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安,王 强
(1.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5;2.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独创性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1]70群众路线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一条红线,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群众路线,有利于将群众路线优良传统与新时代群众工作经验相贯通,是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路径。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导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评判者。社会发展的进步与否、好坏与否,最终由人民群众担任阅卷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价值评价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了价值评判体系。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享有者。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
群众路线产生、发展和成熟的理论脉络,对应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主要任务,创立、发展和完善了群众路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任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具有知识自主性的群众路线。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2]162。1928 年,党的六大确定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3]390。1929 年,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从工作方法维度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要求加强党群关系建设。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认识论维度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经典阐述,这被视为群众路线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442。离开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积累,理论认识就会失去依托。1945年,党的七大历史性地把群众路线定位为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5]368。
由此,群众路线成为党的重要理论方略,具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蕴义,成为党开展工作的价值论、认识论、作风论和方法论。从价值论维度,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实践者和评判者。从认识论维度,党对于革命工作的正确认识不仅在于党员的个体认知,更在于群众工作实践中生成的综合认知。从作风论维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应然性的伦理要求,党员干部要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谦虚谨慎对待群众。从方法论维度,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必须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任务,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继续推进了群众路线的适应性发展。1956 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要不断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包括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自我解放,并专门论述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对群众路线的威胁,要求党员干部警惕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危险倾向。毛泽东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鞍钢宪法”“三同五包”密切结合群众的做法,开展了“三反”“整党”等一系列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巩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遗憾的是,随着“左”倾路线和“文化大革命”爆发,党的群众路线偏离正确方向,群众工作遭遇严重挫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党紧密结合群众工作新要求,继续推动群众路线理论发展。邓小平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反复指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6]368。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指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做好党的一切工作的重要法宝。”[7]305胡锦涛指出,保持党群血肉联系,不仅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8]535。
结合改革开放具体国情,党对群众路线主要进行了三点调整:第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将保障群众物质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于逐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遵循实践标准与贯彻群众路线深度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群众探讨和试行新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第二,调整社会群体评价范式,将知识分子纳入群众范围。秉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给予知识分子公正公平的政治经济待遇,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追赶超越。第三,从一国两制的维度出发,将爱国人士纳入群众范围。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6]2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全部过程之中。
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和结构标准选择类系化合物,作为建模的训练集。化合物选择的条件为:统计上的随机性、结构上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以及性质/活性数据的可获得性。
第一,坚持群众路线融入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统筹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中共性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期待,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精准发挥群众路线的基层治理功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对民生的切实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加强正风反腐,夯实根基。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群众路线为主题的大规模全党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群众路线正风反腐功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基本要求,妥善解决“四风”问题,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开展“三严三实”、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加强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夯实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构筑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高压态势和政治生态。
第三,网络群众路线特色鲜明。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 亿[9],是世界网民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新时代群众路线面对的重要群体。网络群众路线契合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跨越了传统信息渠道的时间空间隔阂。提升党员干部网络工作素养,搭建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优化宣传话语体系,规范网络参与沟通机制,健全网络群众工作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做好网络群众工作,成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重点。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民本思想一直作为君主制度的补充而存在,自身并没有独立、清晰、明确的学术脉络。民本思想倡导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以民众生活水平为重要关注视域,要求统治者重民爱民、养民教民、保民从民。
第一,重民爱民是重视民众的巨大力量。《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告诫统治者要体恤民情,重视民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征伐不休。儒家深入论述了政权兴亡与民众认同的内在联系。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代贾谊认为统治者应当实行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的统治策略。此后,历代思想家多对重民爱民思想有所阐述。
第二,养民教民是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荀子强调:“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君主治理国家,需要把握三重重要关系,百姓出力种地达成国家富足,百姓拼死作战达成军事强大,百姓交口称颂达成政通人和。贾谊《新书·大政上》提出“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唐太宗以史为鉴,从隋朝灭亡的政治反思出发,提倡关注民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北宋张载重视民众价值认同,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朱熹认为统治者要体恤民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第三,保民从民是尊重民众的意愿。《尚书》指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王夫之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与民众相依相存。老子强调君主要把握、尊重和体贴民众的意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统治者要善待百姓,爱护民众,否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程颐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治理国家要顺应百姓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不能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孟子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维护国家有序发展,不仅要有序治理,还需要进一步教化民众。通过提升社会个体道德水平,从而明礼仪知廉耻,扬善惩恶,实现德治。
