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娟
今天,收到了2023年的《丹霞日志》。带着欣喜与激动,在淡淡的书香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封终刊告读者书。读着、读着,不由的一阵心酸——
“……由于三位主编均已年迈,需要很好休养生息,刊物无法继续办下去,请诸位读者见谅……”蓦然间,泪水打湿了眼眶……
《丹霞日志》这本书是由原龙溪师范副校长、省特级教师、一生专注编著与慈善工作的陈宗厚老师主编,是一本日记体小册子,创刊于2003,前身是《校园日志》《师范生日志》。
二十年!7300个日日夜夜!我不知道,我们这些可亲可敬的中师老前辈们,他们本着一颗什么样的初心,就这么咬紧牙关,让漳州这朵“银苑小花”盛开怒放了七千多个日子!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初见《师范生日志》时的情景。那是1995年元旦来临之际,我们94级的新生收到了中师生活的第一本《师范生日志》。
刚刚接到这本小册子时,我就爱上了它。只见封面印着一扇几何图形窗,蓝天白云镶嵌其中;窗台上,一盆淡雅的花儿正迎着明媚的阳光欣然绽放;封底,则是新年的日历。
翻开扉页,是一则激情洋溢的“前言”——“中等师范学校的同学们,愿在这本多彩的‘师范生日志上,迸发出你们心底的思想火花;刻印上你们坚定的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活足迹;描绘出你们所向往的最美好的人生理想。
愿‘师范生日志伴随你们度过三年平凡而有意义的时光,去迎接太阳的光辉,实现你们将为之奉献终身的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祖国的小学教育工作。”
再继续往下翻,越看越喜欢。因为这本日志,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每一个月的起始页,是“历史上的今天”资料;接下来,每一天每一页,都印有一则资料,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教育、名人故事……应有尽有。在当年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想要查阅一点资料,就都得去图书馆,在海量的书籍里翻找。如今,这本小册子,堪称一本百科全书,让无数中师生爱不释手。
当然,喜欢写作的我,亦不会忘了它的日记功能,每天,我都坚持在这本小册子上记一则日记。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几年。
这二三十本的日志,居然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还成了我常跟学生“炫耀”的“资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老师学习?老师从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啦!到现在呀,老师家里的日记本叠起来都跟老师一样高了……”台下,便传来了一阵孩子们的唏嘘声……
今天,这本新年的日志,又勾起了我的日志情结,我忍不住打开抽屉,找出了1995、1996、1997三本记录师范生活的日志。慢慢地翻着,静静地看着,当年随性写下的一个个文字,又把我带到了那难忘的中师时光——
漫步校园,只见五层高的教学楼侧面墙体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八个大红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梯形教室里,知识渊博的吴鼎文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上文学讲座,红楼梦、窦娥冤……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大礼堂里,每年一次的集体舞比赛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同学们步伐一致,动作协调有序,博得了阵阵掌声;操场上,校田径运动会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拉开了帷幕,体育健儿们在这里尽情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还有教师宿舍楼后面,靠近围墙的那一排琴房,虽然只是一列低矮、破旧的小屋,却是我们每周必去几次的地方。有时我们还得赶早去占位置,“抢”琴练习,《义勇军进行曲》《勇敢的鄂伦春》……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在指尖流出,我们边弹边唱,美妙的乐曲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
每天,早上七点半,语音辅导员会准时到教室,全校便一起进入普通话训练模式;下午写字课,各班同学轮流到学校设置的一块专门的书写区训练黑板字。每次,我们都会认真地用粉笔书写一首古诗,然后老师会组织班干部一起过去评分。
就这样,我們在美丽的葵山山麓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各种基本功,度过了三年平凡而又有意义的中师时光。三年里,我们掌握了语教法、数教法,熟识了教育学、心理学,练会了“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还会弹、会唱、会跳、会画。普三基本功过关时,我们能用脚踏琴流畅地弹出一首完整的国歌,能在八分钟的时间里用粉笔在黑板上完成15幅的简笔画……
学校就这么用心地把我们打造成了“一专多能”的优秀中师生。毕业后,我们被分散在祖国各个边远小山村,助力祖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学校里缺乏哪科老师,我们都能顶上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体美老师……我们都能胜任!
“漳江之滨,葵山顶上,迎来灿烂的朝阳……”校歌优美的旋律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却不曾想,物转星移,世事变迁,如今,中师已不再,我们的母校也早已被更名。从此,我们对母校的思念,以及对恩师们的爱,只能通通藏进渐行渐远的记忆里。思念迫切时,再翻翻手中的日志,努力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