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萍 林汇波
【摘 要】2022年高考作文题型主要为材料作文。考生的材料作文写作易停留于命题材料层面,铺排堆砌素材,叙事宏大,主题不明确,没有解决真实问题,写作没有实现认知发展。写好材料作文,须探索材料作文命题特点,把握相应的写作策略。材料作文写作中,话题性材料内涵丰富,情境复杂,须从中提炼主题;须把握材料作文的问题提出方式,把问题个性化,形成典型写作任务;表达时须融入“自我”,在思辨性表达中促进认知发展。
【关键词】材料作文写作;主题;问题;思辨性表达;驱动性任务
2022年,八套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中,有六套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给出话题性材料,让考生在材料内容及含义的基础上自主写作。[1]语文课程须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的材料内涵丰富,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涵育发展。但是,材料作文在考生眼中却是情境复杂,他们对写作要求的判断易混乱,写作易做宏大叙事铺排,没有面对真实情境去解决问题,写作活动没有表现认知发展。要写好材料作文,须历经从材料话题到确定主题,提炼个性化问题形成典型任务,再到思辨性表达的过程,从而实现以写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标。
一、从材料话题到写作主题:复杂写作情境的思辨
面对材料作文,先要明确话题与主题两个概念。话题是内容领域、范围,如学习、家庭、婚姻、社会生活等。材料作文命题的材料有其确定的话题内容。主题则是这个话题蕴含的深意,是中心思想,即组织该话题讨论的原因或目的。材料话题不等于写作主题,考生阅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都能读出材料的话题,即读出材料是哪个领域的内容,但不一定能领悟命题者组织话题材料的目的、原因或深意,很难准确析出主题。
“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命题材料内涵丰富,表现真实情境,但从考生角度审视,则是写作情境复杂。从评卷实际情况看,很多考生的思考停留于材料话题层次上,未能达到主题高度。
1. 材料特点:文化蕴涵丰富复杂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和载体”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高考材料作文的材料为文化性内容,符合课标要求。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2022年全国新课标甲卷)
上面作文材料的内在脉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题对额”事件→三种题匾方法→根据环境与省亲独创的“沁芳”题额。从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到其中的“题对额”,是文化性内容。新高考Ⅰ卷的材料为围棋的三种下法及关系,其他几份试卷的命题材料也大都是文化性事件,或是生活中的文化性内容,“构建承载文化的材料情境”。[4]其材料特点有:
话题性。以话题选择命题材料,是具体的某一文化领域内容,与考生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学习、家庭、国家发展等。如“题对额”,叙述三种题匾的方法性活动。
完整性。材料表现的文化内容完整,要素齐备,内涵丰富,有利于考生思考与表达。“题对额”是《红楼梦》整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内容,事件是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题匾,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好、为什么等交代得很清楚。
思辨性。“题对额”事件是叙述题匾,或是题匾的三种方法,还是肯定根据环境及省亲特点的独创题匾方法?材料来自古代文学名著,事件本身蕴含曹雪芹的价值倾向;命题者将其组织为话题材料,再赋予命题意图,内涵复杂。题为“沁芳”,贾政“点头默许”,材料为什么要对此进行阐释?显然都有其深意,须思考分析。
2. 提炼主题:明确写作认知方向
如果考生写作只作材料内容的阐释,说明考生的思考停留于话题层次。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有考生写的作文是分析围棋的三种下法,即是停留于材料层面,没有读懂命题意图,難以准确确定写作立意。
语文教学须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高考命题创设复杂情境,引导考生通过写作表现出相应的学习品格与关键能力,实现价值认知[6]。话题材料蕴含的主题才是命题的考查意图。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材料脉络是围棋术语→三种下法→三种下法的辩证关系→初学者存在的问题。命题要求通过围棋的三种下法及其关系,认识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基础与创造的关系,考生能有“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提高水平”,或“慎对新奇”“俗手非偶然”等立意的认识,才算是明确写作主题,契合命题意图。
新课标甲卷作文题,考生如写题匾的艺术或方法,只是材料概括与材料话题推演。独创的“根据环境、省亲特点题匾”方法“给人以启示”,具体能有什么启示,才是主题。
从表1可看出,材料作文写作中的话题不等于主题,主题是作文题目中考查考生写作认知发展水平的内容。命题材料的思辨,须完成从话题到主题的跨越。
二、提取问题:确认驱动性写作任务
学习,即是学习个体解决自身问题,获得体验并发展认知的过程。写作是学习活动,材料作文写作中对问题的认识与提取,是学生以写作方式实现认知发展的关键步骤。
材料作文的主题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普遍性要求,于考生而言,主题可衍生或推演出各种问题。课标提出测试“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7]。就材料作文写作看,须认识命题的问题提出方式,结合实际,审视个体发展困境,形成个性化问题与驱动性写作任务。
1. 材料作文的问题呈现方式
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材料、导语、任务及要求四部分组成。从近几年的命题看,任务部分不一定完整地提出问题或写作任务,即便提出,也可能存在笼统及不明确的情况,须结合其他部分的内容才能明确。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的材料部分提出围棋“初学者”面临的情况,考生须把自身视为“初学者”,把“初学者”面临的问题视为自身学习或生活即将面临的问题。这种命题形式是在材料中蕴含问题。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题的材料展示了“双奥之城”的发展成就,其中没有包含问题;而导语、任务表述是“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考生须设身处地思考哪些可再发展、怎么发展,自己应怎样融入、有怎样的作为才能称得上或实现“跨越,再跨越”,形成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命题形式是在导语、任务中提出问题。
