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涛,田静雯,张小彤,高坦昊
(1.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近年来,城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面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模式已由不可持续的增量扩张逐步转变为存量资源挖掘。而针对蕴藏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老旧社区,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空间肌理与环境结构的前提下,激发空间活力、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成为近年来热门研究的议题。从同领域相关研究得出,通过策展的手段将城市家具作为媒介,促进空间微更新的研究尚未出现系统的方法。因此本文将阐述对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设计应用研究,将策展与城市家具结合,把艺术从博物馆与美术馆搬到社区空间中,注重城市机能的改善与整体环境的可持续性,侧重行动策略本身的灵活性。形成一种由城市家具解决社区空间问题的创新思路。
1.1.1 策展概述
“策展”这一概念诞生于西方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该概念有策划、筛选、展览之意。但大多对策展的语境理解都停留在博物馆、画廊等专门的艺术文化组织[1]。而如今,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策展的范畴也在逐步延伸,并逐渐进入了大众视线之中,与普通人类的生活密切交织。策展具有很强的活动属性与社交属性,因此,策展介入到城市空间中,可以作为一种链接将人与环境空间联系起来,继而对城市空间更新产生重要意义。
1.1.2 策展的发展脉络
策展在城市空间中的实际运用雏形出现在1961年的美国纽约,在这场策展活动中,公共艺术由于自身具备较强的公共性、视觉性与艺术特性[2],被视为“容积率奖励机制”的一环,有效地鼓励了私人企业积极参与都市创新,此后,策展在公众空间中的运用成为都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67年全美国家文艺基金计划推行的“公众空间艺术规划”,让全美公民更能亲近艺术作品。同时,策展中的公众艺术也由单纯的装饰性转向了地域性和功能性,更强化了“在地性”,重视地区与人的关系,重视公众和市民认同感。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艺术融入景观”规划(Arts into Landscape Initiatives)[3],公共艺术开始逐渐地与公共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中国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动了一项城市公共策展活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我国现阶段围绕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交互的重要实践,也是当下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方LOGO(图1)。
图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方LOGO
1.1.3 策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与意义
综上概述与发展案例,可知策展作为一种文化手段,逐渐将更多艺术作品延展到开放的城市空间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4],方便更多的公众接触现代艺术。其次,策展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将公共艺术系统性的介入到社区,与大众近距离接触,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空间相互交流的场所,在此过程中策展积极作用于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与公众的满意度提升,而策展本身所具备的可持续性与可更新性使得城市社区空间的公众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潮流艺术与生活方式,从而打破剩余空间的发展停滞与恶性循环现象,促进城市空间的良性循环。
表1 四平社区用户需求模型系统
表2 标度体系
城市家具(City Furniture)特指带有规模性、重复使用特性的城市公用环境设备,即一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专门服务于城市公共场所的设备与装置,它是城市景观、城市特色、城市活动之间协调共生的关键要素[5]。同时,城市家具也是营造“公众客厅”的必要载体,是为适应日常生活行动,便于室外社会活动,促进群体交往而设定的功能器具,是公众的“日常生活道具”[6]。
在中国,目前大多数的城市家具还是以实用性为先,可以很好地提高生活品质,给市民们带来方便舒心的家居生活感受。城市家具有着加强人与自然环境交互、表现区域人文特性以及营造场所性的功能[7]。科学合理的家具给人带来美感,增添生活乐趣,同时可以形成便利舒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8]。
策展视角下的城市家具除满足实用需求外,更注重交互性、社会效应以及视觉层面的审美特性,保证城市家具一定的活动属性与社交属性[9]。具备此类特性的城市家具可以更好的作为社区空间与人之间的媒介,以叙事性手法将空间串联,渐进式地催化居民与社区空间的正向联系,增加城市空间的温度,实现空间功能与邻里效应循环向上发展[10]。
表3 RI取值体系(矩阵阶数1-10)
空间微更新的基本概念是摒除了大动干戈的城市空间改造,而是转向一种以小规模的、破坏力弱的方式,在尽量保持空间原貌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空间的优化与改良。微更新理念以一种温和式的、渐进式的空间优化方式取代了颠覆式的、突进的空间改造或扩张[11],在调查并考虑了原居民的切实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并保留了原有的街道文化属性,更容易被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微更新通常是针对设施陈旧、理念落后与缺乏新鲜活力的城市社区,其目的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为社区空间谋求更新,为社区周边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空间[12]。
基于上述关于策展、城市家具与城市微更新的理论及其意义的定性分析,三者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策展是本研究中将公共艺术引入城市剩余空间并实现社区改良优化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视角,而城市家具对于空间和场所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家具类似一种粘合剂,同时作为媒介为人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创造了条件,其尺度等特征与城市剩余空间较为匹配,因此城市家具与城市微更新往往密不可分。策展、城市家具与城市微更新的逻辑关联见图2。
图2 策展、城市家具与城市微更新的逻辑关联
