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赜

2023-03-03 11:44杨玉仁赵庆杰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道德

杨玉仁,赵庆杰

(1.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2.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强大作用日渐凸显。文化是一个国家兴盛不衰的持久动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美好夙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正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提升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内涵阐释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有力武器。“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文化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发展起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是公民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极大提升,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直接体现[2]。社会文化的思想理论作为主流思想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助力公民道德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决定国家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势头,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文化建设因文明交流互鉴而兴盛,文化强国的建构展示出大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担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升了公民的精神文化财富。当代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展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的具体表现[3],以文化为驱动而凝聚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正积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前景。

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公民道德建设在结合公民现实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参照相应的道德规范,进行有效的文化价值指引,抵制消极的道德影响,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为共圆幸福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此,要从我们国家的现实国情出发,在社会实践中建构适合公民发展的道德体系,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建立起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培养公民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信念、有情操的社会主义践行者,统筹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程,培养“五育并举”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二、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考量

“文化强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4],文化强盛直接反映出公民道德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部发展过程,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同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旨归。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遵循,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发展的感召下使人类社会发展变得秩序井然,凸显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公民道德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一)文化引领: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人文素养

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公民人文素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过渡的过程,是理论性知识的“势差”向实践性知识的“输入”转变的过程。一是在这过程中应注重公民精神文化的熏陶,重视公民理想信念的培养。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实现的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在慎独自律的实现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有效改善道德风气和社会风尚。二是凝聚人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夯实公民道德建设的民生根基[5]。通过文化价值,引领广大公民自觉投身到道德建设中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结晶”[6],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引领,涵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情操、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公民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公民道德建设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使社会文明程度更上一个台阶。

(二)文化传承: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道德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要大力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成果进行道德的创新性发展。一是明确“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内在‘契合’联系”[7]。深刻理解儒家文化中“仁”的本质内涵,主张“仁者,爱人”,对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使公民道德建设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做到实然与应然的相互衔接,深刻理解道德建设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觉和道德实践。二是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陌生人的社会转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公民的精神世界。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创新公民道德教育方法,丰富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促进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要着力解决公民的思想困惑,提升公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道德养成,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完善教育内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增添原创性贡献,同时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所在。

(三)文化自强: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道德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时代要求,为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要深刻把握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制度建构。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使制度有效落地生根,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通过发挥制度优势来保障公民道德建设[8]。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不难看出,过去公民道德建设中所走过的路是制度保障作用的体现,是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的具体过程。所以,制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支点,在强化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德性养成和规范制度的整合、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相辅相成,还是继承历史和发展现实的统一[9],都是道德制度中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的创设。二是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为主线,将集体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道德赋予的责任,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履行公民道德义务。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更好地确立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标准,只有夯实道德基础,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用制度来解决道德领域的失范问题,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四)文化自信:丰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

道德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推进道德进步的主要方式是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公民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一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绝对优势,加大对传统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要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道德共同体,凝聚公民的思想价值认同,推进道德建设的守正创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二是依托公民权利保障、公民现实诉求、全民积极参与等方式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彰显文化自信的魅力。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铸牢公民道德建设安全防线,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生力量,做好道德精神升华与价值坚守。要从点滴做起,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诚信力度,以小我融入大我,从而改善社会道德风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彰显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质性内涵,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创新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质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得更好。

三、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中深刻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公民。通过强化校地合作解决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难点,打通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治理的堵点,关注公民道德建设中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消解网络空间安全中道德建设的痛点,以精准把控的方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走出一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的阐释路径”[10]。

(一)以文化育人为载体,融合“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自我的过程。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寓思政教育于文化熏陶的过程,是学校和社会相互衔接的必要环节。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要善用“大思政课”,敏锐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用好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课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是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延伸,能使公民深刻感悟其思想的精髓。深化思政课堂的实践探索,汇聚多元开放的资源,可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成效。一是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利用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校和基地共建的联合机制,有力地搭建好思政第二课堂——“社会课堂”,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并运用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加强两个课堂的双向互动,探索建立“校社”协同一体的育人机制,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要找准育人核心关键点,“不是出于对建立宽厚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所抱有的犬儒主义”[11],摒弃这种消极道德态度,准确把握实践联动的社会发展脉搏。二是极力开发特色“思政+社会”的融合金课,引导公民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代中国。通过实践知识的有效传递,培养公民的行动能力,从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改革创新的能力[12],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因此,构建学校与社会相契合的育人新模式是一条适合公民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大数据赋能打造实践教学育人的优质服务平台,增强“社会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加快构建“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融合的思政育人新格局,着力打造“大思政课”教育平台,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二)以法治思维为导向,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现代文明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石是通过法治实现的。社会治理能力和个人行为方式是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具有不可替代性。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道德”,是强制性的约束,在公民日常生活中道德就是内心的一种“法律”,是自我约束的过程。进行公民道德培育,即“推进道德治理实践 ”[13]。一是追求道德与法律的双向互动,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走向。“发挥法治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14]。深度强化法律对道德的制约和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化通过法律的刚性力量进行约束,力求为公民道德建设创设更好的制度环境[15]。法律制度从道德中获取存在的合理程度,引导公民践行向上向善的行为,树立道德底线,改善道德失范行为,加强全民道德意识,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二是要用道德指引我们自身行走在人间正道上。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以道德高尚的公民建设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只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指引全社会公民把握正确的方向。因此,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建立起一套完善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三)以人文精神为基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精神是涵养公民成长成才的基石。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勤学、明辨、笃实来修德,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在大思政育人格局视域下思考建构人文精神的教育知识体系,“全面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话语权”[16]。一是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时代新人,运用新媒体技术挖掘教育资源,激活教育力量,匹配体验性教育场景,“在内容上涵盖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部要义,在内涵中聚焦所处的时代和立场,体现全员性、全面性、传承性、时代性”[17]。以理论指导实践,以人文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精神指向。二是以人文精神塑造青年形象,关心和培育青年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正确看待社会所出现的道德现象,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积极主动提升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能力[18]。自觉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明确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践行道德的真正意义,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同时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培育“高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9],推动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五育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公民道德建设。

(四)以文化强国为范式,筑牢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随着智能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公民享有了足不出户的便捷生活方式,网上生活成了公民生活方式的新常态。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道德失范的场域所在,谣言、网暴等道德失范现象横生。同时,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延伸和拓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络问题是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根基性功能”[20]。可见,铸牢网络道德根基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就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辨识能力,遵守公共网络秩序,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网络生活的和谐有序。同时,有效提升自我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职业伦理意识,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道德空间。

四、结语

新时代,应积极掀起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热潮,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培养“高素养+高质量”人才,助力社会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助推公民道德建设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要增强公民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磅礴伟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凝心聚力,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公民道德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