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全 赵彦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工开物》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农业技术百科学书。其作者宋应星,呕心沥血,在近二十年的科考之路上,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的知识,他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天工开物》的问世。
正是这些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指导,以及国家正确的决策,我国的农村农业才有了更大更快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像宋应星、袁隆平等一大批科技人才的出现和努力,今天的“禾下乘凉梦”就很难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乡村振兴”,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
读了以上材料内容,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想?请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毋庸置疑,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材料内容由两个小段构成。第一小段,主要讲述《天工开物》这部巨著的影响,以及作者宋应星成书的艰辛;第二小段,主要讲述由于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指导,以及国家正确的决策,我国的农村农业才有了更大更快的发展等内容。表面上看,两个小段的内容看似关系不大,其实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体。
作为考生,若想写好本次作文,可以采取“主旨概括法”来进行审题立意。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可以规避对材料内容的断章取义。其实,这也是命题者想要考查的最佳立意角度。那么,本则材料的主旨是什么呢?综合两个小段的主要内容,不难概括出它的主旨,即农业科技知识、人才对农村农业的发展(或者国家梦想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出发,再结合时代背景,完全可以立意为:科技人才与农村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亦或者人才知识的累积与国家梦想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最后,需要注意写作的文体意识,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者写成书信体、小小说……只要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构思行文即可。
参考立意
1.科技人才(知识)与农村农业发展;2.人才知识的累积与国家梦想的关系;3.科技知识是第一生产力;4.科技创新与强国之梦;等等。
例文
燃科技创新之火,圆强盛复兴之梦
(题目采用对举句,整齐而简洁,醒目且鲜明。)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 赵彦秋
六次科考落榜的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他认真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成为明朝著名的科学家。透过一粒种子,他和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可以说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一直以来都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继往开来,传承不息。新时代我们当燃科技创新之火,圆强盛复兴之梦。
(文章开头由材料入手,简析材料,引出观点,并且点题。)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砥砺奋进中,复兴号与风竞速,展示中国速度;蛟龙号深海遨游,展示中国深度;C919壮志凌云,展示中国高度……一件件国之重器令国人振奋。中国的科技已经从“跟跑”“并行”转为了“超越”“领跑”,而这一路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创新和付出。
(层次一,以名句为开头,自然带出分论点,接着列举新时代中国所取得大量真实案例,以此证明“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进行科技创新,要重视人才,让科技创新的智慧充分释放。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人才铸就创新的根与魂,唯有在创新事业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才能让广大高素质人才将个人发展汇聚到时代洪流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张弥曼,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黄大年,归国七年,让中国地球物理学得到了发展,不仅弥补了“巡天探地潜海”的多项技术空白,而且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通人才的“造血”功能,让智慧得以传承。
(层次二,如何进行科技创新。首先采用道理论证方法,阐述“科技创新,要重视人才”的道理;接着再采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张弥曼、黄大年等人物事例,论证“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所起到的作用。)
进行科技创新,还要持之以恒。南仁东燃烧20多年人生,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国家骄傲。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发誓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探月工程进行下去”。几十年来,他“跳”出地球,站在宇宙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地球,最终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荣光背后是夜以继日的钻研琢磨,是屡败屡试的执着坚守。
(层次三,以南仁东带领团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项目“中国天眼”和欧阳自远发誓要“把探月工程进行下去”为例,对相关分论点“进行科技创新,还要持之以恒”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国计已推肝胆许”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结在一起,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燃科技创新之火,圆强盛复兴之梦,为成就创新型国家助力。
(结尾段,收束简洁,提出希望,进行强烈呼吁,同时升华主题。)
评点
文章结构清晰缜密,说理自然有力。开篇紧扣材料内容,从宋应星和袁隆平这些科技人才身上的科学精神、创新基因的角度引出观点:燃科技创新之火,圆强盛复兴之梦。接下来联系生活和社会现实,以我国取得的进步说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主体部分围绕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展开,提炼出两个分论点:进行科技创新,要重视人才;进行科技创新,还要持之以恒。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充分说明相应观点。最后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总结,强化中心论点。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