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小戏地域分布研究

2023-03-02 02:12张姗姗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戏萍乡花鼓

应 姿 张姗姗

一、 江西民间小戏概览

江西作为戏曲大省, 戏曲资源禀赋。 据2017 年原文化部艺术司组织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 江西现存剧种26 个, 其中跨省剧种3 个(京剧、 越剧、 黄梅戏), 本土戏曲剧种23 个, 剧种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江西民间小戏便有14 个, 由12 个采茶剧种(赣南、 武宁、 南昌、 赣西、赣东、 宁都、 高安、 萍乡、 抚州、 吉安、 袁河、 瑞昌采茶戏), 1 个花灯剧种(万载花灯戏) 和1 个花鼓剧种(赣中花鼓) 组成。 相较大剧种, 民间小戏形成时间和定名都略晚, 大都形成于明末至清代, 正式形成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06 年至今, 江西省先后公布了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录中共有20 项民间小戏相关项目, 分别为赣南、 安远九龙山、 宁都、 抚州、 萍乡、 南昌、 高安、 武宁、瑞昌、 九江、 吉安采茶戏, 以及新余花鼓戏、 乐安花鼓戏、高安锣鼓戏、 袁河锣鼓戏、 万载花灯戏、 上栗牛带茶灯、芦溪上埠牛带茶、 永新三角班、 永修丫丫戏。 其中, 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民间小戏有6 项, 列入省级的有14 项。 其项目名称有采用剧种名的, 有沿用旧称的。 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初衷是更好地传承保护, 进入名录意味着项目保护单位具有传承保护的责任, 而列入剧种则是一种戏曲种类身份的标识,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剧种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司给予的认定身份; 而非遗中的小戏则由各级人民政府认定, 其不一定具有戏曲剧种的身份,获取剧种身份需符合8 个条件, 非遗中的民间小戏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资源而存在, 则是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 文学、 艺术、 科学价值为根本遵循理念, 且申报的主体是各地区, 因此会造成实则为一个剧种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县区, 而成为两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情况。

二、 江西民间小戏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介于东经113°34′36″至118°28′58″, 北纬24°29′14″至30°04′41″之间, 东与浙江、 福建毗邻, 南与广东相连, 西与湖北接壤, 北与湖南、 安徽相连。 江西南北宽、 东西窄, 三面环山, 东连武夷, 西接罗霄山脉, 南接大庾岭、 九连山, 其北部为鄱阳湖平原, 在鄱阳湖平原的西北部有幕阜山脉, 东北部则为鄣公山脉。这些山脉, 天然地阻隔着江西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江西水系发达, 河网密布, 有赣江、 信江、 抚河、 饶河、 修河五大水系。 赣江由南向北纵贯江西省全境, 抚河自南向北,修河自西向东, 信江、 饶河自东向西注入鄱阳湖。 江西简称为“赣”, 也是取赣江两条支流“章江” “贡水” 而组成的。 赣江流域面积约占五大河流域范围的一半, 居五大河之首。 五大水系聚集汇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终流入长江, 河流与山地、 丘陵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的江西画卷。

(一) 江西民间小戏的地域分布

江西五大水系中赣江、 修河、 抚河流域盛行民间小戏,信江、 饶河流域则是弋阳腔盛行的区域。 从地域分布看,民间小戏盛行于江西南部、 中部、 西部、 西北部; 从行政区域看, 宜春、 九江、 赣州、 吉安、 萍乡民间小戏较为活跃(具体如表3 所示)。 赣南、 吉安、 袁河、 高安等地的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 赣中花鼓戏散布在赣江流域; 抚河流域则盛行抚州和南昌采茶戏; 瑞昌和武宁采茶戏分布于修河流域; 信江流域有赣东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地处湘赣交界, 则介于赣江、 湘江流域。 饶河流域是景德镇采茶戏的流传区域, 2017 年开展剧种认定工作时, 由于该剧种表演团体的解体, 因此未能列入剧种之列。

江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 茶产区遍及全省各地, 然而采茶戏也占据了江西戏曲剧种的大半壁江山。 江西省三大产茶区分别为赣东北、 赣西北、 赣中南。 赣东北是中国最早的红茶——河红茶的发源地, 此地还是婺源绿茶、 浮梁红茶的产区; 赣西北有远近闻名的宁红茶、 庐山云雾等品牌; 赣中南则产遂川狗牯脑茶、 井冈翠绿茶等。 在三大茶产区中, 赣中南地区的小戏剧种尤为丰富, 赣西北次之, 赣东北更次。