2. 问题个性化:形成典型写作任务
新课标甲卷作文题的导语部分提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几套材料作文命题均在导语、任务部分出现“对你”“你有”“对我们”等表述,非常一致地提示材料情境与写作主体的关系,提示考生写作须审视“自我”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问题或任务,以驱动考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8]
命题材料聚焦生活领域内容,写作任务则紧扣写作个体的生活与探索。写作任务若笼统、虚幻,没有具体问题,写作者当然就无法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实现个体认知的发展。如浙江卷的作文命题,材料内容是浙江省青年通过刻苦训练的成功、平凡中的成长、超算领域的创新,创造出“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成绩,是正面而客观的存在。写作如停留于此认识层面作推演,则是“学舌式”“搬运工式”的表达。认真审视导语,是“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预示“你未来发展”可能遭遇的困境,材料应给“你”怎样的启发以突破困境,实现发展,才是考生“自我”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需要完成的写作任务。请看表2中对写作问题析出层次的比较分析:
析出个性化问题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王宁先生说:“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9]语文实践活动是特定情境下的活动,材料作文写作要求考生面对材料情境析出主题,进而结合“自我”生活的具体问题,形成典型写作任务。
三、真实“自我”:思辨性表达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写作存在说套话大话、表达虚假的问题,原因是“自我”的缺失。写作表达时积极融入“自我”,有助于脉络清晰严谨,提升表达思辨性。
1. 真实“自我”:具体化与个性化的思辨
写作表达中有“自我”,可以使读者(阅卷者)形成“自我”的映射,表达内容易被认同。下面是一位散文作家就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所写的下水文的层次结构:
(1)简述围棋三种下法的关系给自己写作生涯带来的启示。(提炼材料主题,有感而发,扣紧“自我”问题)
(2)以“香菱学诗”例证沉浸、基本功与成功的关系。(以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事件阐释)
(3)“自我”写作中“俗手”情况,以志书的文字凝练为例剖析“俗手”原因。(“自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4)高考速成班、辅导班是“俗手”,危害大。(社会现象、学习问题,拓展性阐述)
(5)对围棋三种下法关系启示的再认识。(小结,扣题强调)[10]
作者从自身所热爱的写作活动出发,论及围棋三种下法及其关系给自己的启发,强调“本手”的重要性,同时针对部分考生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结合材料话题作出自己的判断,积极呼应读者的感受及认识,读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一起体验、思考,解决问题,形成真实认知。
问题须具体化、个性化,于考生而言,结合“自我”的探索及表达,才是主要实现途径。写作中“自我”的角色定位,是问题个性化的关键。“我”是一个考生,是时代与现实中的青年,有自己的个性与经历、体验与积累,有特定的学习态度、习惯及成绩水平,进而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及可能,也就存在着独一无二的观察与认识世界的视角,面临着具体的发展困境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此的“自我”才是真实的,所作的探索与表达才能真正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由“自我”出发不是也不能封闭自己,不能自以为是,自言自语。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与青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自我”处于具体生活中,又是开放与真实的。敏锐地关心、感受生活,积极地参与时代发展是青年人应有的态度,也是充满朝气的青年人应有的状态。高考命题内容扣紧时代脉搏,考生写作须融入时代性内容,于“自我”中表现出青年人应有的激情、豪情,表现出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思辨性表达:材料作文写作的循格与破格
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导语、任务及要求四部分组成,具体写作须从材料出发,写作中呼应材料内容,表达与命题特点联系紧密。其写作思路如下:(1)从话题材料中提取认知问题;(2)结合材料内容阐述问题及“自我”的认识;(3)阐述问题的解决;(4)扣紧材料小结,点明主旨。如此构思,遵循材料作文基本规律,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思维缜密。
上述写作思路为学生探索与表达提供支架,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停留于固定方式,沦为套路,写作活动僵化甚至抄袭,思辨能力发展的桎梏。材料作文写作需要对其加以能动运用,突破模式、格式限制。如上面提到的新高考Ⅰ卷下水文,作者就对基本格式作了破格演绎,让写作表达更具思辨性。第(2)部分内容是演绎,作者从纵向、横向展开分析,横向是以“香菱学诗”為例阐释,纵向是作者自身的写作实践。第(3)部分内容可以是推进分析,也可作正反对比分析,还可以进行补充阐述。
参考文献
[1][7]王冲,张开.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发展与改革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4.
[4]管贤强. 价值、文化和行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三重逻辑[J]. 中国考试,2021(11).
[6]李熹.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创新[J]. 中国考试,2021(9).
[8]黄厚江. 对任务驱动型写作及相关作文题的异向思考[J]. 语文建设,2017(11上).
[9]王宁.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J]. 语文建设,2019(1上).
[10]孙建萍. 本手妙手俗手(高考同题作文)[N]. 齐鲁晚报,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