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市鄠邑区芯子社火的文化变迁

2023-03-03 22:57:15曹铭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芯子微缩社火

曹铭聪

(南宁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状态下创造的娱乐活动。凡是人类活动的地方都会产生民俗文化,每一个民族、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社火作为一种在西北地区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体现了农耕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承载着乡民祭神祈福的信仰和愿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社火文化也随之增添了新的内涵。社火亦称“射虎”,是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逢正月前后西安市鄠邑区许多村庄都要自发结对进行社火表演,芯子社火是鄠邑社火表演的众多种类之一,以其高、妙、险、悬的展演形态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 社火的起源及文化溯源

研究证实,社火的起源与早期祭祀活动有关,源于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社火表演是从祭祀活动逐渐转向民间节庆的文艺活动,是一种从娱神到娱人的民间表演形式。《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月棚,由“社火呈于露台之上”。[1]206南宋范成大著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写道“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并注释:“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据考证,自宋代起,社火的表演形式和基本文化内涵与现今大体相同。远古时期,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除举行祝词祷告之外还要举行娱神的舞蹈活动,社火由民间祭祀土地和祭火活动发展而来。现今中国民间,如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仍有大量祭火遗俗。社火不断吸收其他社祭文化、杂耍、傩舞等内容,逐渐形成当今的文化形式。陕西关中地区的社火走村游巷,常常被当地人称为“热闹”“耍社火”“耍狮子”等。

社火是因自然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依靠农耕文化长期浸润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质的风俗活动。农耕文化是我们祖先改造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文明成果,从传统文化的经济脉络来看,北方农业的繁盛为农耕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农耕文化伴随农耕文明而发生、发展和成熟,兴盛于黄河流域一带即北方农业地区。社火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是乡民的集体狂欢,是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

社火文化的发展受中国古典戏曲濡染颇深,当下民间社火与戏曲为同一根脉,社火是戏曲从源头辗转而来的漫长历程中分离出的一条支流[2]121,逐渐演变形成“一台社火一台戏”[3]122的社火文化内核。关中地区的社火文化主要受当地戏曲秦腔的影响,社火展演时,将秦腔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人物造型和价值观念纳入其中,并加以时代化的符号解读。此外,社火还取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等,经过民间智慧的在地化表达,重新演绎、编织和再呈现。

二 鄠邑芯子社火表演仪式

鄠邑社火仪式表演是以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夏初立,夏王启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今西安市鄠邑区南郊),作《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有社坛,鄠邑区的国家社坛始建于西周初年,位于秦渡镇北侧的灵台。周人祭祀,所用为灵鼓,《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4]88

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舞蹈元素丰富、戏剧性强、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传统美学和谐对称的特点。20 世纪40 年代至80 年代,鄠邑芯子以人抬为主,四人抬一转,两组换班。亦有车拉社火,即将方桌固定于牛车之上。社火出行时周围有护卫人员手执长杆,以撑扶杆上的幼童,防止其打盹,啼哭,还可为其递送食物。社火出行以十多转至二十转不等,锣鼓开道,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一)前期准备

社火筹备工作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始,初一晚上社火局开始会自发地在村内敲鼓,通常由村里的管事者牵头自建社火局,负责村内的社火排练时间和演出内容等工作。与此同时,村里会通过“闹社火”的形式,在村里巡演,让全体村民参与到这场文化盛会中来。担任社火局的负责人一般由村里知晓社火内容、程序、服饰装点的村民担任。

(二)组织过程

鄠邑民间社火是集合周边村庄或者社火局共同组织的,主要以锣鼓挑逗、耍歪官、扮马社火来吸引周围村庄的村民共同参与。

锣鼓挑逗。一个村子动了耍社火的心思,会在大年初一把锣鼓打到对方村庄去,向对方拜年问好的同时,通知对方村子今年一起耍社火。对方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烫上黄酒亲自送出,恭斟敬递,相互说些诨趣语,以此回应对方村庄一起耍社火的想法。

