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效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2023-03-02 02:12杨小琴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歌唱音乐教师

杨小琴

素质教育提高了音乐学科的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等。 新课改对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歌唱教学模式的滞后性等特点越发突出, 学生的学习兴趣低, 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 教师需要借鉴优秀的经验, 利用多种教法营造开放性的歌唱教学氛围,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 歌唱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等作用, 能带给体验者更多的乐趣。 以往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课程内容包括歌唱、 欣赏乐曲等, 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需要教师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贯穿教学全程, 可在课上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式,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地。 尤其是在歌唱教学环节, 引入欣赏教育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加上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训练, 使其发声和呼吸等歌唱方法正确。 学生通过正确的肢体动作与发声技巧等进行歌唱表演, 有利于其真挚情感的有效表达, 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教材中的歌曲类型较多,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 引领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等主题内涵,可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深了解音乐风格, 切实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音乐。

二、 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 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 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中的歌曲类型多样, 包括抒情和叙事等类型, 需要教师透彻了解教材, 把握各歌曲教学内容的亮点。 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容等要素, 合理运用游戏或图片等教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融入歌唱教学的氛围中。 例如学习《童声中国娃》 的相关内容时, 教学目标包括: 通过演唱与律动等活动, 感受各地区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 在对比中体验中国儿童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背唱《草原赞歌》, 表现作品中的自豪感; 听唱《中国娃》, 认识下滑音和波音等记号, 了解记号的作用; 根据歌曲分辨“fa” 与升“fa” 的不同, 能够准确地唱出高音; 了解琵琶音色与协奏曲的形式; 用多种方式尝试表现出中国娃的形象, 直观表达内心感受。 在新课导入的环节, 多媒体播放《敕勒歌》 的古诗, 引领学生欣赏草原美景。 欣赏《草原小姐妹》 的插曲, 思考音乐的演奏乐器等问题, 趁机介绍琵琶的主奏乐器和插曲的故事内容。 在讲授《草原赞歌》 的歌曲时, 引导学生思考“小姐妹保护羊群的力量从哪里来” 等问题, 提高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要求学生在听范唱时思考“感受到什么” 的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识谱,跟随伴奏哼唱歌谱, 思考“歌曲中的不同音” “最低音和最高音是哪个” “全曲可划分为几句” 等问题。 再组织学生展开接龙唱谱、 用“lu” 哼唱旋律、 熟悉歌词和演唱歌曲等活动,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其次, 加强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 包括教师的范唱与播放录音等。在初次聆听和再次聆听的环节, 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艺术构成要素,结合问题思考, 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 采取律动教学法,使其深入把握歌曲的情感。 利用肢体语言辅助歌唱学习,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等问题。 例如在学习如何演唱热烈情绪的《敲起我的小木鼓》 歌曲时, 可以通过歌唱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师准备小木鼓、录音机等教具; 准备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准备教学PPT 或课件, 以便更好地呈现歌曲。 在歌唱热身的教学环节,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伸展、 转圈等简单的身体活动, 缓解身体疲劳, 为唱歌做好准备。 在听唱环节, 学生跟唱教师播放歌曲的录音,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帮助其掌握歌曲。 引导学生关注反复记号, 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边唱边按节奏跺脚与击掌, 掌握歌曲的节奏。 在表演环节, 学生分组完成唱歌、 跳舞、 表情等表演内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互动环节, 教师可设计猜歌名、唱歌比赛等游戏, 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总结环节,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再次, 采取激励教学法, 树立歌唱表演的信心。 教师采取激励式教学法, 关注和肯定学生在歌唱表演中的点滴进步, 使其在师生互动中学习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 教师提供学生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 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好一个土娃子》 歌曲时,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装饰音的作用” 等问题,讲解并要求学生熟记各装饰音的名称。 鼓励学生演唱各装饰音, 体验装饰音的唱法, 意识到装饰音在增加歌曲地域风情等方面的作用。 学生跟随录音哼唱歌曲, 师生合作,通过齐唱或领唱等形式演唱。 学生配合音乐, 用手绢花等道具跳秧歌舞。 将《好一个土娃子》 的两句衬词比作成海浪与海风的声音, 引导学生听辨后模唱, 唱准大三度和小三度的音程。 由于歌曲的节奏和结构多变, 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建议采取分句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唱。 鼓励学生创意表达, 用不同的方法演唱歌曲, 表达出对大海难舍难分的情感。

