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已經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一些可实践性的、具有良好教育成效的教学方式来加以落实。文章从实践与思考两个方面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予以探讨。
近年来,文化传承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尤其是国家在政策层面做出了一些引导性的指示,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这些政策都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然而,由于一直以来都在学科知识教育的道路上行进,实际的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认识和理解把握不够深入,对此教学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对文化传承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特别是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传承深入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渗透优秀文化、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途径与策略,以此丰富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传承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随着教育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小学高段语文教师需要制定良好的文化传承教学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
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具有许多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加以利用,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山居秋暝》《长相思》等古代诗歌作品,引入一些相关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的内涵;结合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大青树下的小学》等内容,引入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形象;在培养道德素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典故和成语故事,如“孟母三迁”“围魏救赵”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并且,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教学的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式活动,如书法比赛、楹联欣赏、飞花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有着地域特色,教师应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让学生从故事中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教师还可以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举办文化节等,让学生参与本地的传统文化,或者设计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讨论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和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的思考。《古人谈读书》一课讲述了古人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了读书的感受以及如何读书的方法,这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古人“志”“识”“恒”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另一节课本内容《忆读书》作为对比教学的载体。《忆读书》是近现代作家冰心对读书的感受及读书方法的感悟,体现了“感”“识”“悟”的现代人的思想。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书籍的价值观比现代文化对于书籍的价值观更加深刻,更具有思想性,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在拓展和引申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设计具有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文化传承,是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的一种方式。教师借助一些设施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被文化所浸染,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红楼春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中,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在文化传承教育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它的优点在于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视化、可听化的内容,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为学生带来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古代建筑、服饰、器物等,用音频来播放传统音乐、戏曲等,用视频来展示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这种现代化的呈现方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多维的形象展示方式。
文化传承应该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关联,它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而是对现代社会也有应用价值的文化。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文化传承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美术等学科内容,让学生设计制作节日贺卡、灯笼等手工制品;在关于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文化传承与跨学科的结合,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文化传承的教学氛围
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教师应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承教学氛围,在教学理念中突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无形的影响力来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同。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思想观、价值观,对于学生面对困难、面对挑战能够起到精神引领,让学生认同并接受这种思想,能够自觉形成传承意识。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宣传语中使用古代的经典诗词,鼓舞学生产生学习斗志。这种将传统文化思想作为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方式,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另一种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境界,自觉增强了对文化传承的认同和热爱。
理念是人们一生的信仰和理想,在小学高段阶段,学生开始逐渐学会了一些独立思考,开始自主学习,他们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理念,特别是思索人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智慧和启示,以及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文化传承的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应在生活中、在实践中。为了培养文化传承的理念,教师还应与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开展“走出去”的活动,线下参观历史文化展览,线上浏览观看民族非遗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语文课本知识之外,了解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当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老”“爱老”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这类活动是将文化传承落实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展望
(一)提高文化传承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提高文化传承的地位。
文化传承的价值在于撷取其中的精华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对经典文化进行精粹和提炼,在教学内容中对经典文化加以摘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读经典、悟思想、学文化,让他们对经典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获得更加强烈的体验。其中,包括对经典名篇的讲解、导读经典文本、进行经典作品的剧本编排等,以此深化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知。
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内在驱动力取决于他们是否了解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感受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文化传承的现代化应用,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他們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和独立观点。
文化传承是一种对优质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从而形成个人语文修养的提升。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旨在让他们能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是核心,旨在让他们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关键,旨在让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
(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发展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文化传承往往是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现代化的、具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其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观察现有的课本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容易使这项教学变得较为单一固定,很多学生觉得与现实生活脱节。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教师应对此进行思考,应根据学生实际接触的环境,选取与他们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相关的文化素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再次,创新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笔试形式为主,只考核学生的知识记忆力,并不重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领悟和运用能力。教师应积极做出改变,尝试引入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考核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最后,落实家校合育。文化传承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文化活动等渠道,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共同关注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仅仅传授文化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追求。
文化传承是一种自觉性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探索文化,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够培养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来自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从学生的内在修养入手,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等。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只有让学生真正相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够培养文化自信。
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落实在实践中,更重要的是来自家长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传达文化传承的价值观、讲述历史等方式,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思考实践策略,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以及思考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文化传承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