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生活

2023-03-03 14:15:45杨欣媛
《学习方法报》初中升格作文 2023年32期
关键词:善感细微处灵性

杨欣媛

小荷尖尖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是四季更替,景物变换,人亦随之或悲或喜,心生涟漪。我想,作家可以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并因之心旌摇曳,正是因为他始终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思昔抚今,不由让人感慨系之。现如今,各种繁芜的信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即便我们比古人了解很多,真正能读懂生活、悟透生命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的倒不是对各种信息的“兼收并蓄”,而是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精微,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特质,就在于它的细腻、善感与律动。我们无论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应让自己的生命麻木。一个富有灵性的人不应忘记生活本来的模样,有着热爱生命的激情与直面人生的执着。就像萨莉·鲁尼在她的新书《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那样——虽然艾琳的生活并不算富裕,可因着那份可以发现精微世界的灵性,她觉得自己的日子十分美好。我想这就是沈复所说的捕捉到了“物外之趣”的那种欣悦。由此可见,我们若想保持对于生活的灵性,就应该从关注生活细节入手,葆有那份发现美好并能与之共情的敏感。

灵性究竟是什么?我想并不仅仅是天赋智慧这样简单的定义。演员陈晓旭在谈及林黛玉时,用灵性来评价这一人物,因为黛玉能与花草共情,将落花视为有情之物。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去理解——灵性就是一种能以发自生命内部的情感去关怀和体恤万物的品性。

我们的生命正需要这样一份灵性,它能使我们感知许多形而上的东西,从而守护灵魂的清明。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中,动物和人看似平常的皮囊下都有着富有个性的灵魂。我想这正是作者用灵性的视角去体察生活的结果。其实,我们身边的生命体都是这样有血有肉且独一无二的,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们泛化、同化、物化了。如此一来,我们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少了一份份耀眼的光彩。我们应当将自己瞳孔前的这层无形的云翳消去,这样才能走入具体事物的内部,发现宇宙万物皆充满着可爱之处。

想要保持灵性并非一件难事——只要从细微处入手。当我们拥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有一颗善于体悟的心灵,即使是面对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也会有更多的赞美与感激,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熠熠生辉。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能局限于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身外的世界。只有跳脱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我们方能明白更多真相。而这也便是拥有一颗善感的心的秘诀。拥有这样一颗心,你会收获更客观的感受,而非主观臆断。因为你能从感受的起点就超然物外,而超然物外才能入乎其内。

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大概保持灵性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救赎。于是我们便会一点点看见美好,触摸生活。

可圈可点

小作者以形象的话语阐述了一个较为抽象的论题:生命本当敏感,生活需要感悟。小作者由文壇奇书《文心雕龙》中的名句起笔,引出自己的观点,列举一系列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使文章理论性、知识性兼具。

猜你喜欢
善感细微处灵性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爱在点滴细微处
不宠无惊过一生
雷锋(2019年8期)2019-08-23 02:18:06
Tujia Masons
Special Focus(2019年7期)2019-08-08 02:09:38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中华诗词(2018年7期)2018-11-08 12:47:36
多悉善感的鹿角虫
不宠无惊过一生
知识窗(2016年3期)2016-05-14 09:08:24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支部建设(2016年15期)2016-04-12 01:01:36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2
不宠无惊过一生
读者(2014年15期)2014-07-09 0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