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傲
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与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评价内容。 音乐表演艺术并非简单的乐器演奏、 人声演唱的叠加, 而是一种基于整体意义上的多重的美的融合, 包括但不限于情感美、 声音美、 形体美等。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是必须糅杂多种音乐美, 但目前在部分音乐表演艺术中, 表演者过多关注表演的形式美, 并未将整个表演美学上升至抽象美的层次, 导致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间的融合不足, 音乐表演艺术缺乏灵魂。 在人们音乐审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探究现代美学音乐的发展之路, 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音乐美学通论》 由修海林和罗小平所著, 是国内较早的一本与音乐美学教育相关的书籍。 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正是音乐美。 书中探索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 同时糅杂了西方音乐美学意识的演变历程,在抽象层面上对音乐的本质及其内涵作出了阐释, 并分析了音乐美的主要形成机制。 目前, 《音乐美学通论》 这本书是音乐表演专业, 用于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基础教材。
人的审美意识及音乐美感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从具体过渡到抽象, 从历史探索过渡到理论解析的一条系统路径。 这本书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内容的编排上, 完全符合人的音乐美感生成规律。 本书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对相对抽象的音乐美感及音乐审美进行论证, 而是沿着时间主线与人物主线, 自上古至夏商周过渡到近现代,展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程, 阐释了诸多历史名人的音乐思想。 这种由史及论的探讨方式, 能够让人从历史熟悉到理论, 逐渐了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演变, 能循序渐进地提升人们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认可, 使人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思想的特征, 意识到在民族融合的特色历史背景下, 多元音乐审美的具象化体现。
对音乐美学的研究以及音乐审美的提升, 还需讲究中外对比与融会贯通。 在探索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的同时,也应汲取西方的音乐意识, 以助力我国的现代音乐美学发展, 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进步。 《音乐美学通论》 一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书中对西方音乐审美的阐述极其完整且十分深刻, 分析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再从中世纪到19 世纪初的西方审美意识的总体发展, 并使用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学术语言进行了阐述, 读者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在两相探讨下, 体会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差异, 在交融与对比中促进审美观念的融合。
中西方审美思想的差异对比及音乐美学的发展史是相对具体的, 是切实存在的表征内容, 而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论阐释则是较为抽象的内容。 《音乐美学通论》 这本书由史及论, 在讲述中西方音乐审美发展史后, 便以抽象的角度,对音乐审美本身进行了讨论, 并提炼出了音乐美学的一般逻辑及相应概念。 本书自概念角度出发, 探讨了音乐存在的内涵及三要素, 随后, 从情感角度切入, 讨论了在音乐审美形成的过程中, 主体情感因素的催化作用。 本书的主要观点为: 人的音乐审美观的生成, 是外在感官意识与内在体察形成的一种综合体验, 并由此谈论了音乐审美的创造与培养策略。 最后, 书籍对音乐审美与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价值进行了总结, 可以提升读者对音乐审美的认知与理解。 总而言之, 《音乐美学通论》 这本书从历史与理论两个角度出发, 沿时间线索与人物线索, 探讨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史, 并为现代音乐美学的生成与创造提供了思路。 整本书逻辑清晰, 可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对音乐美学发展的研究, 需要讨论音乐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 艺术功能及发展传承等多个层面。 可以说, 音乐美学决定了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与现实意义。而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再现, 也是一种创新性质的活动, 是音乐艺术的形象化实践表演活动。 对现代美学音乐发展的研究, 可以给音乐表演艺术的呈现方式提供创新的思路, 能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的最终效果。 从表面上看, 音乐表演艺术是人对音乐作品内涵及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过程, 是表演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融入个人的情感意识, 通过美学理解审美感受等多个角度, 洞悉作品的内涵, 再通过表演行为传递给观众的过程。 可以说, 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而研究结果又与音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有着密切联系。 探讨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并分析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 再将研究成果作用于音乐表演艺术中, 是全面提升现代音乐表演艺术质量的重要手段。
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与音乐表演艺术是相互成就、 互为补充的, 但二者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现代音乐美学是一种相对单调的理论性艺术, 而对其发展的探究, 更多的是讨论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生成变化过程及各个时代音乐美学的特征。 相较于直观的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美学的研究更加抽象, 会以特定的判定标准为指标,采用语言来分析音乐美。 这时, 欣赏者需要使用具有理论性、 逻辑性的语言, 对音乐表演的整体性加以描绘。 这一过程是使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知识评判音乐表演艺术的过程, 是人们了解音乐美感、 学会辨别音乐美感的具体路径。由此可见, 现代音乐美学的各项理论可以成为对音乐表演艺术评价的理论依据, 可以让人们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继而在客观、 公正的角度上, 对音乐表演艺术作出评价。 在完全解析现代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了解其间的音乐美学思想后, 便能够从音乐美的角度看待音乐表演艺术, 领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美感的强大魅力。 