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诠释与海外空间拓展

2023-03-02 14:27李冬香陈鸿瑶
电影评介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一带一路受众

李冬香  陈鸿瑶

“一带一路”倡议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出了新要求。纪录片不仅是共建国家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阐释中国对外政策、助力文化传播交流的叙事文本。以往,受多元文化的差异、冲突影响,其他地区受众容易对中国纪录片的内容、主题产生理解性偏差,引发“文化折扣”和“文化误读”等问题。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语境,丰富故事选题,用优秀题材讲述“中国故事”,打造符合大众偏好的纪录片,使用符合受众审美偏好、时代特征的传播方式,使国际受众广泛认知、有效认同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空间。

一、叙事策略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具备超越文化差异的叙事特征,对中国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机会,在创作、叙事过程中有必要选择与类型、故事选题等相匹配的叙事策略,塑造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文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语境。

(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是根基式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根基式的记忆被不断建构,最后高度成型。[1]全媒体传播生态下,通过用现代美学对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进行提炼、改造,创作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不仅实现了历史文化的跨时空呈现,也在唤醒集体记忆、筑牢民族意识的同时,为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提供了鲜活载体。由李乐执导的《家在顺德》(李乐,2021),是中国第一部聚焦家族传承、祠堂文化的纪录片,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面向全球华人播出后,获得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开播首三日,全球收看人次累计超过3亿。①作为一部以地方文化为叙事内容的纪录片,该片以“聚”“散”“兴”为主题,以“家庭、家族、家乡、家国”为叙事脉络,从顺德祠堂文化切入,用祠堂、族谱等一系列直观、真实的社会景观符号讲述顺德文化和岭南文化底蕴,通过提炼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元素,向观众传递了对历史、血脉的敬畏,对家规国法的遵守以及对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包容,从历史文化角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二)乡土类纪录片

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罗等学者指出:“内聚焦视角叙事说明的事件仿佛是经过唯一一个人物知觉过滤的。”[2]纪录片传递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抽象表达,而是从受众共同关注点出发的具象阐释。在受众主导的审美语境下,纪录片通过采用“人物”的内聚焦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增强了叙事内容的真实性,也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纪录片《大地情书》(胡峰,2020)从小历史与大历史双重视角出发,采用“看见东方之美”的叙事主题,捕捉平凡世界里人物的生活故事、精神魅力,讲述悲喜交集的平凡人生,使观众对东北人坚韧不拔、开朗乐观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该片聚焦受众对乡土类纪录片的审美偏好,注重还原真实原生态的叙事场景,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人物独白与真实生产场景自由切换,从普通农民视角表达了他们对乡土生活的深厚情感。

(三)生态自然类纪录片

生态纪录片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为基础,通过排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书写生态意识的同时,通过反思生态哲学,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影像超越。从中国纪录片内容主题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丰富程度看,生态自然类纪录片以“人与自然”并置为前提,通过将自然叙事与人文叙事相连接,传递了国际公认的生态观。纪录片《天山脚下》(祝勇,2018)以人文美学与自然美学并置的叙事策略为基础,以“家园”“成长”“生活”“传承”“寻路”为专题,通过将新疆大美景色与民俗风情、人文故事相融合,使用了丰富的新疆生态符号、文化符号,从新疆舞蹈到地貌特征,都传递了新疆民众热爱家园、拥抱生活的态度。该片透过22个普通人的故事,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状态,不仅呈现了新疆的地域文化,也为观众营造了充满想象的文化空间。

(四)美食类纪录片

荷兰经典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者在文本叙事中起到赋予文本特征和决定文本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3]在纪录片叙事过程中,通过采用微观、宏观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使宏大叙事与个人视角有机融合,为观众呈现了鲜活、真实的叙事空间。[4]由湖南廣播电视台与时代华影联合出品的美食人文类纪录片《傲椒的湘菜》(2021),以湖湘文化为基础,从世界维度来讲述地域美食,借助湘菜来诠释湖南的饮食文化与人文风情,并通过书写人物故事,阐释湖湘儿女锐意创新、坚韧的精神品格,以及始终坚守初心的家国情怀,成功唤醒了观众的“家乡记忆”。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将情感阐释与主观视角相融合,将叙事镜头对准“做好一桌湖南饭”的微观镜头,用主题细节化、常态化的方式,积极承载国际传播功能,不仅让湖南风味成功“走出去”,也实现了湘菜美食、湖湘故事的“全球化表达”。