群众路线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体表现为对于重民爱民、养民教民、保民从民的辩证扬弃。一方面,阶级立场的超越。民本思想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以官本位的立场思考君民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0]283另一方面,价值主体的超越。民本思想的价值框架基于君权神授。君权来源于天,具有执政合法性和价值主导性。统治阶级成为价值主体,民众成为价值客体。统治阶级单向度地界定民众的权利范围,实现为民做主和代民做主。民众作为被统治阶级,被动接受,难以反抗。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其根本是站在人民立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发挥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和磅礴力量,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群众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结合具体国情,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创新性吸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第一,群众路线是对重民爱民的辩证传承。民本思想是众多仁人志士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是对抗、反抗残暴统治的思想武器。但是,扎根于传统宗法社会的民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和理论限度。民本思想依托君主专制制度,“与君主统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体两面,两者构成相辅相成的阴阳组合关系”[11]。在政治架构上,民本思想是由圣人担任君主进行政治统治的理想奢望和价值诉求,是君主专制的补充、调整和规训。在学术立场上,民本思想的重民爱民,内在核心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君主统治,通过尊崇君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宗法制,巩固封建统治制度。在政治运行上,民本思想遵循官本位政权秩序,期盼通过明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强调三纲五常,奉行道德教化和君主至上[12]。
群众路线与民本思想的重民爱民一脉相承,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但不同之处在于,群众路线的人民群众不具有民本的工具性含义,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实践者和检验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群众路线本质是人民至上,秉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坚强信念,实现权力为人民所用。相对于民本思想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完善和实施仁政,缺乏制约、制衡和监督手段,群众路线以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路径。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重要答案。步入新时代,党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依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另一方面依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群众路线是对养民教民的辩证扬弃。民本思想的养民教民预设前提是统治者具有高于、优于被统治者的能力、眼光和境界。民众只能依靠君主为民做主,无法实现自身地位的独立与嬗变。而在群众路线中,党员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启蒙者,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不是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单向度、片面的关系,而是上下贯通、良性沟通的交互主体间的互动过程。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教育引导群众,将党的正确主张灌输到群众之中,提高群众觉悟,实现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充分理解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党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收集整理群众意见进行政策调整,共同推动社会改革的浩然前行。
第三,群众路线是对保民惠民的辩证发展。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主的精细耕作,人们生活单一、狭隘,民本思想对应着以农业为主体和主导的社会形态,因此,传统保民惠民的范围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丰衣足食,满足人们基本的初级的物质需求。相对而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0]283,群众路线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关注的群众利益需求丰富多元,从物质层面拓展和跃迁至精神生活层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多重领域,较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了显著的发展。
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贯彻群众路线,不断将群众工作与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将群众工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推进了群众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人民群众集聚蓬勃力量的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源泉,催生了群众路线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需求。党的理论从群众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和迭代,再回到群众之中,被群众认同、掌握和实践,转化为澎湃的物质力量,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不断拓展群众路线的理论空间,不断深化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实践指向,实现了理论自觉建设,有机契合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综合形成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军事优势。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为人民群众是主动的历史实践主体,能动的历史认识主体,自为的历史价值主体,现实的历史利益主体。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推动了群众路线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不断彰显。群众路线发展变化的重要价值标准是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取得重大成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彰显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在个体身份特征和人生目标规划中,明确做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13]84。中国共产党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实践主体的磅礴力量,把握人民认识主体的科学决策,秉持人民价值主体的评判标准,彰显人民利益主体的大党担当,求真务实,清廉为民,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偏正的平衡体现了群众路线内在的理论弹性和实践韧性。平衡意味着把握两者之间关系的中间点,意味着群众路线中包含了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维度。偏正意味着两者关系恰恰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中间点,而是有所偏向、有所侧重、有所重点。
群众路线的理论张力在于包含了先锋队与群众、根本利益与短期利益、领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的矛盾性互动。先锋队居于启蒙者、领航者、先行者的地位,把握国家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群众大多看重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先锋队要引导群众遵循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寻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掌握具体灵活的群众工作能力,做到领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做到自上而下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和自下而上发挥群众积极性、集中群众意见的有机统一,避免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的错误。
群众路线的实践韧性在于,党在处理党群关系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妥善回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种种挑战,加强群众工作,实现群众政治认同。在革命和建设时代,面对群众认同、群众教育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聚合群众利益,塑造意识形态认同,密切党群关系。在改革开放时代,面对群众利益分化多元、利益诉求复杂冲突等问题,党强化群众利益表达,扩大政治群体吸纳范围,实现有效党群互动。步入新时代,面对党内纪律重塑、地方共谋等问题,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净化,有效制约权力和规范利益表达,塑造和调整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良好关系。
综上所述,群众路线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红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党的领导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本质,坚持人民至上是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偏正的平衡是群众路线蕴涵广泛适用性和实操性的理论特质。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贴近群众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