(二) 江西民间小戏的特点

1. 源于灯彩, 立足民俗

民间小戏经历歌、 灯、 戏的发展阶段是人们对其发展的普遍认知。 流沙、 毛礼镁在《采茶剧种散论》 中提出:“九龙山茶歌与粤东传来的采茶灯相结合, 并受其他灯彩影响, 便产生了赣南茶篮灯。”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了万载、 瑞昌、 武宁、 乐安、 石城、 于都、 安远、 信丰、 会昌、 万安、 永新、 莲花等地的茶歌和灯歌。 在民俗节庆与灯彩的助力下, 这些曲调得以广泛的传播, 并逐渐脱离灯彩的形式, 成为既包含歌舞演故事又有民俗内容的戏曲艺术。 现今流行于江西各地的茶篮灯、 茶箩灯、 花鼓灯、 牛带灯、 叫花子灯便是介于歌、 灯、 戏之间的灯彩表演, 其后逐渐发展为戏曲。 萍乡牛带灯是一种有简单故事情节、 化妆及服饰道具的民间灯彩, 于春节期间表演, 表演时用纸或棕树叶子扎牛, 角色为一旦一丑, 后演化为萍乡采茶戏。 但牛带灯的表演形式并未就此消失, 仍然在民间盛行。 从赣南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中出现角色仅有一旦一丑的剧目, 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它们曾以采茶灯的形式存在过。

2. 同源异流, 一脉相承

江西民间小戏是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 赣南采茶戏顺流而下向北发展,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他小戏。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曲调以采茶、 马灯和花鼓调为基础, 唱腔为茶腔、 灯腔、 路腔和杂调。 全省其他各地的采茶剧种也全都使用“茶灯调”。 正所谓“小调有脚, 游走四方”。 江西将黄梅县所唱曲调称之为【下河调】 或者【湖广调】, 它们植入赣东北、 赣西北地区的采茶戏中成为主要曲调, 如南昌、 瑞昌、 武宁采茶中的 【下河调】 和赣东采茶戏中的【湖广调】。 不仅曲调如此, 剧目亦是如此,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被各小戏剧种所吸收、 借鉴。 例如: 《卖杂货》 在赣南、 宁都、 赣东、 南昌、 武宁、 瑞昌、 萍乡、 吉安等地的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中上演; 赣南、 宁都、 赣东、 吉安、 抚州、南昌、 武宁、 瑞昌采茶戏都有《秧麦》 的剧目; 《磨豆腐》为赣南、 赣东、 抚州、 南昌采茶戏多个剧种的共有剧目。

三、 地域因素对江西民间小戏分布的影响

项阳在《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 一文中指出: “应该将一致性、 相通性和相异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考辨。” 江西民间小戏在唱腔、 剧目、 角色行当上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性。 特性体现在方言、 唱腔、 表演、 剧目等方面。 江西民间小戏异彩纷呈的局面是区域文化交融互动和“在地化” 改造的结果。

(一) 自然地理

在民间小戏的发展进程中, 水系网络起着极其重要的连接功能。 依托水系的流通, 不同地区形成了内在的关联,从而形成互通共融、 同源异流、 形态各异的小戏群。 主要包括: 赣东北的赣东采茶戏, 赣东的抚州采茶戏, 赣中的南昌、 吉安采茶戏和赣中花鼓等剧种, 赣西北的武宁、 瑞昌、 袁河、 高安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 赣西的赣西采茶戏、萍乡采茶戏, 赣南一带的赣南和宁都采茶戏。

纵观上述几大区域, 可以发现, 江西与外省交界处剧种受毗邻省份影响较大, 如武宁采茶戏在向“半班” 发展时, 吸收黄梅采茶戏的剧目、 板腔音乐及表演, 从而使自身得到充实、 发展。 同时, 武宁采茶戏以修河上游、 下游为界武, 其内部也形成了上河派和下河派, 上河派主腔为茶腔, 下河派主腔为北腔。 再如, 位于赣湘交界处的萍乡采茶戏, 其方言具有湘赣方言融合的特质。 清代萍乡煤矿建设大量湖南人来此务工, 由于受地理位置及人口流动的影响, 使得萍乡采茶戏的方言、 唱腔、 风格与湖南花鼓戏较为相近, 萍乡莲花落、 萍乡春锣等曲艺也带有鲜明的湖南风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同属一个地区的小戏风格相似度更高。 如赣南地区的赣南和宁都采茶戏, 其风格相差迥异,宁都采茶戏虽吸收赣南采茶戏中的剧目和曲调, 但其具备更多大戏的特点。 主要是因为清道光咸丰以后, 由于东河戏、 宜黄戏、 吉安戏等大班风靡一时, 当地观众要求三脚班突破固有的形式, 上演故事性较强的大戏, 这时, 宁都采茶戏开始演出了《毛洪记》 《青龙山》 《过界岭》 《山伯访友》 《孟姜女哭城》 《落马桥》, 等等。