(五)现代科技类纪录片

“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而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5]在“一带一路”倡议语境下,现代科技类纪录片不仅是讲述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重要文本,也是彰显我国科技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科技类纪录片《创新中国》(史岩,2018)紧密围绕“创新中国”的宏大叙事主题,重点讲述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等最新科技成就,采用航拍、特写、全景、近景等镜头,和高速剪辑等技巧,用鲜活的故事文本诠释了创新精神。该片关注现实题材,通过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应用语音合成技术,传播创新精神和奋斗热情讲好中国故事。

二、国际传播路径

纪录片是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世界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6]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与外国机构合拍创作纪录片,举办并参与国际影视节展活动,巧妙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了更加立体、智慧的纪录片传播体系。

(一)中外合拍

纪录片具有纪实、形象、直观等特点,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纪录片通过与国际制播机构进行合作,选择“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等国际合拍方式,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审美偏好与习惯,以全面、完整的“合塑”方式创作纪录片,从而有效减少了“文化折扣”“文化误读”等问题,避免出现“自说自话”的叙事难题,有力提升了跨文化传播效能。[7]由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本土主流媒体合作出品的系列纪录片《丝路时间》,自开播以来先后在世界上40多家境外主流媒体播出,通过讲述、分享共同的“丝路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丝路精神。该片通过发挥纪录片在记录历史、见证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利用纪录片作品的文化承载力、影响力,积极传播文化信息,在充分增进文化了解进程中,建立起更加广泛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信息、价值理念的生动传递。

(二)参加国际影视节展

国际影视节展是中国纪录片构建“落地式”传播体系的重要平台,也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一带一路”倡议语境下,通过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节展活动,设计相应的纪录片单元,构建起更加宏大、具有自主话语表达特色的影像文化空间。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年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设了“最佳纪录片”评选单元,为中国纪录片与世界对话、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首届参加并获奖的纪录片《考鼓记》(朱晶,2013)通过以非遗“东兰铜鼓”为叙事对象,讲述铜鼓文化的深厚魅力与历史传承,寻找到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符号。获得第四届最佳纪录片奖的《一带一路》(李亚玮,2016)从历史的纵深出发,共分为《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6集,讲述了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的完整叙事框架,以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完整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意义。获得第五届最佳纪录片奖的《黄河尕谣》(张楠,2018)以个人的微观视角讲述了民谣歌手张尕怂与他的音乐故事,该片以西北民谣蕴含的乡愁为背景,诠释了浓厚的人文底蕴与思乡情绪。获得“金丝路”第六届年度纪录片的《内心风景》(弗兰克·舍费尔,2019)重点讲述了戏曲艺术家沈铁梅与音乐作曲家郭文景跨界创作交响川剧《思凡》的故事,该片通过将交响乐与川剧艺术相融合,不仅彰显了我国传统艺术的人文魅力、美学意境,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改造、时代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构建智慧立体的国际传播路径

纪录片是大众叙事媒介,因此,受众参与互动状况直接影响传播效能。在人工智能、VR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助力下,纪录片国际传播进入智慧化阶段。借助各类传播途径与互动平台的传播优势,形成了强互动、及时性的纪录片传播模式,也为国际受众参与我国纪录片传播提供了新思路。[8]美食系列纪录片《风味人间》(陈晓卿,2018-2022)在创作、播出过程中,通过以交往互动模式为导向,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捕捉用户留言、点赞以及进度条等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后续作品的镜头,增强用户的观看黏性,有力提升用户对叙事内容的接收与认同。该片通过利用新媒体,增强纪录片的叙事能力,更好发挥纪录片的纪实特长和跨文化传播优势,并以故事化叙事和国际化的话语表达,充分挖掘中国文化蕴含的广泛意义。当前《风味人间》已经完成四季30集作品,凭借独特的内容品质、生活哲学和人文情感等优势,以及国际美食作品的融入,使“风味人间”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纪录片IP。

三、国际传播策略

“传播是长期过程中的瞬间和广泛集合体中的片段,而这个广泛的集合体就是传承。”[9]纪录片作为媒介载体,通过对经典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提取、整合,为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话语空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采用国家叙事、情感叙事等策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演绎,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一)时代演绎,文化符码:传统文化的现代书写

