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治1,2,宋凯璇1,赵 斌1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10620;2.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 200092)
中国作为一个山地比例约占陆地面积69%的多山国家,对于山地区域的发展十分重视。重庆因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又别称“山城”,作为中国西南的区域中心城市,为解决急速增长的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新的山地建筑类型在这里层出不穷,重庆山地建筑也开始从单体建筑设计逐渐转向建筑组合设计。因此,怎样对拥有天然地形高差的山地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形态组合、体量控制成为亟待讨论的问题。过街楼空间原理是从过街楼的空间特征出发,结合传统建筑类型与空间组合规律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性设计理念。过街楼的空间构建方式,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时至今日,过街楼以多样方式灵活运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中,但仍然处于“用而不觉”缺乏理论总结的状态。基于此,笔者提出过街楼空间原理这一设计理念,结合山地建筑的场地特性与重庆山地建筑实例进行研究,论证该设计理念在现代山地建筑设计中具有的实际指导作用和意义。
比尔·希利尔(Bill·Hillier)认为,只有在人的物质化的建造活动即建筑(Building)中,上到对空间进行组合时才出现了建筑学(Architecture)[1]。过街楼空间原理,正是基于过街楼及其空间特征,并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建筑形态学和建筑构成学等相关空间组合理论提出的创造性概念。过街楼空间原理拥有丰富的内涵并可延伸至多个方面(图1),其对建筑设计的意义主要在于强化空间组织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灵活性。
图1 过街楼空间原理的关联基础
首先,从建筑外观形态来看,过街楼能够强化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即创造连续界面,优化城市景观轮廓。其次,从内部空间组织来看,通过空间联接提升便捷性与流通性。其三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空间利用方式。特别是面对山地这种限制性较大的场地,过街楼空间原理依托其虚实结合、悬挑架空和串联衔接等多样设计手法,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进行适地性、对象化设计,达到针对性整合建筑空间的效果,使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机整体。与此同时,过街楼空间原理的灵活介入,可以满足当代人对于山地建筑更多的复杂要求和生活设想。因此,过街楼空间原理在面对山地建筑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方面,具有高度的适用性与指导意义。
过街楼空间原理起源于对传统建筑类型过街楼的分析研究。过街楼既可以横跨城市街道而立,也可能面向城市街道而设,底层通道通向建筑内部道路(图2)。它是一种融合了通过性空间与建筑实体的特殊建筑类型,有时也是整体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作为沿街建筑立面上醒目的空间起始或者转折节点,首先具有视觉的导引和作为出入口的引导作用[2]。过街楼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有效强化联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强调整体性的同时创造边界感,对建筑内部空间则是进行灵活的划分与利用,提高空间可达性和便捷性。总体来看,过街楼循着两种演变路径: 一是在各种形式的架空廊道上附加相应的建筑空间,架空性是其显著特征;二是在各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基础上,通过悬挑形成架空空间,空间连接性被特别强调[3]。过街楼的构建方式决定了过街楼在内部空间、建筑外观、建筑结构上必须与周围建筑是统一的、连续的、整体性的[4]。
图2 过街楼空间的形式
作为建筑中的特殊空间场所,过街楼空间上方的内部空间不但可以作为链接通行到另一座建筑的过渡空间,还可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进行功能转换,作为单独使用的空间类型融入建筑之中。在山地建筑中,过街楼空间的底部灰空间也具有极高的灵活利用度。除了可以满足基础的双向交通功能外,在开辟出的底层停留空间还可设置延伸商业、公共设施来营造人群停留、休憩、交谈的公共场所,创造连续的活动空间,这对打造高效、便捷的山地交通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山地生态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及复杂性,山地生态系统在调节、适应、恢复等自组织能力上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山地人居空间环境呈现出要素多样性、灾害频发性等特征[5]。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制约,重庆地区产生了多样、复杂的山地建筑形式。在长期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存在着复杂生态条件与便捷交通、有限空间条件、多元空间需求以及传统范式与现代风貌诉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6]。