最后, 教师范唱。 教师范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歌唱学习中感受和理解及表现音乐。 范唱教学方法如下: 一是教师范唱。 教师的节奏和音准规范, 音乐风格表现到位。 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和口形及肢体动作等,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起到歌唱时启示性的诱导效果。 二是录音范唱。 录音范唱的吸引力更强, 可准确展现歌曲。 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光盘的范唱音色、 伴奏和音响效果等更加理想, 尤其是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等差异, 丰富音乐表现力, 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学生范唱。 学生范唱有利于掌握艺术语言, 培养乐感, 激发表演的欲望, 获得审美的满足感。 学生聆听他人的演唱, 在反复练习中, 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例如《黄河留下威风鼓》, 歌曲风格振奋人心, 气势宏伟。 歌曲采用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 穿插说唱音乐的数板, 让作品的民族神韵突出, 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学生听完歌曲后, 教师引导学生跟着录音歌唱, 结合“日子越打越红火” 的歌词, 体会歌曲中的整体气势。

(二) 培养歌唱能力

首先, 加强呼吸方法指导。 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呼吸方法不同,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歌唱时声音的表现力。 气息支撑着情感的表达和声带的振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呼吸方法指导的重视, 让学生了解各唱法下的气息运用方式。 实际上, 多数小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扎实, 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授课和育人, 包括歌唱技能和音乐鉴赏力等方面。 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模块, 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学生歌唱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此过程复杂烦琐, 对气息运用的要求高, 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轻松攻克学习难点, 还需采取便于学生直观生动学习的教法。 例如《银色的桦树林》, 歌曲的风格舒展,旋律由高往低下行, 引导学生用一只手的食指, 由肚脐的部位向上划“彩虹状”, 并打开口腔, 让学生身体放松, 自然地进行深呼吸, 支撑歌唱发声。 尤其是在高音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歌唱式的朗诵方法, 快速投入歌唱的状态, 或是用轻柔的声音哼唱, 保护学生的声带。 这也需要学生坚持训练, 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其次, 正确的咬字吐字。 歌曲的风格和情绪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歌唱时的咬字吐字要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歌唱发音按照语言规律组合进行, 要求富有穿透力和弹性且清晰。 声母要求发得凝聚有力且短促, 与韵母自然连接,让韵母更加优美和丰满。 教师注意学生声韵母的配合, 确保学生发声字正腔圆。 可以通过字和声的组合练习方式,确保唇、 齿、 舌的灵活性, 帮助学生在歌唱时, 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训练歌曲的咬字吐字,使其掌握发音特点与方法。 例如在学习《绿色的祖国》 时,教学难点是清晰的咬字吐字, 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临时变化音和附点节奏。 该作品优美活泼, 全曲中速, 四二拍子,咬字吐字相对轻巧, 声韵母的连接灵活且轻快, 嘴的动作较快且小一些。 抒情的歌曲, 声韵母的过渡柔和连贯; 雄壮的歌曲, 声韵母的过渡更加有力和结实。 为增强歌唱时的色彩, 需加强对高潮位置和逻辑重音的处理, 也与歌曲旋律的顶点及上下行和强弱拍位置有关。 歌唱时字段句要求布局合理, 以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为出发点。 教师在学生咬字吐字的训练中, 要求学生清晰咬字吐字, 但不能将字唱死, 更不能零散地分割字句, 确保感情表达的自然性。 通过以字行腔, 以情带声, 借助规范的发音, 准确表达歌曲的意境。 咬字吐字的练习相对枯燥, 建议和歌唱一起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记住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了解发声的原理, 在反复的歌唱和练声中, 把握歌唱的规律, 最终确保歌唱器官的协作, 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 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再次, 学习曲式结构和主题内涵。 歌曲的艺术形象也受曲式结构的影响, 需要学生在歌唱前了解曲式结构的创作手法。 歌唱前了解歌曲的主题内涵, 对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代入感, 再在歌唱中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 例如《谁说女子不如男》,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 由“7+7+4+7” 的A 段四个乐句、 “4+4+4+4+4+5” 的B 段六个乐句、 “4+4+7” 的C 段三个乐句构成。 豫剧旋律的方言与歌词紧密结合, 四度或五度跳进的旋律居多, 组成了极具豫剧特色的旋律特征。 学生能够跟唱歌曲, 辅以身段动作,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学生要想唱出韵味, 需要先学习方言, 把握方言和唱腔的关系, 确保方言发音准确, 根据方言的发音去唱, 可确保歌唱的韵味。 引导学生模仿大师的唱法, 感受其字正腔圆的唱腔特点和细腻大方的表演特点。 学生通过歌唱教学, 了解了豫剧的剧种, 感受豫剧行腔韵味的音乐风格。

