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和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2023-03-02 15:37蒋金波刘春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2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造影

蒋金波,刘春艳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超声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形成的斑块会造成颈动脉出现狭窄、阻塞问题,减少脑动脉血流量,而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诱发脑梗死,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据临床数据统计,93%的脑梗死患者均可检出颈动脉斑块,因此,可通过检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情况处于预测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支持[1]。目前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式较多,常用技术包括超声、CTA(CT血管造影)等,前者具有操作便捷、无创等优点,而后者具有分辨率高等优点,二者如何选择值得临床深入探讨[2]。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超声与CTA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85±3.11) 岁,入院时59例患者主诉肢体无力,49例患者伴言语不清,23例患者身体麻木,其中5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纳入标准:①通过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功能不全;②合并动脉炎;③合并肾功能不全;④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设备型号为GE LOGIQ E9,选择的探头频率在(7~12)MHz间。检查时指导患者于检测床上取平卧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侧下肢摆放功能为即可,在颈后侧放置软垫,以充分暴露颈部前侧和两侧皮肤,针对颈部两侧扫描时,需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对侧,以提升扫描影像的准确性。检查时,需采取由下至上的方向扫描,由胸锁乳突肌后缘开始,沿颈总动脉向上至颅骨下缘,分别对颈外侧动脉、颈内动脉、总动脉给予扫描,选择纵向、横切两个平面获取二维影像数据。在超声下观察各颈部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外观形态、回声特点、血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斑块体积等基本信息,其中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大于1.1 mm即视为血管壁增厚;大于1.5 mm时即视为具有粥样硬化斑块。确定斑块的具体位置后,以超声影像特征给予分类评估。其中超声检查下斑块突入管腔的情况具有明显局限性特征,在血管内壁表面可见连续性的回声轮廓,含有光滑的纤维帽结构,且内部回声的强度分布不一,或存在均匀性的弱回声情况,则视为软质斑块。如斑块内可见明显的钙化、纤维化影像特征,后侧可见明显的声影,或斑块后侧的回声呈现逐渐衰退的情况,局部回声则具有增强的趋势,视为硬质斑块。如斑块影像仅为血管内壁的局限性隆起组织,或血管内壁存在弥漫性的增厚情况,且斑块内呈现均匀的低回声特征,则视为扁平型斑块。如斑块影像中的回声区域超过20%,且各回声区域间等级相差2以上,可视为混合型斑块。

1.2.2 CT血管造影(CTA)检查 设备型号为SOMATOM Definition AS,造影剂选择非离子碘制剂,浓度为300~370 mg/mL。检查时患者体位选择与超声检查完全相同,设备的管电压设定为100~120 kV,螺距设定为0.45,扫描层厚、层间距均设定为0.9 mm。先采取常规平扫方式,对经外侧动脉、内动脉、总动脉等进行检查,随后实施血管造影检查。选择右侧肘窝正中主动脉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以预置针头穿刺,连接匀速给药泵,总给药量为80 mL,给药速度设定为3 mL/s即可,待造影剂注射完毕后,需继续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共30 mL即可,以确保造影剂完全注射入动脉内。造影剂注射完毕后,由主动脉弓开始扫描,直至双侧眼部位置。当颈动脉阈值达到100 HU后,使用设备的增强扫描功能获取数据。将所有检查数据均经由院内局域网传输至工作站内,以相关配套软件功能完成影像重建,以评估斑块的具体情况。推荐采取分段扫描、多点扫描等方式,选择平均值数据,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并对各硬化斑块予以分类。

1.2.3 金标准数字血管造影技术 使用全数字化血管造影设备,以改良Seldinger法对股动脉进行穿刺,从而开展主动脉弓造影、高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诊断。检查时需分别测量CCA、ICA颅外段最狭窄处的血管管径,评估具体的狭窄程度。待造影检查完毕后,由至少2名影像科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颈动脉狭窄程度使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3]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计算。

1.3 观察指标

①斑块数量。比较超声与CTA技术检查不同位置颈动脉斑块数量检出情况。②斑块类型。对比超声与CTA技术针对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③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超声与CTA技术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其中超声显示狭窄程度<50%属于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0%~<100%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CTA显示狭窄程度<30%为轻度狭窄,30%~<70%为中度狭窄,70%~<100%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斑块数量对比

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数字血管造影共计检出斑块169个,其中75个位于颈总动脉,32个位于颈外动脉,62个位于颈内动脉,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技术(P<0.01),而两种技术在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斑块检出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法检出斑块数量对比[n(%)]