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应对复杂山地地形和满足现实空间需求方面,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和灵活度,能够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切合多种功能需求的空间形态。过街楼空间的架空、悬挑、联接、交错、叠加等设计手法,使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更好的体现出功能的多样化与形态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有利于通行空间立体化的山地交通系统建立,同时可以促进底层灰色空间的灵活利用,达到经济高效的空间效果,形成建筑空间整合利用的有效路径。
将过街楼空间原理的设计理念引入重庆山地建筑设计过程,在空间结构上更有利于集合城市各项功能要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塑造复合化、多元化的城市功能空间。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多维度延伸可利用空间面积,为城市居民创造便捷、舒适、宜居的公共环境,焕发城市活力,同时,提高城市环境建设的品位与质量,展现重庆山地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地域特色。
在以往的山地建筑建设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用地资源紧张等限制,建筑直接高架于地面之上的架空处理是单体山地建筑最常采用的设计方式。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立的山地建筑设计常常容易形成单一的功能性,且与其他城市空间缺乏联系,给城市留下许多消极的公共空间[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对于活动空间的功能要求和品质要求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空间属性,希望获得多元性、灵活性、可达性、体验感和互动性更高的山地建筑空间。过街楼空间原理可以有效缓解重庆山地建筑空间建设中的矛盾性,在保证建筑内部空间连续性的同时,有效整合建筑形态,提高空间可达性。目前,许多新建山地建筑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已融入过街楼空间原理,利用过街楼空间联接相对独立的临近建筑,整合城市建筑空间形态,达到了获得更多空间功能属性的效果。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2020年设计的重庆来福士,作为山地建筑建造的新形式,大胆探索了高层山地建筑综合体在山地城市形态设计上全新的可能性(图3)。这座城市商业综合体位于重庆的朝天门地区,自建成以来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庆的热门地标性建筑,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该设计为公众提供了包括户外区域和社区活动等场所,总计超过30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同时,立足于起伏多变的山地环境,设计包含多个出入口,整合出多位一体的公共交通枢纽网络,以保证周边交通的便捷性。
图3 重庆来福士广场
重庆来福士横跨四栋建筑中间的线性空间,“水晶走廊”无疑是整个设计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过街楼空间在此融汇多项空间功能,不仅满足了周边独立建筑的联接需求,并创造出过街楼空间在山地建筑中的新形态。
该项目中的空中过街楼空间内部,共包含为三大主要功能,分别是餐饮、会所以及天文台(图4)。过街楼空间改变了四栋独立建筑之间的独立性,通过利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方的间隙空间,将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空间功能有效联接起来,融入多元化商业功能,扩大设计受众面,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了山地资源的利用率。从外在建筑形态来看,过街楼空间基于其独特的悬挑架空方式保证了各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塑造整体建筑形态统一性与可识别性,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图4 重庆来福士水晶走廊内部与外观
虽然重庆来福士广场投入开放以来,也受到了一些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与批评,其中有公众反映,广场的商业标识系统和交通流线设计并不人性化。更有甚者,认为其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影响了朝天门的面貌及业态。虽然该设计客观存在一定的负面反馈,但过街楼空间在重庆来福士广场设计中突破了传统山地建筑设计形态的限制,创造建筑高度识别性的同时,有效整合了多功能建筑体内部的空间关系,无疑是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山地建筑同质化现象下的一个大胆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的商业开发,促使地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提升。
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山地建筑设计上最大的体现是特殊的跨越架空性特点,它与重庆山地建筑常用的吊脚式与架空式不同,过街楼空间可以在不占用额外土地面积的“零接地”情况下,增加上层空间使用面积。建筑平面布局主要受到人文因素影响[8],但与平原城市的建筑空间水平向外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同,在山地城市区域性扩张带动下,空间上跳跃式发展成为其当代特征[9]。过街楼空间原理中所包含的跨越式建筑空间形态,在山地城市发展背景下可以很好的融合当地地形,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也能起到融汇联接作用。通过利用过街楼跨越式的空间形态加强山地建筑与城市街道结构之间的联系,弱化建筑自身与山地地形高差所造成的分隔。
