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班本德育课程已成为新的时代话题,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班主任一定要有主动开发班本德育课程的意识,秉持积极研究的态度,以实现学生的成长和班主任自身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本文以爱国教育班本德育课程为例,展现班本课程建设实践。
[关键词] 班本德育课程;班主任专业素养;爱国教育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首要表现就是爱国。对于爱国主义题材的内容,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情感的共鸣,而无法达到体悟与践行。例如,在班级组织观看爱国题材的影视剧或推荐相应读本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枯燥乏味,无法理解人物的情绪和感受。针对这些现象,应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以“爱国爱乡”为班本德育课程主题,基于学生生活体验,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精心组织,有效设计与实施“忆苦思甜,爱国常在‘红心班’”班本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爱国教育。
一、课程内容
依据本班学情,笔者将爱国教育内容按照认知规律进行了整合。爱国教育班本德育课程强调学生和家长的参与,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以充分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将“忆苦思甜”爱国主题活动渗透到班级中,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构建设想,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实现了多方协同的课程内容开发(如下表)。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爱国实践活动,打破传统说教、灌输模式,让学生切实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祖国发展变化,培养爱国情感。
二、课程实施
“忆苦思甜”班本德育课程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将爱国实践活动进行细化并形成序列。结合“知、情、意、行”德育发展过程,以居安思危民族精神为传承,创设了“忆苦”“思甜”“践行”课程主线,并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用心铭记国家历史,践行爱国信念。
1.每日吟诵,传递爱国警句。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整合《小学生必背古诗92首》中的爱国古诗词、课文中伟人的爱国警句及学生课外的相关积累,我们创建了班本教材《爱国警句集锦》,利用每天早读的五分钟开展诵读,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另一方面,我们在语文课课前5分钟,按轮流制每人负责在黑板一隅书写自己喜欢的爱国警句,并进行新闻播报或演讲爱国故事。通过“读”“写”“讲”,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让爱国教育变成一种学习常态。
2.小组课题,巧用地域资源。将研究性学习和利用本土特色德育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笔者指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发掘本土的红色教育资源。贯穿“忆苦”“思甜”两个环节,学生在“忆苦”环节探寻中山红色革命遗址,了解革命烈士的峥嵘往事;在“思甜”环节,学生走访中山各类博物馆,如古镇“灯文化”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系列变化,体会祖国的强大,以增强民族自信心。
待小组实地探究实践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并在家长帮助下整合成幻灯片,利用班会课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样的设计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打破传统说教模式。
3.装点班容,营造爱国风貌。“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班容风貌也是文化育人的一种,结合爱国班本德育课程创设理念,笔者指导学生张贴研学照片、搜集伟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同时创设了班级成长树、班级伟人故事角。美术老师指引学生进行爱国主题黑板报的绘制,让学生亲手绘画国旗、天安门……让班级处处成为育人场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让学生时时都能浸润在积极向上的学风里。
4.重走行军路,体验爱国之情。作为中山人,深受悠久的红色文化基因影响,“重走行军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笔者将这一设想同家长沟通后,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于是,我们以五桂山革命基地为目的地,组织师、生、家长共同徒步十公里的珠江縱队行军路线,以缅怀革命烈士。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观念认识。
5.游览岐江,促进爱国情怀。体验式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践行的过程。同学们在美丽的岐江边,通过采访在中山生活了70多年的杨杏玲老师,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岐江一带的变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祖国的变化和强大,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融合学科,诠释爱国信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我们积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协同多门学科共同设计了以下班本课程内容:
三、课程评价
“忆苦思甜”班本德育课程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手段,强调学生认识自我评价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结合学校开展的“和美少年”激励卡评价机制,基于班情我们创设了“红心少年”班级评比机制,采用“积分制”激励学生参与到“忆苦思甜”班本德育课程中。一级为“小组先锋”,根据具体的爱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和老师评达到小组目标积分,就能升级为班级“红心少年”。二级为“红心少年”,成为“红心少年”的学生依据“和美少年”的积分细则到达班级目标积分,就能成为学校“和美少年”候选人。再经评选,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得校园“和美少年”称号及荣誉证书。在评比过程中,对能力稍薄弱的学生,我们则采取“谈话法”来帮带,引导他们前进。
具体评价方式:红心少年,抢当集体先锋。结合学校“和美少年”评价体系,“忆苦思甜”班本德育课程设定了“红心少年”评价体系,围绕爱国这一项目,细化了相关评价准则。例如,“关爱集体”的评价指标是能否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有相应评价等级(即积分)。完成所有项目细则的90%的学生可被评为小组“红心少年”,并成为“和美少年”候选人。同时,我们依据“和美少年”评价方案又增加了“文明”“诚信”“友善”“敬业”等项目,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的形式,激励学生争当集体先锋。
小组评比,强化集体荣誉感。依据各小组分工情况,全班共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7-8人。师生就小组的汇报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把在小组讨论及爱国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成长档案,家国在我心。围绕“爱国”德育课程主题,指导同学们收集、整理两年以来个人参与爱国实践活动的记录材料。材料包括关于班本教材《爱国警句集锦》个人的背诵情况、关于参与爱国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表、参与爱国实践活动时的同学评价记录、在主题班会“畅游中山红色之旅”“中山的变迁,祖国的强大”中的发言稿、争当“红心少年”的积分表等。通过档案记录与留存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爱国表现,有助于今后的回忆、反思和总结。
吴珏婷 广东省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