此外, 从伴奏形式看, 依然保留锣鼓干唱民间小戏的还有南昌、 瑞昌、 武宁、 赣东采茶戏。 从唱腔音乐看, 小戏间相互借鉴, 环鄱阳湖地带南昌、 瑞昌、 武宁采茶戏和永修丫丫戏中都有【下河调】, 除赣南采茶戏外, 其他剧种传统唱腔都有板腔体的形式。 从演出剧目看, 《盘广货》《卖杂货》 《磨豆腐》 的剧目为多个剧种上演。 从表演形式看, 全省小戏都善用扇子、 手绢和踩台步, 矮子步适用于赣南、 吉安、 高安、 宁都、 南昌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中。

(二) 人口交往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地处长江中游北岸, 与九江隔江相望, 两地文化、 经济往来密切, 民间常言“一个九江城,半城黄梅人”。 20 世纪30 年代, 黄梅部分地区曾隶属九江。明朝洪武年间, 大量人口从九江迁移到黄州, 后因江西封闭的地理环境, 很少有大规模战争, 很多人又回迁江西。1936 年, 九江小池被划入湖北黄梅, 两地交流并未因行政区域的分隔而中断。 九江城区受外来人口的影响较大, 其方言与赣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九江市区和黄梅县的通用方言皆为江淮官话。 赣西地区万载花灯戏也是赣南客家人迁入万载后而产生的戏曲形式。 地处赣西的萍乡采茶戏、 赣西采茶戏, 在地理位置上与湖南浏阳、 醴陵、 茶陵与县等地交界, 因此其发展与湖南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文化交融

文化的交融互动是伴随着交往进行的。 民间小戏的基因每到一处便吸收当地文化因子进行“在地化” 改造, 呈现出多样化与整体性并存的面貌, 这种局面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 彼此整合产生的文化涵化及异质文化接触导致原有文化变迁的濡化引起的。 江西民间小戏就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不同剧种间既有唱腔、 剧目较为相近的情况, 也存在剧目相同、 唱腔音乐不同的情况, 即使是相邻的剧种其来源也可能不一。 例如: 南昌、 袁河、 赣东采茶戏的《补背褡》 曲调近似, 吉安采茶戏的《补背褡》 则和万载花灯戏的音乐相似; 赣东采茶戏《盘广货》 是采茶调, 吉安采茶戏《卖广货》 出自花鼓调。 这是江西民间小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同营养成分而出现的复杂局面, 也是花鼓灯、茶灯戏与采茶合流的结果。 再如赣东采茶戏和景德镇采茶戏, 它们的来源有别, 一个是从赣南采茶戏引入发展而来的, 一个是从黄梅采茶戏流入后演变而来的。 因此, 这种交融并不意味着越是相邻的剧种, 其共性越多。 这取决于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是吸收何种元素, 受花鼓、 花灯或是哪类采茶的影响更多。

可以说, 江西民间小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采茶、 花灯、 花鼓的界限。 即便是以花鼓、 花灯命名的赣中花鼓、万载花灯戏, 其发展也与采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 以万载花灯戏为例, 明末清初时期江西赣南一带客家移民进入万载, 带来了《盘广货》《卖花线》 《卖花样》 《挖笋》 《睄妹子》 《送同年》 的剧目,以及【十对】 【十打】 【铜钱歌】 【闹五更】 等曲调。 其实,花鼓的曲牌也运用于采茶戏, 南昌和吉安采茶戏中的【打花鼓】 就是花鼓曲牌。 即便是赣南采茶戏也不例外, 《上广东》 《瞎子闹店》 《卖花线》 中就有“花鼓婆” 的角色。 从整体上看, 采茶戏促进乐花鼓、 花灯的发展, 而花鼓、 花灯的兴盛则反过来推动着采茶戏的繁荣。

结语

江西民间小戏的发展史亦是一部江西人口迁移、 江西文化交往交流、 融合互动的历史。 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剧种, 经历文化的“濡化” “涵化”, 从而形成“统一又彼此区别的” 的江西民间小戏群。 江西民间小戏中的采茶、 花鼓、 花灯依附于灯彩表演在民俗活动中共存, 各自又分属不同的系统。 它们经过代际传承实现文化的“濡化”, 后因受外来文化影响产生了文化的“涵化” 现象, 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小戏群体。 逐渐江西民间小戏也逐渐突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 文化交流、 吸收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 江西民间小戏传播发展与交融互动的例子说明: 江西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的发展不是封闭的, 民间小戏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借鉴, 因借鉴而发展。

猜你喜欢
小戏萍乡花鼓
淮岸花鼓情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幸福花鼓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花鼓灯小唱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