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富有生机的民歌课堂

2023-03-02 02:12:40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彝族民歌方言

伍 娜

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中国音乐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围绕着人们的生活日常进行创作, 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有的民歌抒发欢乐幸福; 有的民歌倾诉苦闷忧伤, 但情感淳朴真挚, 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同时, 民歌还是人民生活的有力助手。 要学习中国音乐,必须多了解中国民歌。 民歌学习对学生们了解、 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具有现实意义, 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但是,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随着时代变迁, 学生们被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所影响,民歌很难引发共鸣和兴趣。 其次, 作为学习能力更强的教师也难过方言关, 何况小学生? 加之民歌演唱难度确实远远大于一般儿童歌曲,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最后, 中国传统音乐现有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和匮乏, 许多传统音乐中积淀的艺术经验仍缺乏理论表述, 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因此近年来, 笔者与几位一线音乐教师共同组成中国民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 以听、 评、 磨课的方式进行民歌的课堂教学摸索与研究, 试图共同寻找富有生机的小学民歌课堂的模样。

一、 展现原生态民歌的视听冲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民族、 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带有浓郁地方性和民族色彩的民歌。 如果都用普通话来演唱各地民歌, 那么民歌的欣赏价值将大打折扣。 因此, 介于民歌的“风土性” 特征, 透过图片、 音频、 视频等素材简单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聆听带有鲜明地方风俗特征的原生态演唱, 并学说一点儿地方方言, 让学生更能走近某一地区、 某一民族, 与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独特的互动并对该地域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理解与认识。

在执教彝族儿歌《喜鹊钻篱笆》 时,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民歌所带来的视听感受, 老师没有图省事直接使用教材配套音频, 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最原生态的彝族民歌视频资料。 课堂上, 老师和同学一起模仿彝族人围坐火堆边: “刚才老师是用汉语来演唱的, 其实彝族同胞有着他们自己的语言。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请来一位彝族阿姨, 她将用彝族最常用的伴奏乐器——月琴, 用最地道的彝族语言来演唱这首快乐的彝族歌曲。” 学生对比聆听普通话版本和原生态版本的音乐作品后, 又学习用彝族当地语言演唱歌词,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彝族原生态民歌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 原汁原味的民歌才能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与冲击感, 对民歌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最重要的音乐品格——自主音乐需要。

二、 激发富有情景的民歌想象

民歌是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有的体现劳动生产习俗; 有的体现婚丧习俗; 有的体现生活习俗。 当下的小学生既缺乏田野劳动经验又对各地习俗和民歌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 因此教师教授民歌时除了需要先通过课件、 视频、 语言描述、 教师示范等音画结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思考, 向学生展示劳动生活场面, 给予他们感性认知外, 还应尽可能用音乐的方式创设劳动生活情景带学生身入其境, 实现正面、 积极、优质、 充分的民歌音乐情感体验。

执教《放牛山歌》 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民歌所赋予的意境, 产生强烈的情感表达的愿望, 老师很有创意地将前奏钢琴伴奏的节奏拉宽拉长, 将领唱的第一、 二乐句速度放慢, 非常好地强化了山歌的风格特点。 刹那间,犹如一幅山野图呈现在学生眼前。 带着这样有情景的想象,有的学生当牛儿, 发出哞哞的叫声; 有的学生当放牛娃,用四川话吆喝: “走, 上山去喽!” 在有情景的音乐想象中,学生唱出了心中的山歌, 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与飞扬。

三、 感知方言与民歌旋律节奏的密切关系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鲜活的地方语言,每个民族的语言内部又存在方言土语的差别, 个别的地方还有“十里不同音” 的说法。 民歌以方言演唱, 依方言传播, 在演唱时会因方言的声调和语言节奏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差异。 这也有力地证明了方言和旋律、节奏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演唱时使用方言表达地方特色确实有一定难度, 因此小学民歌课堂教学中无须对此做深入分析讲解, 就通过歌词的反复念、 唱并辅以联觉的支持来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方言与当地民歌旋律、 节奏之间的联系, 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理解的一部分。

方言准确性在民歌演唱中非常重要, 在民歌学习中也是一个难题, 为解决方言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进行准确的示范。 执教四川民歌《采花》 时, 老师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四川方言无翘舌zh、 ch、 sh, 只有平舌音z、 c、 s; 无舌根鼻音韵尾的韵母eng、 ing、 ong, 只有舌尖鼻音韵尾的韵母en、 in、 un 的特点以及四川方言的语音语调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 教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比划出四川语音语调的旋律线条(听觉+视觉+声觉)。 教师还尤其注意指点学生“海” “尖” “采” “霜” 等字音的音色靠前靠上, 并很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在演唱之前对方言声调的旋律走向有足够想象, 学生方言的准确性也有很大提高。 同时在方言的示范演唱时也注意呈现四川民歌特有的又高又尖的演唱音色。

节拍节奏的形成受各民族语言节奏的巨大影响, 也和各民族生活环境、 生产方式有关。 在教授朝鲜族民歌《桔梗谣》 时, 老师特别注意让学生感知民族语言与节拍节奏的关系。 在学歌词环节老师手拍节奏歌唱(听觉), 突出三拍子韵律感, 同时请学生用敲长鼓的动作伴奏(动觉), 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了歌词和节拍韵律的关系。 唱歌词时,学生用手指敲击节奏, 在多处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的时候都用手指在空中划出长长的弧线(视觉), 于是学生亲身感受到以三拍子为基础的附点节奏形式与朝鲜族的语言有直接关系。 朝鲜族语言的单词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分, 语言重音的安排上形成前长后短或者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 最后再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声觉)。 通过拍、 念、 听、 唱等音乐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初步理解朝鲜族语言和节拍节奏息息相关。