耍歪官。耍歪官是鄠邑社火独有的形式,主要是为了烘托耍社火的热闹气氛。社火局若是想耍社火,便扮歪官到对方村社去表演,挑逗对方。“歪”在鄠邑方言中谓“厉害”的意思。耍歪官就是由一个有威信、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扮成古代官吏形象,歪官骑在牛背上,同时另一人扮作衙役侍从为歪官老爷牵牛,在锣鼓队的簇拥壮威下到其他村社“巡察”“训话”表演。每到一个什字,歪官和侍从都要一问一答进行诙谐风趣的表演。比如歪官以诙谐的腔调说:“今年的庄稼丰收了,到处都在敲锣打鼓庆丰收,你们这里怎么没有动静呢?”侍从答:“人家过年,咱这(儿)耍钱,老爷要看,急速就办。”老爷说:“要耍都要,谁家不耍,骨头砸扁。”为了逗趣,歪官和侍从的对话常自由发挥,风趣幽默,引人发笑。

扮马社火。正月初二下午,社火局组织一些青年人聚集在一起,牵一两匹马,挑选精干的青年骑在马上,身着秦腔剧服,手拉缰绳即兴表演,其余人敲锣打鼓游行,对参与耍社火积极性不高的村庄施加压力[5]396。游行完毕,社火局通知其他村庄的社火头坐下来商量社火表演时间、表演地点以及表演方式等。接着社火头各自组建自己的社火锣鼓队、仪仗队,挑选抬社火的劳力、扮社火的小孩,组织老艺人策划社火的艺术形式,打芯子、做纸扎,投入紧张忙碌的准备工作。各村都希望在阵容气势上压倒别村,在社火形式上超过别村,所以极尽所能,不惜人力财力。

社火表演。社火表演的场所多选在宽阔的村道或广场。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气氛烘托,社火氛围达到高潮。各村社火在正式表演之前先由报马探路,而后旌旗仪仗队开路,紧接着是锣鼓队。锣鼓队一般由一面大堂鼓(也叫牛拉鼓)数十面小鼓和几十副铙钹组成。表演时,在大鼓的正面系上红绫或彩球,敲鼓手扮成壮士,手抡两个大棒槌,给拉鼓的牛也系上红绫或彩球;负责牵牛者总是找一个像武大郎模样的人。牵牛者身穿背带红裤子,头上扎一根直立的烟筋毛辫,手执古戏马鞭赶车,以丑姿逗趣助兴。锣鼓队后面是用皮卡拉着的十数转平台或芯子社火,芯子一般高5~8 米,大多用钢筋或钢管材质组合而成,根据社火剧情定制。鄠邑定周村、宋村、卓村等地的芯子社火最高可达10米,鄠邑芯子社火多以花木造型为主,比如鲜花盛开的桃树、梨树、红梅,荷叶、牡丹等。树木多以真树枝做枝杆,枝上饰以纸花,花草以竹篾造型,糊以白纸,彩绘而成。

三 社火文化的变迁

社火是当地村民集体记忆的产物,是文化仪式的持存。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6]。在社火表演中除了取材自古代文学、神话故事,还融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秦腔、梆子戏等剧目。这种集表演、娱乐、情感为一体的地方特色文化形态是时代转换下民众情感诉求的集中体现[7]305。

社火文化是以祭祀祈福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鄠邑社火仍存傩戏遗风,表演队伍最后有一位戴着风镜骑牛的滑稽演员,被称为“耍落草的”。据鄠邑民俗专家马宏智先生研究,“耍落草的”是来自古代傩戏“耍傩戏残”的音变[5]395。社火作为一种集体性活动,人们参与社火游行不自觉地共享喜悦,加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及认同感,容易产生心理共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火中的祭祀功能逐渐弱化,转而承担着教化、娱乐大众。比如陕西陇县“血社火”将审判仪式转化为格斗、擒凶搏杀的场面,“血社火”通过残忍血腥的降妖除祟仪式,直观地揭示镇压妖魔鬼怪的主题。从形式上将善恶二元对立,发挥着对民众的劝诫功能。至今,“血社火”仅在陇县东南、宝鸡赤沙镇、兴平汤坊乡等偏远地区少量遗存[8]。

社火文化是农耕社会盛行的祭祀文化形式。农耕时代科技较为落后,人们的生活、生产与祭祀息息相关,举行祭祀,祈求神灵、驱赶瘟疫、保佑丰收。以城市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讲求速度、效率,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一整套社火流程。现代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体系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方式不同,现代工业无论从生产、流通,还是从消费需求来说,民众聚集起来是一个首要问题,因为工业社会文明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决定了人们难以有集中的空闲时间聚集。农耕文明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农闲时间民众可以自行安排,现代社会是商业经济社会,有严格的休息制度,是以交往、休闲、信息交流为代表的新型文化时空。如书店、咖啡馆、酒吧、舞厅、电影院、报刊业等。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社火表演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也被大大压缩。直到今天,社火已被挤向与现代文明中心距离较远的农村地带。即使是在乡村,由于年轻人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改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 鄠邑芯子社火的当代传承

