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梭形细胞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2023-04-05 11:14刘雨微曾伊凡何雨倩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梭形原发性影像学

刘雨微 曾伊凡 何雨倩 陈 悦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 (湖北 十堰,442000)

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常发生于胃肠道、肺、子宫、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较少见到侵犯骨骼和肝脏,近期我院收治1例骨梭形细胞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远处转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因“右侧胸背部疼痛4月余”在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上腹部及胸部CT平扫+增强提示肝内弥漫性结节样弱强化,右肺下叶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考虑多中心性肝癌及转移可能,椎体及附件多发骨转移表现。诊断考虑原发性肝癌 BCLC分期C期(脊柱旁并邻近椎体及附件多发骨转移?),予以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及索拉菲尼治疗。服用索拉菲尼治疗时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及发热,遂来我科进一步治疗。起病以来患者体重下降4 kg。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史。查体:T 38.5℃,全身皮肤见散在斑丘疹,部分有破溃,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肋下2 cm,质地中等,脾脏不大,腹水征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4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9.1%,淋巴细胞百分比18.7%,红细胞计数3.83×1012/L,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计数165×109/L。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53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55 U/L,碱性磷酸酶365 U/L,白蛋白29.2 g/L,余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PIVKA-Ⅱ 40.07 ng/ml,甲胎蛋白及糖类抗原均正常。肝脏彩超示:肝内实性结节(肝癌可能)、肝硬化;上腹部增强CT示:肝脏、脊柱肿瘤,淋巴瘤?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脾大;上腹部MRI平扫+增强示:肝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胸椎MRI平扫+增强示:颈、胸椎椎体及附件多发异常信号,肿瘤性病变(转移?)首先考虑;腰骶部MRI示:L5-S3椎体多发肿瘤(转移?);PET-CT检查示:肝硬化伴实质密度不均,胸9椎骨质破坏(邻近椎管略狭窄)并右侧椎旁软组织肿块代谢散在增高,骶椎骨质破坏代谢稍增高,胸3椎、胸6椎、腰5多发高密度结节代谢无异常增高,右侧股骨中上段局部密度增高代谢增高,全身其余探测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病变及转移征象。入院后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病毒性肝炎、结核、特殊病原体感染(布鲁士杆菌、绦虫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所致的肝脏及其他部位病变。因患者诊断不明确,进一步完善第9胸椎及椎旁软组织、肝组织病变部位穿刺活检,病检结果均考虑良性病变。经过全院会诊,考虑药物性皮炎,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小,但是肝脏占位性质仍不明确。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出院。患者后于西安一家教学医院就诊,诊断仍不明确,该院考虑患者肝脏及其他部位病变,不能排除与特殊病原体感染有关,建议患者服用多西环素及利福平治疗并动态观察,院外患者无特殊不适。

半年后患者因“双下肢疼痛3个月,加重伴左下肢抽搐10余天”再次到我院脊柱外科治疗。胸腰椎MRI检查结果同前。骨盆MRI示:腰骶椎、骨盆、双侧股骨多发骨质信号异常,转移性肿瘤可能性大。再次行腰5椎体、左侧髂骨、左股骨上段肿瘤侵犯部位取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患者因左侧股骨上段病理性骨折行左髋关节病损切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取左侧股骨髓腔、左侧股骨颈病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伴有细胞异型性,考虑梭形细胞肿瘤、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左侧股骨头符合股骨头坏死改变,未见肿瘤累及。术后患者恢复可,于2021年4月12日出院。后随诊患者因病情进展于上级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2 讨论

梭形细胞肿瘤是细胞形态为梭形的一类肿瘤。1931年Klemperer等[1]报道了第1例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肺胸膜上皮细胞。后来发现它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上即可以表现为瘤,也可以表现为癌。受累部位以胃肠道、肺、子宫、皮下及软组织多见,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道、乳腺等[2-5]。发生在骨骼的梭形细胞肿瘤极为罕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个别病例报告。梭形细胞肉瘤是一种原发于间叶组织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具有局部破坏性生长和复发的潜能,并有显著的远处转移风险[6]。根据文献报道,骨梭形细胞肉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肢长骨,特别是股骨远端,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晚期以疼痛为主,易发生病理性骨折[7]。由于发生在骨骼的梭形细胞肿瘤较为罕见,在诊断上缺乏经验,目前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诊断,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的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通过患者临床特征、肝癌的高危因素、血清生化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甲胎蛋白(AFP)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血清AFP≥400 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但因其单独使用时灵敏度、特异度较低,推荐联合超声检查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超声检查能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良恶性。AFP及肝脏超声检查异常者首选动态增强CT、MRI扫描以明确诊断。肝癌在CT及MRI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呈现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但有部分肝癌病灶无典型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未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对于缺乏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可行肝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但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因此,肝穿刺活检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性,仍需定期随访观察[8]。

回顾本例患者的病史及诊疗经过,患者初始治疗时仅表现为胸背部疼痛及腹胀,结合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并脊柱旁及多发骨转移。但该患者入院后查腹部增强CT示肝实质内多发异常强化结节,增强扫描三期均呈低密度强化,PET-CT亦未见肝脏代谢增高,进一步完善MRI平扫+增强示肝脏未见明显强化。与原发性肝癌典型影像学表现不相符。结合患者AFP不高、既往无肝炎等特殊病史,该患者原发性肝癌诊断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患者多次接受肝穿刺活检,病检结果均考虑良性病变。完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铜蓝蛋白、病原学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此外,因患者全身多发骨质破坏、体液免疫示IgA、IgE、IgG升高,尚需考虑淋巴瘤、骨髓瘤、血管炎等疾病累及肝脏所致,完善骨髓穿刺活检、ENA多肽谱、血管炎抗体谱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过全面检查,患者诊断仍不明确,直至患者病情进展出现病理性骨折,结合患者病理报告,最终诊断为骨梭形细胞肉瘤。由于骨梭形细胞肉瘤通常为高级别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且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本例患者的肝脏病变为该肿瘤侵犯所致。目前关于骨梭形细胞肉瘤侵犯肝脏暂无相关文献报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分析本病例,笔者认为误诊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患者肝脏病变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初诊时未联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其二,骨梭形细胞肿瘤少见,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因此,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时,临床医师须详细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联合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局限于一种诊断,而忽视其他诊断的可能,同时须加强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罕见病例积累,才能不断拓宽诊疗思维,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猜你喜欢
梭形原发性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
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