本研究摒弃了传统策展的专业化与精英化的受众人群,拓展其概念并将创新导入城市社区的微更新中,秉持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理念,将公共艺术通过策展的方式呈现给普罗大众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吸引力强、可更新性等特点;而城市家具因其具有功能性、去中心化分布、灵活性、可复制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往往通过“以点带面”的干预方式推动城市建设[13];城市微更新作为城市剩余空间的最佳优化方法,本身就具备整体性、微创式、精准性与渐进式等原则。综合以上关于策展、城市家具与剩余空间特征的描述,发现在本研究中,对于策展概念的重新界定使得公共艺术被带到公众身边,而城市家具不仅能够作为人与空间、人与人、空间与空间的媒介,成为策展与城市微更新之间的粘合剂,还十分合理的解决剩余空间的消极影响,通过对存量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延长空间与人的效应链,促进城市微更新。策展—城市家具—城市微更新的适配性图示见图3。
图3 策展—城市家具—城市微更新的适配性图示
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微更新的本质是渐进式的良性动态推演,而非大刀阔斧、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强调对于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在其基础之上展开可持续性的、可更新性的优化改良。策展活动由专人负责,形成渐进式更新,可持续性原则有益于地方自然环境与经济财政,确保整体的长足发展。
为全体公众服务。策展将公共艺术引入社区空间是出于拓展丰富大众精神生活的目的,而社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虑到全体公众的切实需求,即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体机能与职业等。
适应具体实际情况。城市家具在社区空间中的设计运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充分了解场所内部不同区块的实际现状与当地居民的需求,在布局规划、整体风格、色彩搭配与材料质感等方面给出不同的设计策略,切实匹配不同区域情况,从而提高用户综合幸福程度。
强化区块连接。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可知,所有区块之间的可达性高低决定了居民的距离成本,高可达性有利于空间的热闹程度,易于聚集吸引人流[14]。因此,交通路网的连接程度可以解决空间链接断裂,避免空间逐渐被遗弃,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空间连接性得到加强,最终形成的网络将帮助用户满意度的提高。
以具体的设计案例,即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四平社区,来展示最终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项目背景,再对四平社区展开设计调研活动,确定现存问题与用户需求,再依据4条设计原则制定出具体的设计策略,最终进行研究成果总结。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为主旨,探讨日常生活尺度的城市生活。杨浦四平社区有幸入选为20个样本社区之一。四平路社区生活气息浓厚,老人和儿童占比较高,是传统的老工人新村(图4)。由于社区现存70%以上都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房屋内面积约在40至60平方米,室内可用活动空间较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以及需求量大[15]。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由于时代变化以及居民需求转变,导致一些空间使用率降低、空间功能弱化,产生大量剩余空间的情况。面对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四平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环境亟待更新。
图4 上海市四平社区鸟瞰实景图
4.2.1 场地现状调研
研究人员采用实地考察法走访了上海市四平社区,基于实景资料收集与团队分析讨论,大致得出场地现状问题共三条。
(1)空间闲置造成城市空间资源浪费。空间的闲置造成城市空间“未尽其用”,城市空间应有的物质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无法得到体现,其内部功能的缺失或者模糊更加弱化了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感。
(2)城市空间和街区肌理破碎。从空间形态来看,由于城市剩余空间多处在功能区块的边缘,导致城市的空间结构被割裂,城市肌理呈现破碎状态。城市空间的连通性大大减弱,民众的日常社会交往活动受到极大的阻碍。
(3)城市公共性的旁落和场所精神的缺失。公共空间是在共享的前提下承载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但在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下,公共空间存在使用不当,价值异化,空间品质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公共性的旁落。剩余空间因其自身的闲置和荒废的状态,人们无法在空间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2 用户需求调研
(1)用户需求模型系统建立
研究团队对四平社区的用户需求展开调查与分析,建立用户需求模型系统,并基于以下三种方式收集并筛选用户需求,即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与头脑风暴法。经过初步归纳,筛选掉不合理或概念重复的需求后,最后利用KJ法进行用户需求归纳,可将所有用户需求大致分为三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四平社区用户需求模型系统见表1。
(2)用户需求权重计算与确认
根据上文建立的用户需求系统模型,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定量计算方法,确定不同需求之间的重要程度排序,运算需要基于标度体系与RI取值体系[16],分别见图2与图3。邀请数位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逐一进行打分,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即代表矩阵内部具备合理性。
以一级指标层的运算过程为例,计算流程如下所示:
①专家组依据标度体系对其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表4);
表4 一级指标层(C1-C3)判断矩阵
②对矩阵进行公式计算(表5);
表5 需求综合计算汇总
③对矩阵进行的最大特征值进行计算,同时n=3,RI=0.58,计算得到最大特征值 λmax= 3.0 0 9 2 。展开一致性检验计算,计算公式过程如下:
④依据最终验算结果可知CR<0.10,证明该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该矩阵结果有效。
依据以上计算过程对其他矩阵进行打分演算,得到的结果均为CR<0.10,所有二级指标层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不存在矛盾冲突,需求综合计算汇总见图5。
图5 策展总路线规划