社火仪式的文化场域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冲击而被逐渐消解,人们的文娱活动方式转向兴起的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文化自信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08年6月,鄠邑社火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宋志荣被确立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鄠邑社火代表性传承人;2009 年,曹静香、何东继被确立为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是,社火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宋志荣等传承人凭借对社火的钟爱以及在专业剧团学习的芯子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传承芯子社火的新方式——鄠邑微缩社火。

微缩社火结合橡塑、硅胶、泥塑、布艺等综合技艺,按照真人比例的十分之一来制作,社火人物高约15 厘米,芯子一般由铁丝制作,按照鄠邑芯子社火的原貌装扮。传承人作为社火现代化文化实践的主体,主动“追热点”敏锐地察觉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及宣传重点。在2020年初,曹静香响应地方政府号召,专门为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创作《抗疫精神》微缩作品。宋、曹二位传承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设计制作了长达36 米的“一带一路”微缩社火。鄠邑社火传承人宋志荣、曹静香在还原经典社火的同时,基于热门电视作品,创作了《甄嬛传》《还珠格格》等取材于现代电视剧的微缩社火剧目。据二位传承人介绍,创作热门电视剧形象的社火人物,是希望迎合现代大众娱乐市场的需求,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社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源于中国古代戏曲剧目的社火装扮,可以兼顾老年人的喜好,做到老少皆宜。可以说,鄠邑芯子社火融合时代特色,紧跟热点弘扬主弦律,及时更新剧目,这是它能够在新时代不断焕发生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它能在众多村落社火中脱颖而出的结果。

随着流行文化的渗透,社火内部的文化特质发生了巨大改变,“原生态”作为祭祀的社火已不复存在。承载了村民集体记忆的社火仪式,重新融入现代文化,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时代积极向上的微缩社火形式。微缩社火是新时代社火文化变迁的新路径,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在微缩社火里都能找到自己与社火的纽带,无论是来自经典电视剧的人物装扮,还是秦腔里的生旦净末丑,都是维系不同年龄段的文化纽带,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产物,是社火精神共存的文化延续,更是中华文化的新空间。鄠邑社火在融入现代文化后,完成了自我的重塑,也让社火不再成为一个简单的节日代名词,而是得到了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

在传统社火式微的同时,鄠邑独有的“微缩社火”方兴未艾。如今微缩社火被陈列在西安市各大博物馆,定期举办巡展,走入城市、社区、校园,向更广阔的天地宣传鄠邑芯子社火文化。这种展示是社火存在的物质表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社火、提高社火知名度的作用。鄠邑芯子社火在文化变迁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正在以新形象、新面貌,打动着更多人的心。

五 结语

沙垚在研究关中农村皮影戏指出,“农民从自己的生产生活、日常经验、情感价值出发建构的历史,体现出农民生活世界的世道人心,同时具有文化主体性的农民,对社会文化实践中种种不公现象有着自觉的批判意识”[10]。这番话语用来概括鄠邑社火也很贴切。与皮影戏同属民俗活动的社火,也具备相同的特点,是乡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体现着农民的主体性,也体现着文化变迁的现状。当“落后的”乡村遭到贬抑,全球资本、权力与地方文化不断交织时,那些被挽救而“复活”的民俗,构成了乡村的共同场域,寄托着民众便捷的文化表达,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民俗活动,最终彰显着民众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芯子微缩社火
关于薄膜电容器卷绕工序端面不齐的工艺改进
内部具有一个以上空腔的内燃机用铝基合金铸件及其生产工艺
铝加工(2020年3期)2020-12-13 18:38:03
闹社火
金秋(2020年2期)2020-06-03 12:50:50
微缩模型展 栩栩如生夺人眼球
奇闻怪事(2019年11期)2019-12-25 07:04:54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28
酷世界
看天下(2018年28期)2018-10-20 01:49:12
鲁中地区民间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
——“茶业芯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出路探析
齐鲁艺苑(2018年1期)2018-04-04 06:02:38
微缩投影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测量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26
集成方便型微缩厨房
工业设计(2016年3期)2016-04-22 1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