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茵陈加减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03-02 10:42雷金艳郭丽颖伍喜良宋涛涛贾建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茵陈蒿茵陈黄疸

雷金艳 郭丽颖 朱 波 苗 静 伍喜良 宋涛涛 贾建伟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天津,300192)

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肝衰竭常见类型。ACLF起病迅速,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临床救治困难,预后极差,病死率可高达60%。ACLF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宿主、病毒、毒素和代谢等因素。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CLF方面疗效显著,近期国内大样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ACLF可获得61.8%的有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本研究本着“治未病”的思想,在茵陈蒿汤基础上,加用炒白术、焦神曲、炒谷麦芽等焦香运脾药物,化裁为复方茵陈加减方,加强顾护脾胃之功。现建立回顾性队列,评价复方茵陈加减方对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共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8.52±11.37)岁,疾病为早中晚期者分别有9,7,7例;试验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7例,平均年龄(47.02±10.96)岁,疾病为早中晚期者分别有17,15,9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ACLF的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版《肝衰竭诊疗指南》[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黄疸证诊断标准》及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因肝脏肿瘤、胆管结石造成的梗阻性黄疸者;②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者;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外梗阻性黄疸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者;④有其他严重性系统性疾病者,如:甲亢、血液病等;⑤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⑥拒绝参加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参考2012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的治疗方案,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病毒及支持等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参考2012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复方茵陈加减方。复方茵陈加减方主要组成:茵陈60 g(先煎),栀子、川芎、焦神曲、炒谷麦芽各10 g,大黄、炒白术各15 g。辨证用药:瘀血阻滞甚者,加用川芎、白芍、土鳖虫等;寒湿困脾甚者,加用茯苓、泽泻、通草、薏苡仁等;脾失运化甚者,加用鸡内金、焦曲等;脾阳不足者,加用干姜、肉桂等。煎煮方法:先将茵陈和或制附子先煎2 h,再将其他中药加入武火煮开,文火煎煮20~30 min取汁,加水如上法再煎煮1次,两次的药汁混匀共300 ml。每次口服150 ml,早晚两次饭后服用。疗程8周,随证加减。以8周作为观察的截点,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4、8周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及4、8周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TBil≤34 μmol/L,ALT、AST均≤1.5×正常值上限),PTA≥60%;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好转(TBil较原水平下降50%以上,ALT、AST 较最高检测值下降50%以上)或PTA较原水平提高50%以上,且稳定在2周以上,无明显波动者;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有所好转(TBil较原水平下降25%以上,ALT、AST较最高检测值下降25%以上)或PTA较原水平提高25%以上,且稳定在2周以上,无明显波动者;④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无改善,TBil、PTA无恢复甚至加重,或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包括自动出院者;⑤死亡:经治疗无效死亡者。

1.6 中医症状指标评分标准 记录患者乏力、纳差、失眠、面色晦暗、腹胀、恶心、呕吐、舌质、舌苔、脉象等情况,并按照症状评分标准评分记录。症状评分:无记为0分,轻度记为2分,中度记为4分,重度记为6分。具体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制定[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消化道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肝脏生化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者Alb、CHE变化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Alb、CHE指标比较

3 讨论

肝衰竭是肝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危重症症候群,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较多,死亡率极高,在我国临床上以ACLF表现多见。我国ACLF病因主要为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3],但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衰竭病例数有持续上升趋势,有可能会成为肝衰竭的重要病因[4]。目前ACLF临床上多以内科综合治疗,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以血浆置换、生物人工肝支持甚至肝移植等治疗为主,但由于肝衰竭病程进展迅速,病理生理免疫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易发生如继发感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5,6]。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ACLF的治疗中具有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保护肝细胞、降低黄疸、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7-10]。

ACLF属于中医“瘟黄”“血证”“鼓胀”等范畴。本病核心病机可以高度概括为湿、热、毒、瘀、虚五个方面。肝衰竭辨病为黄疸,湿热是其主要病机,故在治疗上当利湿退黄,驱邪从小便而走。《伤寒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注云:“小便当利……黄从小便去”。由此可见茵陈蒿汤是利湿退黄的代表方剂,可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主方。《素问》曰:“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则肝病传其所胜为脾脏,所以张仲景本着“治未病”中医防病理念,在《金匮要略》中论证了肝病“当先理脾”的治则。团队在肝衰竭治疗上本着“治未病”的思想,同时结合学术指导贾建伟教授提出的“治肝理脾法”指导下[11-13],在茵陈蒿汤基础上加用炒白术、焦神曲、炒谷麦芽等焦香运脾药物,化裁为复方茵陈加减方。方中茵陈苦辛微寒,通利湿热,主“热结黄疸”,茵陈味辛芳香透达,故先煎去其轻扬外散之性,使其功专苦降,直入于里,但利湿清热,用为君药。栀子苦寒,泻三焦火兼清血分之热,屈曲而下行,祛湿中之热,解郁热。栀子与茵陈相配,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湿热郁结,伤津损阴,极易胶固而成难治之证,腹微满乃热邪与燥屎相结壅滞所为,故佐以苦寒沉降之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二便,胃热得清,燥结除,使阳明胃与太阴脾调和。除湿邪,应通利水道;下燥屎,应通脏腑。再加川芎活血、白术健脾,加之焦曲、炒谷芽、炒麦芽促进胃肠道的消导,达到健脾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肝衰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复方茵陈加减方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可控制炎症进展,利于黄疸消退;可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尤其在消化道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复方茵陈加减方能够提高ACLF临床疗效,可控制炎症进展,利于黄疸消退;可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尤其在消化道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猜你喜欢
茵陈蒿茵陈黄疸
鲁晓岚:黄疸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Chemical character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Baqi Lingmao formula(巴芪灵猫方)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