这种跨越式建筑方式可以根据建筑尺度大小分为两种。首先是小尺度跨越,跨越部分仅为相邻两座建筑的间隙街道空间,从城市空间意义上来说,此类过街楼空间主要作用在于联系相邻建筑,建立空间的整体交通流线,为大型山地建筑内部空间创造多样的串联方式。这种类型的过街楼虽然跨越尺度很小,但在实现巷道空间丰富层次和感受变化上作用很大。主要是将过街楼空间作为交通功能,附加一些主体建筑的辅助功能,提高建筑的可达性。洪崖洞作为重庆传统建筑形式的代表之一(图5),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它的巷道空间结构上就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设计优越性,依附山地层层叠叠的地形,过街楼空间横跨在相邻较近的两座建筑之间,既可当作交通来往的通道,又可作为当地商家的餐饮空间或游人短暂休憩场所。
图5 重庆洪崖洞中的过街楼
另一种大尺度的跨越式过街楼空间,主要涉及建筑之间的体量组合,在立面形式上的设计也会更加考究,有时也会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影响。例如重庆工业服务港总部大楼的建造形式(图6)。大楼上部为住宅塔楼限制了建设高度,现实中又亟需拓展工作运营面积,因此在寸土寸金的观音桥核心商圈,运用过街楼空间原理,在两栋相邻建筑之间跨越城市主干道上空建设出共计三层的过街楼空间,首层涵盖交通通行功能,上部的三层空间则作为工作面积进行设计,顶层空间作为屋顶花园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绿化面积。同时,这一设计方法也为高层住宅提供了空中绿地,在建筑立面外观形态上采用的现代简约手法与整个大楼的设计相得益彰,可以说是过街楼空间在城市街道上方的间隙空间的极致运用。
图6 重庆工业服务港总部大楼
根据建筑选址和建筑空间格局、空间使用功能的不同[10],建筑自身的联接体量、立面形态、跨越的尺度距离、具体联接位置都是过街楼空间原理在进行设计实践时需重点考虑的方面,过街楼空间通常作为两栋建筑中的连续性空间在相邻的山地建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或是作为单纯满足独栋建筑增加使用面积需求的延伸体,广泛存在于城市街道上空或是相距较远的两栋建筑之间。为适应不同类型山地建筑的设计需求,跨越街道联接的过街楼空间既可作为涵盖交通功能的空中廊道等联系空间,也可作为建筑功能的拓展组合部分。在外在形态上,这类建筑体积感相对较强,具有极大存在感的过街楼空间运用在山地城市街道中能串联形成连续性空间,高效连接城市各结构要素,并形成一定的空间界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中国应该建设一座山水城市,这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以积极推动山地景观与城市的融合[11]。近几年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使得山地建筑设计越发注重与人文生态相融合,保护地形环境的同时,强调要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环境对人类的文化发展起着限定作用[12],而出于自身需求,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环境又有着不断适应和对其改造的反作用,反映出人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共融的关系。重庆是一个繁华与市井融合交汇的山地城市,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当地的山地住宅建筑设计当中也体现出山城的魔幻色彩,位于重庆地标解放碑周围的白象居毫无疑问就是重庆的缩影(图7)。过街楼空间在这里对于建筑形态盘根错节的白象居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直面而去都让人很难理解它全貌的白象居中过街楼空间作为联接山地建筑之间的关键节点,在白象居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首先在空间形态上,过街楼空间具有醒目的标志性,在众多繁复的住宅建筑中一目了然,但又不会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反多了一丝轻盈感。其次在交通动线上,重庆山地的特殊地形使游客与楼内居民可以穿越过街楼空间选择所需到达的目的地,1楼通往长江滨江路,10楼通往白象街,15楼通往解放东路,通过不同的三层楼通往不同的方向,避免了爬楼的辛苦。重庆临水靠山的独特地理特点造就了精彩绝伦的沿江美景,过街楼空间在此除去基本的交通导向功能,还涵盖绝佳的江景视角。在白象居中的过街楼空间进行漫步时,东水门大桥、湖广会馆的云墙与空中过江索道,横越的城市奇景时不时地就会映入眼帘,无法替代的重庆美景又赋予了此处过街楼空间另一层特殊意义。至此过街楼空间在山地建筑中不再单单作为通行的空间,还具备了城市文化观光功能,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赏打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成为一张重庆美丽的明信片。
图7 重庆白象居
将过街楼空间原理与山地建筑设计结合时,不可一味保守,应当积极转变固有观念[13]。不同自然地理条件造就出的建筑形式及特征都有所不同[14],特别是重庆山地建筑,受其所在地域地形条件的限制性更大,对其公共建筑的设计更需多方面考虑。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当代山地公共建筑设计中也体现出其高度的设计适用性。如2019年由CPLU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懒坝美术馆(图8)。
图8 懒坝美术馆
与中心城区高低起伏的建筑形态不同,懒坝美术馆位于坡度较缓的山地,过街楼空间的运用让整体建筑的设计形态上展现出不一样的山地建筑样貌。建筑全貌为一个环形,将底部入口接待、员工办公、商店和特别展示等4个功能体块通过上方过街楼空间进行联接,形成建筑外部流畅的形态曲线,整体呈围合布局的建筑组合整体,与外部自然环境形成边界感,同时又与山地景观和谐共存,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山地建筑设计。