综上所述,对于四平社区用户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以确定各需求的主次关系,在制定具体的设计策略方案时才能针对性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重要程度排序如下:锻炼身体素质C11>休息小憩设施C14>设施结构稳固C21=设施材料坚实C23>儿童老年活动专区C15>多元化功能区块C16>加强区块连接C34>使用便捷易懂C13>设施避免尖角C22=夜灯设计合理C24>加强环境绿化C12>展览物料环保C35>保留原有风貌C33>符合现代审美C31>充满艺术氛围C32。
(1)围绕“15分钟生活圈”的整体策展方案规划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社区展由一条展览线路贯穿,包含五个部分:一套街道家具、可持续趣味导览、一个社区展厅、两处点位更新、一系列市民活动。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目前推动新型可持续生活方式而进行的计划实施项目,将十五分钟步行可到达区域作为城市生活的基础单位,同时在区域内设置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和公众活动空间,以形成步行可至,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生活圈网络[17]。为把可持续理念贯彻始终,对四平社区开展了大量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项目,并以上海市十五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为指导标准,规划了一个最佳观展线:抚顺路——苏家屯路——阜新路——四平路1028弄——赤峰路(图5),该线途经了四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抚顺路睦邻中心、阜新路睦邻中心、NICE好公社、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等众多的社会更新项目。
(2)针对公众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的设计策略应用
为了满足四平社区公众的基本生理需要,制定出“走走坐坐”的策展主题,具体策略如下。其一,设计出一系列坐具,包括生长椅、热气球椅、Siping椅、狮子椅等,用于行走锻炼之余的休息小憩;其二,通过儿童友好型游乐设施与老人专用锻炼设施,包括动物游乐园、抚顺路睦邻中心、阜新路口袋花园等,其中的设备具备操作简单直观的特点,以此表达对于特殊人群的关爱,为儿童与老人提供日常安全游玩、锻炼的场所;其三,路线规划中的城市家具考虑到安全系数问题,材料多选用坚固耐腐蚀的钢材,表面原色外漆处理,同时对边角进行圆润化处理,而沿途灯光布置与亮度合理,尽可能避免意外发生;其四,通过建设口袋花园(活树林、中心花园等)来强化环境绿化,具有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的好处;最后通过一系列公共艺术小品(标尺雕塑、文本景观雕塑、美好算法等)与公共电话亭再利用的可持续展览(电话亭美术馆)等来满足居民对于多样功能设施与场地的需要,展览导览地图见图6,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展区实景见图7。
图6 展览导览地图
图7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展区实景
(3)针对公众精神需求的设计策略应用
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展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有的街道风貌,而新增与改造后的城市家具、社区空间与平面展览均采用现代艺术,整体风格一致统一,符合现代审美方式,同时通过对于道路的优化,各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策展同时秉持可持续设计理念,所有城市家具都将永久保存至社区空间中。除城市家具部分,本次展览的视觉设计也成为一大亮点。展览物料创新性地采用了毛巾材质,道旗、展布、海报都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降低了展览材料的浪费,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策展理念。在展览结束后由社区志愿团队分发给社区居民,进行物料全生命周期的延续(图8)。
图8 展览用毛巾道旗、海报等,展期后分发于社区居民
本次策展活动将大量城市家具植入与社区并永久保留供居民使用,解决了展览片区近70%的剩余空间问题(其中包括一处口袋花园更新),大大的提高了畸零地块的使用率;通过展览过程中的居民反馈(图9)以及访谈总结出社区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也较项目落地之前大大提高;经过定点延时观察后,发现居民的空间参与度也相较于之前有所增长。
图9 展厅中的社区微调研
因此,该项目的实践结论与预期相符,通过策展形式将城市家具介入于社区,不仅助力了城市微更新,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由此打造了“老而美,小而美”的老旧社区,为更多社区更新项目提供范例。
通过四平展区的具体设计研究,将整体逻辑推导总结出一种新类型城市微更新模式——“以展促建”模式。“以展促建”是城市存量资源挖掘的一种可持续更新方式,旨在于用策展的方式,将城市家具介入城市空间,以重塑空间活力,促进城市微更新。
中国于2021年结束“十三五”,正式进入“十四五”时期,为了贯彻“十四五”纲要中关于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的目标,“以展促建”模式的推行极大地减少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综合成本,优化公共设施及功能,同时提升了文化体育的资源供给,现代时尚的空间符合现代审美与消费场景,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2013年举办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2021年6月成立了上海城市更新基金。上述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将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规模化发展的增量空间扩张,走向以转变的增长思路、以利用存量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转型过程。本研究在城市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形成“以展促建”新型城市更新模式,有利于挖掘老旧社区现有存量资源,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对促进城市更新走内涵式、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由扩张式发展向存量土地资源挖掘式发展的转变,微更新也愈发得到广泛关注。而策展角度下,系统性的统筹城市家具,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链接。通过策展的行为促进邻里效应,发掘策展对城市微更新的潜力。从宏观角度来说,本文为城市微更新提供了一个“以展促建”的新思路,有助于我国城市更可持续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说,通过这种方式的介入,给居民在社区中创造了“公共客厅”,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感。通过设计思维的方式为居民创造福祉,也为促进社会创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