“信息以符号为载体传播意义,纪录片以影像符号为载体传播意义,其文本意义由传播者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双边活动共同完成。”[10]通过采用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对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编码,使受众在解码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11]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徐欢/张越佳等,2018-2022)通过把握中外受众相通的审美体验,以充满时尚气息的叙事方式,对国宝进行符号编码,以“拟人化”的方式,让国宝开口讲述国宝背后隐藏的传奇故事,通过挖掘、传递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意趣,将我国文化诗意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从而获得其他地域观众的内心认同,实现了文化共享的理想成效。该片突破了传统国宝文化的单一厚重感,通过采用“微纪录”、回复国宝留言等表达方式,不仅唤醒观众对国宝文化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通过将传统历史文化与时代生活相融合,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独特审美风格的文化形象。该片有效把握纪录片传播规律,采取差异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输出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不仅打破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圈层,也为优化纪录片传播体系、提升传播效能提供现实可能。

(二)品牌塑造,文化破圈:中国文化的国家叙事

纪录片叙事以国家叙事为视角,将历史叙事、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相融合,构建纪录片国家叙事范式,可以拓展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叙事是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性传播,对内可凝聚共识、引导认知,对外可展现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可。”[12]由五洲传播中心、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等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巴斯·洛特林克/罗飞/李莉,2022)从国际视角出发,用《声乐》《乐器》《舞蹈》《戏剧》等四集讲述了器乐与戏剧等我国传统舞台艺术,通过采用年轻观众与艺术名家互动的方式,走向田间、街头,为全球受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之旅。无论是该片的内容品质、品牌影响,还是用户互动交流及观赏体验,都成功突破了文化圈层壁垒,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成效。

(三)情感交汇,文化共通:不同文化的话语交融

情感叙事理论提出用情感来创造故事,纪录片的情感叙事指的是通过完整展现人物情感状态、精神世界以及其与周围环境、人物的情感关系,从而讲述故事并深度触及人性、情感。在“一带一路”倡议语境下,中国纪录片想要成功跨越文化差异,减少文化误读和认知偏差,需要找寻国内外受众公认的审美和情感共鸣点。[13]因此,在推动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语境时,需要找寻文化的共通性、情感的共鸣点,通过弱化叙事内容的说教性,以情感交汇、话语交融的方式,增强受众的认同感。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张旭,2023)聚焦普通人的真实故事,通过采用情感叙事手段,构建情感驱动、引人入胜的叙事架构,使细腻、真实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叙事场景,从而有效传递正向情感,深度触达受众内心。比如,在《带着妈妈去旅行》一集中,通过穿插讲述88岁妈妈极具个性的日记旁白,使观众进入母亲趣味又充满人生哲理的个人世界,不仅让观众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也让观众感受到儿子质朴的孝心,从而与观众成功建立起情感連接。该片通过讲述国际受众均能理解的情感话题,在深刻关照真实情感的同时,有效消除文化差异,实现了不同文化的生动交融。

结语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影像记录方式,也被称为“国家或民族的相册”。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纪录片既是助力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往纪录片在创作、传播过程中,存在叙事主题相对单一、文化转化不足、叙事模式相对刻板和传播模式单一等现象,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文化误读等问题,影响了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效能。在“一带一路”倡议语境下,纪录片叙事、传播应丰富故事选题,通过采用中外合拍、互鉴交流的叙事范式,创作国内外受众普遍认同的纪录片,构建立体、智能化的国际传播矩阵,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塑造生动、完整的国家形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4.

[2][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179.

[3][荷兰]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学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8.

[4]衡洁.纪录片如何破解国际传播中的“冷热不均”——以央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童话世界九寨沟》为例[ J ].传媒,2022(02):66-68.

[5][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M]//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朱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5.

[6][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59.

[7]孙洪宇,王军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故事化逻辑——以“一带一路”文化类题材纪录片为例[ J ].电影评介,2022(23-24):119-124.

[8]马楠楠.电视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推荐《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研究(1958-2018)》[ J ].新闻记者,2022(12):97.

[9][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陈卫星,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68.

[10]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5.

[11]彭白羽.新时代微纪录片国际传播多维叙事路径探析——以CGTN《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为例[ J ].电视研究,2022(06):85-87.

[12]赵新利,张蓉.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97-101.

[13]陆敏,陈燕.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共享、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海外观众解读的分析[ J ].现代傳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2):65-69.

猜你喜欢
纪录片一带一路受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