过街楼空间原理在该设计项目中一改以往的建筑形态,采取了与整体建筑相符的曲线形设计形态,与原有建筑风格统一,也再次体现出过街楼空间原理极强的建筑适应性。空间要素整合方面,过街楼空间作为一个链接体,和上层展示空间完美融合在一起,突破底层建筑功能体块的孤立性,保持建筑组合的整体性。空间功能上,延续内部空间的展示氛围,扩大过街楼空间的建筑体,采取两侧开放式的观赏平台设计,不再是只拥有窗户的空间,通过过街楼空间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色,每个方向不同的过街楼空间都有不一样的山地景观,完全被自然所环绕,可供观众360°欣赏山中美景。交通要素方面,将人流有效的从一栋建筑引入另一个建筑空间,空间可达性高,与外部自然景观结合,创造流畅的观赏动线,使民众既可享受沉浸式观展又能在途中感受自然风光;过街楼的底部架空场所形成了通透的灰空间,可供双向交通的同时,民众可以在此休憩、闲聊,也可穿行而过进入内部中心庭院。过街楼空间原理在整个建筑形态设计中发挥着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过街楼空间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将底部4个建筑功能体块无痕联接起来,体现出山地建筑的自然形态。另一方面,作为进入展厅的过渡空间,将自然山地景观很好地融入进建筑中,过街楼底部空间作为进入美术馆的过渡灰空间,对外部环境进行了无形的划分,创造出隐性的边界感,体现出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山地建筑中高度的空间灵活性与适用性。
当穿过过街楼时必须经历三重空间层次:即由这一侧空间先进到过街楼下所含的空间,再由此而转入另一侧空间[15]。在这个过程中,人所处环境也先从外部至内部、再从内部转向外部,这些微妙的空间层次变化对人们的心理和视觉感受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探索感,增添空间的趣味性。因此,在重庆山地建筑设计中过街楼空间原理需客观地认识到建筑外部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以及敏感性,遵循山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针对基地选址、总体布局、建设形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同时应结合功能需要与审美需求,有序、合理地进行形式整合与空间塑造,既要体现出对山地自然景观的看重,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最终实现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重庆地区建筑类型创作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就是在新的使用需求下产生的新建筑功能和建筑空间形式[16]。过街楼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传统建筑类型,有着数千年的营建历史与较清晰的演进脉络[17],特别是在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过街楼这一类型被广泛运用于解决地形高差起伏较大的建筑空间组织中[18]。
近年来,我国对于重庆山地建筑设计的研究更多是针对山地建筑结构[19]、建造技术、抗震性能等方面,理论方法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建筑的设计实践活动,很难满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更新需求。过街楼空间原理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应用潜力,不仅为山地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客观上也有助于土地集约化使用,建设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山地城市面貌。从宏观视野来看,对山地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从本文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山地建筑设计实践来看,具体可分为三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山地建筑与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受地形限制,山地建筑设计中布局散落分布的特点十分明显,建筑与城市多种业态功能的合理串联也一直是山地建筑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本研究为构建山地建筑立体空间体系提供了一种灵活性的设计方法。二是活化山地城市中心失落空间。得益于现代建造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山地建筑设计的接地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也产生出大量可利用底面空间。过街楼空间原理既可增加上层空间的使用面积,也能对底层空间进行再利用,为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设计思路。这将有利于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普罗大众,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达到优化山地人居环境的目的。三是进一步拓宽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视野。在丰富的设计实践中,过街楼空间已广泛存在于重庆山地建筑中,山地建筑设计理论也应与时俱进的推进更新,但由于概念认知不全、相关文献较少以及关注度不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山地建筑设计中过街楼空间原理的研究学术界目前还未有涉足,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参考。重庆山地建筑作为环境和人文相融的地域性建筑,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这也正是其建筑地域性特征的整体体现。挖掘过街楼空间原理的潜力,探索将其运用于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切实贴合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革新大环境下重庆山地建筑设计创作的多样化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