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秋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与不争,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选择,争让人不再懈怠,不争则令人心底坦然,把握争与不争的度,是生活的大智慧。
争,是一种智勇,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责的气魄;不争,是一种淡泊,是静水流深的沉潜,是天高海阔心之所至的境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原来,争与不争,互为彼此的最高境界!
【美文一】
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茏,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它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它“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它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有它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它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之下,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他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它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它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它却自有一番风情。
青苔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它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文本解读】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无论是恶劣的环境,还是人们的偏见,都不能阻止它们生机勃勃地“也学牡丹开”。微小的苔藓,不舍昼夜地生长,跟随着自然的脚步,也在春天里尽情挥洒着绿意,虽然如此弱不禁风,但它们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
这种为生命争得绽放的力量,不仅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它们装点生活,亦装饰更多人的奋斗之梦。从苔草奋斗不息的盈盈身姿里,我们看到的,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文题延伸】精彩;自己的舞台;关于青苔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