因此,对现代美学发展的研究,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现代音乐美学作为一种理论基础, 是人们对音乐判断的标准, 能够让人们掌握正确评价音乐表演艺术的方式,这会逐步提升人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在现代音乐中, 有许多音乐的种类和风格超出了人们对音乐固有的认知和理解范畴, 有一些音乐中充满了犹豫或困惑, 也有一些音乐的表达形式或情感传递方式是错误的, 是不准确的。 在面对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时, 人们要有一套系统的评价标准, 用于解析音乐的内涵和音乐的本质, 这便是现代音乐的审美观, 而这种审美观正是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 所以, 研究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能够加深人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认知, 能够让人们了解音乐美, 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表演艺术, 是以肢体语言、 动作语言、 表情、 声音等多种形态糅杂而生的一种具有美的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感染性极强, 是一种具有情感特性的表演方式。 区别于在屏幕中或电视节目中的各种故事剧情, 其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表演形式, 借助音乐渲染情绪, 表演者以生动的人物表现, 在吸引观众注意、 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后, 便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表演中的艺术美、 音乐美。 在探究现代美学发展之路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音乐情绪接受、 感知、 解读的特征, 能够在诸多历史中探寻音乐表演情感表达、 传递、 体现的经验, 并从中获得灵感, 实现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情感线索的再造。
可以说, 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研究能够体现出音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性发展。 以声乐演唱艺术为例, 在一场声乐表演中, 包括乐谱、 演唱者和演奏者, 而音乐是将三者连接起来的桥梁。 演唱者会根据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与认知,在演唱过程中倾注个人感情完成表演, 这便会形成不同的音乐表演舞台。 不同演奏者对乐谱中各个章节、 乐句的理解不同, 不同乐器的配合、 不同演奏的方式等, 都会形成别样的表演风格。 而现代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标准, 可以实现三者的平衡协调, 能够解决三方认知不统一的问题, 使音乐表演更加和谐、 统一、 完整, 以促进音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性发展。
实际上, 各个时代的音乐表演艺术的风格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音乐艺术本质为基础的现代音乐美学发展研究, 对当代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现代音乐美学发展的研究, 能够从更标准的角度对音乐作品的意向进行评判。 这样一来, 在表演者进行音乐表演时, 便要有目的、 有意图地展示音乐作品的意向, 以此呈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 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解及个人的音乐审美水平, 将直接影响音乐表演作品的品质及表演的最终效果。 因此, 深层次地感知作品的内涵及意向, 便可以以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策略完成音乐表演, 以此促进音乐表演的创新与创造力提升。
首先, 立足于现代音乐美学理论, 完整的音乐作品需要创作和表演的深度融合。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情绪流露以及以文字或其他记载的形式对音乐作品的记录, 是创造者对作品的最终呈现。 而在表演中,表演者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作品, 并赋予作品更新的精神、 情感和灵魂。 可以说, 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 要通过表演才得以完整。 而表演者必须对音乐作品有着透彻的认知和理解, 了解作品的外在美、 内在美、 核心音乐特质,这便需要表演者具备扎实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 了解音乐自身的意向性特征, 通过表演, 赋予音乐作品更充实的内涵与更丰富的灵魂。 既要完美表达出音乐作品的自身意义,又要为音乐作品融入人文价值。 因此, 音乐艺术的表演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 深化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凭借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 才能提高个人的音乐表演水平。
其次,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集中化表达, 因此音乐作品中会体现出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 而音乐表演也同样会将表演者所在时代的特征融合在表演中, 这是音乐表演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音乐表演艺术再造的应然之路。 在探索当代音乐表演艺术创新之路时, 要分析现代音乐美学的特征, 立足于现代音乐审美的进步性与时代性特征, 打破音乐作品自身的时代桎梏, 在原有的作品内涵基础上, 融入新时代特征, 充分考虑到现当代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核心需求,在作品之上加以二次创作, 以构建更完整、 更具表现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音乐表演艺术, 将传统的音乐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现代音乐美学时代性特征为依据开展的音乐作品二次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作品的核心与主题, 分析新时代特征与音乐作品自身的联系性, 要选择性地融合时代特色, 而非照单全收。 同时, 考虑到现代人们在艺术方面的喜好和兴趣取向, 改善传统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再通过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呈现出来, 便可以为音乐作品注入全新的活力, 并体现出音乐表演艺术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深化现代音乐美学发展的研究及当代音乐美学体系的构建, 对现代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与极强的启示价值, 能够为现代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助力。《音乐美学通论》 一书详细阐述了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史及我国历朝历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变化, 同时引入了西方音乐文化与音乐审美意识的演变历程, 将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以由史及论的方式, 确立了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 并讨论了现代音乐美学体系建设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创造与生成之路, 对提升审美水平、 提高对音乐表演艺术的认知、 完善情感体现、 促进音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性发展与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力有着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