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张晶晶,张倩,周斌,费英俊
飞行员长期颈部负荷过重可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并伴有颈部不适、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焦虑及睡眠障碍[1]。近年来飞行员颈椎病呈增长趋势,已影响到飞行任务及飞行安全,并给飞行员日常生活带来极度不适。一般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理疗治疗、针灸、按摩、运动训练等[2]。某康复中心采用调衡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军队飞行员颈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8月来某康复中心诊治的颈型颈椎病飞行员186例,均经X线检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及反弓,测量Borden值<7 mm,并伴有颈、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症状及颈椎功能活动障碍,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3]。所有患者按均衡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男93例,女0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4.5±6.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5.34±6.29)个月;观察组男92例,女1例,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5.3±7.3)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病程(13.45±5.3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手法,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调衡手法,疗程均为4周。患者出院后继续行颈椎自我康复训练,随访半年。
1.2.1 康复训练 颈部被动训练: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头部给予助力,同时嘱患者颈部做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动作缓慢,以无痛为度,时间15 min,2次/d。颈部主动训练:于颈部屈伸、侧屈、旋转、伸缩的最大活动范围内行主动牵伸10~15 s,动作缓慢,以无痛为度,每个动作重复5次为1组,3~5组/d。颈部抗阻训练包括①前屈肌群训练:患者双手交叉置于前额,头前曲发力,双手抵住头部做静态的对抗。②后伸肌群训练:双手交叉置于枕部,头后伸发力,双手抵住头部做静态的对抗。③侧屈肌群的训练:右手置于头右侧,颈右侧屈的同时右手抵住头部做静态的对抗,另一侧重复该动作。④深层颈屈肌强化:双手交叉置于后脑部,下颌微收,颈椎保持中立位水平向后发力,双手向前发力与其形成静态对抗。4个动作可用毛巾或弹力带代替双手做抗阻运动。每个动作持续10~15 s,8~12次为1组,1~2组/d。
1.2.2 基础手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肩颈部肌肉自然放松,先按揉颈部两侧肌肉,其次滚按、捏拿肩颈部,以有酸胀感为度。
1.2.3 调衡手法 理筋手法:先用点、按、捏、拿、揉法作用于颈、肩、背部,再对颞骨乳突、C3~6横突前结节、C2~7横突后结节、C1~4横突尖、肩胛内上角等部位施以点按、点拨法,时间15 min,1次/d。关节松动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双手拇指指腹作用于颈椎各棘突、关节突关节及横突,在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内行小范围、节律性关节分离、滑动、旋转手法,时间5 min,1次/d。整复手法包括①旋转定位扳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左手托住患者枕部,中指定位于偏歪椎体棘突旁,右手托下颌,向右转头至最大角度,双手同时用力快速牵引;左侧亦然。②棘突冲击法: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右手拇指或小鱼际固定后移椎体棘突,左手环抱患者头部向上向后缓慢牵引同时右手向前快速冲击棘突。此类手法对无错位者及正骨后错位还纳者不予重复使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半年对患者进行Borden值、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NDI)指数评定。
1.3.1 Borden生理曲度测量值[4]枢椎齿状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连线为A,沿颈椎各椎体连线为B,于A、B线间最宽处做一垂线C,即颈椎生理曲线深度。当C值>17 mm为曲度增大,8~16 mm为正常,3~7 mm为曲度减弱,<3 mm为变直,<0 mm为反弓。
1.3.2 VAS[5]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可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疼痛强烈,难以忍受,影响食欲、睡眠。
1.3.3 NDI 指数[6]轻度障碍0 ~20%,中度障碍21%~40%,重度障碍41%~60%,极重度61%~8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Borden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orde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Borden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Borden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orden值比较 单位:mm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半年对照组 93 6.03±0.88 2.77±0.79* 2.89±0.76* 2.96±0.58*观察组 93 5.73±2.41△ 1.32±0.79△# 1.22±0.68△# 1.21±0.73△#t值 1.45 6.32 6.86 7.01 P值 0.17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ND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N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的N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DI指数比较(±s) 单位:%
表3 两组患者NDI指数比较(±s) 单位:%
注: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半年对照组 93 37.59±1.33 22.25±2.26* 21.86±2.54* 21.47±2.76*观察组 93 38.34±1.21 17.14±0.73△# 15.35±1.35△# 15.23±0.89△#t值 1.32 5.97 6.12 6.04 P值 0.20 <0.05 <0.05 <0.05
飞行员执行飞行任务时需佩戴较重头盔且姿势固定,颈部长时间呈前倾姿势,并处于高+Gz下,容易导致颈椎肌肉群发生疲劳损伤,严重会导致颈椎因肌肉韧带松弛出现失稳,此时颈屈肌群呈痉挛状态;颈伸肌群呈拉长状态,肌肉韧带松弛,此状态如不能及时消除,可造成肌肉应力量失衡,颈伸肌群为维持平衡而出现劳损,如此恶性循环颈椎生物力线发生改变,最终难以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7-10]。随着年龄增长飞行员颈椎退变风险大于普通人群,30岁以后颈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增高[11]。出现关节突关节紧张,椎体失稳,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受到牵拉,影响供血,产生颈、肩、背部僵硬不适等症状,并可进一步导致颈椎其他组织继发改变,影响颈椎整体功能结构[12]。
手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易于接受、安全、可靠的特点。 经研究发现,手法可以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 的释放,从而改善疼痛症状[13]。某康复中心采用调衡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飞行员颈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首先理顺斜方肌、项韧带、颈夹肌、头夹肌、枕下肌群等颈伸肌,改善颈部肌群劳损状态、收缩力量、做功效率和协调能力[14];其次针对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群、后纵韧带等颈屈肌起止点进行点按、点拨缓解屈肌痉挛及后纵韧带异常应力环境,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肌肉平衡,维持颈椎稳定[15]。再用关节松动手法调节颈椎小关节紧张状态,增加颈椎稳定性,缓解颈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及关节液流动,增加关节软骨、软骨盘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及周围软组织状态[16-17]。最后用整复手法纠正小关节紊乱、增大椎间隙、调节脊柱平衡。最终达到调整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加颈椎活动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在此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能够增有效增强颈、肩、背部肌肉耐力避免其损伤,尤其对增强后伸肌群肌力更为明显[18];同时采用抗阻运动还能保持颈肌各角度最大张力,配合手法治疗优势互补,可取得最大治疗效果[19];通过拉伸运动恢复及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使颈部肌群充分伸展,增加颈椎柔韧性及肌肉抗负荷能力[20]。上述方法治疗4周后,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半年Borden值、VAS评分、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较基础手法联合康复训练疗效更佳(P<0.05)。
综上所述,调衡手法联合康复训练在调整颈部肌肉力学平衡、稳定颈椎小关节的基础上提高肌肉耐力及肌肉柔韧性,在改善飞行员颈椎生理曲度,减轻颈、肩、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及改善颈椎功能活动方面优于基础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其疗效稳定,近期、远期效果均佳,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