共存、文明如何共存的文明发展故事,主张用包容与共荣超越傲慢与偏见以弥合现代化发展悖论带来的现实裂痕。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相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认同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驱动和情感感召下,更为广泛地被践行。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大国责任担当时曾这样描述:“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8]58两百年后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回答大国的责任:“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9]内外双修,兼善天下。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这一庄严宣告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如何消除托克维尔所言的大国“痛苦”,我们也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答案:以日耕不辍的现代化发展,让大国之大化为全人类之大,让小国之幸福感触手可及。
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接续奋斗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奋斗得来的丰硕果实。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585中国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苦苦追寻现代化以求自强,这一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期待,贯穿着中华文明演进的逻辑机理。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显著民族特色,它不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更回避了西方现代化“如法炮制”的粗糙瑕疵,因此被称之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辉煌成就不仅驳斥了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狭隘发展观,更鼓舞了正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各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都只能依托符合本民族具体国情和文化认同的道路来实现。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了更深刻的现代化内涵。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而不同,兼容并蓄,鼓励并积极支持世界各国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此过程中愿意积极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满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大同”的美好向往。只有以现代化推动历史的发展,各种理想状态中的发展目标才能随着发展而不断实现。因此,中国不同于传统西方国家对新兴国家发展的排斥,中国始终坚持鼓励后发国家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共存共荣。一方面这由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决定。正是基于此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常常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这体现出现代化语境下中国提出全球治理方案的文化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11]中国人民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坚定奋斗,才找到了改写近代中国悲惨命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认清中国国情,勘定自身发展坐标,优化自身发展路径,守正创新独立自主,既探索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保持了本民族现代化的持续性。新时代以来,世界需要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我们在相对发展了的历史阶段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己达人的无私精神,首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寻求共识。同时,又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叙述中国的发展成就,而是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为世界发展描绘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轮廓。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梦想的编织、梦想的实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世界丰富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现实发展能力的彰显。引领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是助力各民族追逐各自民族梦的过程,更是各民族协作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梦想的过程。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中树立共同的逐梦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共识基础。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嵌入的现代化内涵,蕴含着当代中国谋求文明繁荣、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高尚价值观,是优化全球治理方案的必由之路。
2023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11],期待世界各国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携手同行。可以看到,各民族国家现代化事业、全球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熔铸成了整体性、一揽子的发展目标。其内涵更为深刻,目标更加明确,生成逻辑也更加清晰。
西方治理体系之所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的今天需要被深刻审思,冷战思维等政治观念之所以被世界加速抛弃,其根本原因就是维持这些理念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全球发展理念和治理体系的新共识正在形成,各民族发展的新的利益交汇点正在扩大。中国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恰逢其时地以自身现代化发展成就讲述中国文明故事,向世界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方案,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同时更大力有为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思考本民族现代化命题的世界各国,不仅仅需要智慧的传递,更需要现实的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场正好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各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鲜明的科学性和有力的发展指向性,有的放矢地推动了共识的凝聚、民族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赢得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成为全球治理方案中的最优解。
大道行思,曲则行远。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今天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领世界发展走出了相当远的一段距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是促进世界持续向好发展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测量指标。中华民族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这一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志,泽加于民。今天,我们讲述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中国故事,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启发世界各民族国家对现代化的再思考,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时代构建,以文明互鉴搭建世界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新时代中国把现代化发展、文明互鉴凝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过程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最新思考和积极践行。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中,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中的应有之义。从文化维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文化发挥作用的诸多可能与必然,不仅凸显出这一方案的精神关怀,更展示出这一思想的现实关照。目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多重时代性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冷战思维依然阴魂不散,南北问题还在持续扩大。站在人类社会前进的十字路口,只有坚持以文化人,以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人类共识,汇聚发展合力,才能实现人类现代化进程蹄疾步稳的有序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大范围更进一步地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不同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尽最大努力消除各国之间的文明冲突,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实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