2.2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斑块类型对比

数字血管造影显示,169个斑块中,软斑块89个,不规则型斑块67个,溃疡性斑块13个。CTA与超声检出软斑块概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TA检出不规则型斑块、溃疡性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P<0.01)。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式检出斑块类型对比[n(%)]

2.3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

CTA检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总概率显著高于超声(P<0.01)。见表3。

表3 不同检测方式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n(%)]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病变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加之颈动脉内形成的斑块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发生脱落的问题,从而引起脑动脉急性栓塞,造成急性脑组织坏死类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从病理学角度来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成分、动脉壁结构改变、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脂类物质代谢功能障碍的影响最为严重。当血管内皮、血管细胞间隙等位置累积过量的脂质物质,便会逐渐对血管内皮组织形成损伤,或直接产生血栓、硬化斑块。在早期阶段仍有极大的逆转可能,但随着病程的增加,脂类物质在相关位置的沉积厚度、体积越来越大,便会引发血管内皮增生,炎性病变程度进一步加重,随着血液中炎性因子释放量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异常状态,同时成纤维组织还会进一步向纤维组织转变,血管内皮上还会出现钙盐物质的沉积现象[4]。其中纤维组织转化率增加后便会加快软质斑块向硬质斑块转变的进程,而钙盐的过度累积则会使混合型斑块的生产率提高。由病理角度分析,在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内膜的病变速度较平滑肌层、外膜层等存在差异,因而会在内膜表面形成凸起物,加之血液内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血栓、硬化斑块,严重时会完全阻塞该处血管流通。颈动脉内血流速度通常较快,硬化斑块更容易于损伤内皮表面脱落,继而转变为栓子,随颈动脉血流进入脑动脉分支,导致局部动脉栓塞,引起下游脑组织损伤或坏死,如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则损伤部位脑实质难以有效逆转,会直接影响后续的神经功能。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划定为四个阶段[5]。第一阶段时,颈动脉内膜厚度在0.9~1.3 mm间,此时仅视为单纯动脉内膜增厚症状,尚未形成硬化斑块。第二阶段时内膜厚度会增加到1.3 mm以上,此时可视为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管腔呈现轻度狭窄的情况,且局部血流动力学也会发生改变。第三阶段时不仅硬化斑块体积增加,且血管内膜的重塑情况也会加重,动脉狭窄程度更加明显。第四阶段时硬化斑块生长到最大程度,颈动脉呈现完全闭塞的状态。临床通常认为,当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低于70%时仍可使用保守药物治疗的方式缓解,但若已经超过70%,则必须采取外科介入治疗手段,否则会延误病情[6]。

因此越早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越有利于预后效果,临床均以数字血管造影技术为金标准,其在对颈动脉影像扫描中清晰度最高,且对硬化斑块的具体情况反映也最为准确。现代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针对人体内血流的声频信号进行捕捉,从而获得血流特征图像,通过对血流图像变化或异常进行评估,判断血液内腔病变的程度,确认硬化斑块厚度等具体信息。进一步分析还可判断斑块内的回声特点,借此对其进行分类,从而诊断患者是否为不稳定性斑块,便于早期阶段给予预防。但彩色多普勒超声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检查和阅片工作均对临床医生个人素质要求较高,且检查影像会受到患者体型、组织发育状态等的影响,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差,无法获取远端血管信息。

CTA同样属于血管造影检查,其能够借助三维模型重建技术,从多个层面、方向对颈动脉血管给予重建,相较于超声技术具有明显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有效规避重叠组织或结构对影像造成的影响,还能够利用对CT值变化的评估,确定斑块内成分状态,临床更有利于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硬化斑块性质等具体情况[7]。相比于数字血管造影技术,CTA所使用的造影剂相对较少,且通过肘窝正中静脉注射即可,造成的损伤程度较低。但同样属于有创诊断技术,且对造影剂过敏、肝脏代谢功能障碍等人群无法适用该诊断技术。根据临床研究显示,CTA相比于超声诊断更加准确,超声对ICA海绵窦位置扫描时,很容易出现声波衰竭的问题,而CTA的远端动脉血管显影效果突出,不容易产生漏诊的问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99.41%显著高于超声(P<0.01),而两种技术在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斑块检出率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检出不规则型斑块、溃疡性斑块检出率高于超声(P<0.05)。此项研究结果与王伟等[8]研究结果一致。另外,CTA技术检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概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

综上所述,超声技术、CTA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准确率均较高,CTA技术能够更准确检出斑块数目及颈动脉狭窄情况,可结合具体需求合理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支持。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造影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