四、 传承口传心授的民歌学习方式

民歌一直以非文本性的、 口传心授的独特传承方式流传和延续于民间。 口传是教授者反复示范传授, 心授则是学习者对教授者实践声音的直接体悟和模仿。 众多民歌虽不知作者姓甚名谁, 却通过一传十, 十传百, 百传千万的集体检验后相传至今, 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 完善。 起初并没有纸质的乐谱记录民歌旋律, 即便有也仅仅记录一些骨干音。 传唱民歌时, 除了注重感性表达与口传机制, 还热衷于装饰变奏, 故旋律容易传唱变异。 后来音乐学者千辛万苦采风搜集音像资料, 再将其记谱整理出来才得以保留下这些珍贵的民歌素材。 因此, 课堂中采用传统口传心授的方法教民歌, 符合民歌的“口头性” 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中采用西方音乐视谱填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适的, 因此《喜鹊钻篱笆》 一课, 教师积极创设“原生态”“接地气” 的情境和氛围, 带领学生席地而坐,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景色宜人、 自由不受拘束的彝族山寨中进行音乐活动的体验与参与, 采用最自然淳朴的学习方式。 老师用最自然的本嗓声音状态, 声情并茂地把民歌特有的润腔、 风格、 韵味表达出来, 教师教一句, 学生聆听模仿一句, 尽量唱出地道的原生态民歌。

在口耳传形, 内心感悟之后又采用分男女小组和通过游戏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和有趣的游戏中反复演唱歌曲, 熟悉歌曲。 口传心授学习民歌从音乐学习的角度看还起到了强化学生内容性情感体验、 训练学生听觉和音乐记忆的作用。

五、 体验载歌载舞的民歌形式

民歌与舞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民间歌舞产生于劳动和休闲娱乐生活, 具有歌唱性、 律动性强的特点。 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艺术的宝藏, 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丰富的感染力能最直接地表现该民族的性格、 气质、 思想、 文化、 情感、 劳动方式、 生活环境、物质文明、 宗教信仰。 小学民歌课堂中将参与不同地区歌舞的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教学途径, 必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地区民歌风格的理解和认识, 拓宽学生眼界与人文知识, 使学生获得感性民歌音乐经验, 促进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 进而丰富已有的民歌音乐经验,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桔梗谣》 通过朝鲜舞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朝鲜族人民农耕劳动的特征和人们既含蓄又热情的性格, 同时学生也在载歌载舞的体验中感受到朝鲜族民歌节奏之多变, 旋律之优美, 呼吸之意味无穷。

《放牛山歌》 更是巧妙使用莲箫作为四川民间乐器, 不仅用莲箫引出歌曲难点、 解决难点, 还在整合歌词、 节奏、旋律三要素的同时让学生手舞莲箫载歌载舞加强对四川民俗文化及音乐风格的经验性情感体验。

在民间舞蹈融入民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合理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民歌的快乐, 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当然, 除了载歌载舞类民歌以外, 也有一些民歌属于只歌不舞类, 需要教师课前做好作品分析。

六、 播种民歌即兴演唱的种子

中国民歌还蕴含“即兴” 的特征。 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 词作曲家一职多为演奏或演唱者兼任。 因此,“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无限”, 即兴编词、 即兴编曲成为了民歌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 使得民歌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在口头即兴创作中, 民歌总是以朴实简明、 平易近人的歌词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自我情绪的表达。 当然, 即兴绝不等于随意。 即兴改词难度不大, 而旋律即兴需要建立在大量民歌风格体验和演唱的积累之上, 有足够音乐经验才能随性发挥。 刚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微微触碰、浅浅体会, 先一睹民歌即兴的魅力所在, 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对此老师做了一点儿小小的尝试, 效果很好, 起到了为小学生了解民歌即兴“打开一扇窗” 的作用。 四川民歌《采花》 是一首分节歌, 一段旋律六段歌词。 一节课反反复复唱同样的简单旋律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老师则和同学分段演唱, 学生唱1、 2、 5、 6 段, 老师唱3、 4 段。 老师出其不意地在第3、 4 段演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旋律来, 学生们眼前一亮, 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由此, 老师的这段Solo 不仅改变了旋律, 还把民歌结构也由一段体瞬间变成了三段体结构。 坚持长此以往地熏陶与积淀, 学生也一定会来上一小段自娱自乐。 这, 就是民歌即兴的魅力。

结语

富有生机的小学民歌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模样? 感受民歌真正的音乐魅力, 体验民歌丰富的音乐情绪和迥异的风格特点, 完善学生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想, 我们这个民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已经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中国民歌的小种子, 勾画出了一幅民歌教学模糊的轮廓, 相信在众多对我国民歌艺术充满自信的音乐教师长年艰辛的努力之下, 它的轮廓将会愈发清晰。

猜你喜欢
彝族民歌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彝族海菜腔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2
彝族荞粑粑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