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情 YANG Ya-qing
(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0)
随着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增加,资源型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另外,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生态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度也逐渐得以提升,从而出现用地规模增大,生态模式失衡,环境污染状况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等,都严重影响着城市承载力。因此来看,对资源型城市承载能力的研究,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争现实条件下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大潮,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改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伴随煤炭、能源以及各类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开发而发展的城市,主要以资源开采及其初级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以采掘及其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首先,资源型城市的存在形态是城市,是一定数量的人们聚居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群体组成的基本单元。其次,资源型城市主要靠提供矿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谋取经济利益,以区域自然资源要素为依托,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资源型城市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开采和加工为主,主要功能是向其他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依靠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支撑城市经济命脉。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使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耗竭等困境,制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资源型城市主要分为矿业和森工两大类,在确定其定量和定性指标后,根据其发展的原理形式,关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满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市场占有率三项指标的矿业城市,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森林资源潜力和开发能力的森工城市。
生态承载力是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经济建设强度下承受、适应、调节能力的客观反映,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可控性等特征,能较好地体现某发展阶段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互动关系,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据。其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种群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四个阶段。生态承载力在研究过程中,国内外众多学者大多数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在这里通过运用生态足迹、社会-生态指标体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其他多种评价模型和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其生态承载力研究上来看,至今为了统一的逻辑认识和解释。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储备平台和基地,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的质量条件,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向,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层面的重大事件。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现实作用突出。在当前来看,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占比较强,作用突出,是提升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要求。
受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有所提升,资源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首先,国家对资源型城市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自本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资源型城市发展。这些政策详细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改进措施,标志着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进入国家高度重视的新时期。政府的高度支持为资源型城城市经济、社会承载力提升带来契机,有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环境资源治理,提升资源型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国家致力于推进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投入巨资改善资源型城市环境状况。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同时,我国资源型城市塌陷区生态景观规划工程日益完善,通过生态修复、塌陷区生态农业规划、塌陷区景观再造设计以及调整塌陷区用地性质等手段对煤炭资源开采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以达到塌陷区地面复垦、生态景观修复,环境污染改善等效果,实现塌陷区土地的再利用。
最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形式有所改善。近几年,我国法规为开始相继设立资源型城市替代产业发展的专项投资计划,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机构优化发展,为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接替产业集群相继在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出现,深加工产业集群吸纳了许多老旧资源型城市,为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契机。
本文在研究中,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在这里主要以河北省钢铁城市生态承载力为实证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对其评价指标和模型分析论证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①科学性原则。
选取的评价指标必须与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存在一定逻辑关系,能切实影响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涨落,反应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投入产出结果。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是从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中筛选得出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其对现状的抽象、总结与描述的贴近度反应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水平。
②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一定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简单易懂,易于获取,便于量化。
在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时,在保证所选指标符合评价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便于量化处理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类型多以百分比、单位产值、人均等形式表示。
③可比性原则。
为便于区域之间做对比,不同城市间指标选取应存在一定统一度,尽量选取比率型指标和相对型指标,增强不同地区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指标选取的可比性原则既要求相应指标与类似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还要求对相关指标建立统一的量化处理方法,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的含义、适用范围、时间及空间尺度等。
基于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和不同影响因子作用效果及其因果逻辑关系的分析,为相关承载力指标划分压力和弹性力两种基本属性,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压力-弹性力”概念模型。本文将“压力-弹性力”概念模型应用于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构建具有因果关系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估框架,各评价指标要素层与指标层对应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要素层和指标层对应情况
表2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①评价方法选择。第一,综合指数方法。对于综合指数方法来说,它是利用多种指标来对多个单位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在这当中,通过利用数学方法,能够将多种指标转换为一个能反映出评估目标的整体状况的指数。先前,对于综合指数法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均方差决策、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进行合理赋权与修正,提高评价准确性。
第二,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又称适当的承载力,是指维持一个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或容纳其生产的废弃物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出区域内部的阐述形态,进而来计算其区域空间面积的生态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出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关系,借以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指标权重确定。本文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次递阶层次结构。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中,目标层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A;要素层具体划分资源承载力B1、环境承载力B2。在本文来看,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反映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变异情况,以便于分析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及各部分承载力的纵向变化情况,本文在研究中,通过采用客观赋权法当中的变异系数法来对其权重进行分析。
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为:
2)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kj
3)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指标相应权重Wj
③评价模型构建。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基本运算原理及模型构建步骤主要包括:
1)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决策矩阵A与每个指标权重Wj,构建规范加权决策矩阵B:
式中:W为指标权重矩阵,A为决策矩阵。
2)根据规范加权决策矩阵B计算正理想解bj+与负理想解bj-:
3)分别计算各个评价对象到正理想解bj+与负理想解bj-的距离di+与di-:
4)本文按照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分别计算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指i资源承载力φ、环境承载力指数i环境承载力φ,对实证城市相关承载力进行评价。最后依据变异系数法计算出的四大分类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i生态承载力φ,计算公式为:
β1、β2、β3、β4分别为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四大分类指标权重。
④结果说明。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做生态承载力评价,目的在了解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探究影响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本文在就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还分别对其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1)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分析。以时间尺度为标准,分析某个具体资源型城市近10年生态承载力发展变化情况,判断其主体变化趋势,并深入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划分不同发展阶段,具体描述每一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特征,并解释其主要形成原因。
2)资源型城市分类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从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评价城市分类承载力变化情况,判断主要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河北省钢铁公司依照国家和河北省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从而对各个钢铁公司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在这当中明确了节能减排责任,并对其责任减排制度进行追溯,做到责任、措施、投入的落实。此外,还加强对节能减排的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最后来将钢铁公司年度报告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和执行情况进行公报。通过对河北省钢铁城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评估,使其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钢铁城市和个人予以表彰,促进河北省钢铁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促进绿色生态发展。
在对城市的节能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城市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将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城市技术攻关的重点,着力解决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问题;切实加强节能管理政策研究、提升对节能管理服务的监督力度;加大城市在节能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其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通过市场指导要求和政策导向,来构建技术成果资源交流服务平台,扩大能源合作的范围。鼓励钢铁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型钢铁城市的节能合作,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从而在技术方面来推动明河北省钢铁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首先,应当补充钢铁城市资源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文件,结合钢铁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对现有环境被保护法律进行修改与完善。在环保法律原则指导下,制定详细的钢铁城市资源型环境治理条例、方法等配套性文件,增强现有法律在钢铁城市资源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实用性。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针对其他国家的钢铁城市资源开发补偿及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专门立法,科学设定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技术改善、污染减排、责任监管等法律法规,将钢铁城市资源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规范化。最后,增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刚性约束力。对于钢铁城市来说,通过构建重大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从而明确其追究的主体、程序及范围。完善各地区环保部门、监察部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钢铁城市资源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统一协调,统一管理,落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环境在线自动监测网络及应急处置网络,增强相关部门的环境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