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为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伟大征程中, 民族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需要坚守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主题, 以不断提升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音乐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家国情感以及文化自信。 以“红色资源” 为教育载体, 使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光辉历史, 增强全体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将“红色资源” 有机融入民族高校音乐课程教育中, 这是高校音乐教师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和责任。
“红色资源” 是指具有红色革命背景和历史意义的人物、 事件、 文化遗产等丰富的资源, 它涵盖了革命先烈的事迹、 党的历史、 红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 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动力,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是以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根基, 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红色资源”, 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和激励人们热爱党、 热爱祖国, 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民族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 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这些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因此, 将“红色资源” 融入民族高校音乐课程教育中, 是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 民族高校音乐课程要通过“红色资源” 教育, 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认同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为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堂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实践为主要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革命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人物、 事件, 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国情怀。
当前, 许多民族高校音乐专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价值, 未能从宏观、 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价值。 宏观层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是中国音乐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课程, 具有历史意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观层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微观层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是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具有教育价值。 但是, 许多民族高校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价值, 使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民族高校音乐专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不足。 例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过于重视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 创作风格、 历史地位等内容, 忽略了对音乐创作中体现出的爱国思想、 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等内容进行讲授; 在教材选择上, 过于依赖相关的音乐专业教材, 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 等; 在课程教学中, 过于强调音乐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重视不够; 在教学内容上, 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介绍, 而忽略了对音乐创作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传授, 尤其是忽略了对民族性、 时代性等音乐创作特征内容的讲解。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 课程教学方式应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然而,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中, 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以教材为核心、 以自身为主导的传统教学理念, 仅仅是机械地传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而没有将课程内容与当今社会发展实际、 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 导致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它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 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的评价来完成, 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目前,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缺乏针对性, 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首先,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还没有明确, 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标准, 导致课程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影响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 其次,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 且考试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尚不深入, 无法准确把握音乐历史发展脉络与规律,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题,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向心力为目标, 切实做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高校音乐教师应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的高度认识红色资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丰富“红色资源” 融入形式。 例如: 通过制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短视频,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中引用并分析、 讲解革命歌曲、 革命人物等相关红色资源; 制作红色资源与音乐结合的多媒体课件,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中引用并分析; 将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与网络思政课堂相结合; 通过教师示范演奏中国近现代音乐经典作品、 邀请革命历史人物进行现场教学等形式,在丰富“红色资源” 融入形式的同时, 深化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和理解。
“红色资源”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将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将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 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营造“红色资源” 学习氛围。
首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 图片、音频、 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红色资源内容, 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船夫曲》等经典红色音乐作品, 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 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红色资源的实践活动。 例如: 在“五四” 青年节或“一二·九” 运动纪念日等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在学校组织的“我为祖国放歌” 合唱比赛、 红色歌曲演唱比赛中, 可将红色资源融入其中, 通过举办红色歌曲比赛、 合唱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 需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加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 学生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 分析、 归纳和总结等方式, 将课堂中学到的音乐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其对“红色资源” 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 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了解有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如民族地区博物馆、 纪念馆等参观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研究课题, 如与高校相关部门合作开展“音乐与红色资源” 系列研究课题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红色资源” 的学习兴趣。
目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红色资源” 教学也应借助互联网技术,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红色资源” 教学平台,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实现红色资源的系统化整合; 二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 加强对“红色资源” 相关知识的更新和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三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将学生“红色资源” 学习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通过网络平台提升教师对“红色资源” 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使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 将红色资源融入相关课程中去, 打造红色教育精品课程, 提高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中的教育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对培养高素质、 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课程, 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何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这是打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制定出适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是打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课程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强调了将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促进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深入理解, 还有助于实现“五个认同” 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通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民族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实践中, 我们应该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不断探索和完善红色资源融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更好地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