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识谱, 尤其是先唱歌、 后识谱的教法。 一是先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 再通过唱歌体验,轻松突破歌谱中的难点。 学生先唱歌、 后识谱, 能够降低识谱的难度。 二是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在歌唱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用独特的声音表现音乐, 拓展其表现自我的空间, 使其情绪状态自然过渡到识谱的学习环节, 可降低理解歌谱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碧野金山》 的相关内容时,教学内容是听《在那东山顶上》, 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 包括深长悠远等; 通过学唱歌曲, 准确歌唱《小黄鹂鸟》。 在学唱歌谱环节, 教师弹奏歌曲, 要求学生用“lu” 哼唱, 整体声音有竖起来的感觉; 教师引领学生分乐句唱谱, 强调注意要点, 如二四拍的强弱规律等; 突出学习的重点, 如10~13 小节, 带领学生体验放声歌唱。 教师逐句教唱, 强调七拍长音; 教师借助手势语言, 引导学生了解七拍和下滑音; 组织学生展开歌唱比赛, 教师给予评价, 了解学生在歌唱的流畅性和连贯性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播放伴奏音乐, 要求学生跟唱。

(三) 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有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提升。 在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使其了解自身的不足, 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互评环节, 学生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分享有效的歌唱学习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学习策略, 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对音乐的兴趣、 情感反应、 参与状态和程度、 回答问题、 演唱音色音量等评价指标, 关注和肯定学生在歌唱学习环节的点滴进步。 教师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 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 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等, 使其更加贴合学情,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互相评价和纠正气息不足等歌唱问题, 形成相互帮助和学习指导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统一评价标准, 了解学生在悟性等方面的差异, 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歌唱方法和技巧, 实现学生歌唱潜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深入挖掘。 教师从多个侧面和角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各基础层次学生的潜能。 对于音准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跟着大家的音调一起向前, 夸奖其唱歌认真和投入; 对于内向的学生, 多鼓励其参与歌唱表演活动, 激励其越来越好, 让其看到自身的进步。 教师采取适当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方法, 如奖励粘贴等方式, 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积极参与歌唱教学活动。

结语

影响音乐歌唱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 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技巧的把握等, 这也是歌唱教学改革的重要着手点。 教师应根据学情,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音乐结构、 曲谱和旋律等构成要素; 通过多种演唱形式, 了解学生歌唱学习方面的不足; 优化教学评价形式, 及时辅导学生有效学习; 了解学生的意见反馈, 调整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歌唱音乐教师
最美教师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