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解读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

2023-03-01 14:52张更明
协商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殷墟甲骨安阳

张更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时强调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这使人们对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一股喜爱甲骨文、学习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成熟文字,因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一片甲骨,一些符号,就让今天的我们触摸到了3000多年前的中国,这就是甲骨文的神奇魅力。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解读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值得倍加珍视、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更好地传承发展。

甲骨文的重大功能

“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多年前,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人们发现,今天使用的很多文字,都可以追溯到那一片片古老的甲骨。从研究中得知,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殷墟商代遗址,距今约有3600年历史。在古代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甲骨文的传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足够人们去读懂大部分甲骨上的文章。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并且传递给我们很多先祖的信息。甲骨文的发掘释译补充了此前史书中对于商代历史记录的不足,也印证了这段历史确实存在。正史上说殷辛王贪恋酒色,不理朝政。但根据董作宾整理的《帝辛日谱》和陈家梦的《殷墟卜辞综述》,终于还原了历史——殷辛王曾亲统大军东征,有时一去前线就是几个月,甚至还有连续260天亲临前线的记录,证明所谓不理朝政只是强加于殷辛王头上的谎言。

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甲骨文坑,經过整理缀合,实得刻辞甲骨5335片,对甲骨文的断代与殷墟文化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76年7月,在殷墟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考古人员并不知道墓主的身份。但在随墓一起出土的青铜器上,清晰地刻有“妇好”的铭文,与此前发现的甲骨文中“妇好”字样相一致。而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深得武丁宠爱和臣民敬仰,让这位女性统帅和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显示了当时妇女的地位和作用,也让我们对祖先生活的社会和人文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91年,花园庄东地H3甲骨文窖穴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的689片,占卜主体不是“王”,而是“子”,对商代家族形态以及甲骨学中“非王卜辞”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历史之久、功能之多、作用之大、价值之高、意义之广,是迄今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这是中华民族先人们彪炳史册的伟大智慧,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甲骨文历史追踪

甲骨文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历史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价值无量的珍宝却一直被埋没在地下,长期不为人知。它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呢?

这要从晚清学者王懿荣说起。他在清末曾任国子监祭酒,据史料记载,他喜欢收藏,“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公元1899年,他发现当时作为中药材流传于世的“龙骨”上刻着奇怪图案,十分惊奇。从此,便开始大量收集,获得甲骨1500余片。王懿荣对照《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典籍中关于商代占卜的描写,认定“龙骨”为殷商故物,上面的古怪图案应该是一种古文字。此论一出,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在此之前,甲骨只是廉价的中药材,被捣碎了稀里糊涂地喝进人们的肚子里。王懿荣慧眼独具,避免了“人吞商史”的荒唐事继续蔓延。

王懿荣逝世后,他辛勤搜集的甲骨一度无人问津,最后由刘鹗购进一部分。后来,刘鹗又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数年之间共收藏甲骨5000余片,从而成为早期著名的甲骨收藏家。他还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并从搜集的甲骨卜辞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于1903年以石印方式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该书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

《铁云藏龟》问世后,当时许多学者对此半信半疑,著名朴学大师章炳麟甚至直指其为伪造。清未经学家孙诒让读过此书后则如获至宝,认为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资料。他努力考释其形义,用分类法把甲骨文字做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辨析,于次年写出甲骨文研究专著《契文举例》,成为第一部解释甲骨文的开创性著作。

二十世纪初开始,一批批学者在乱世中克服困难、潜心从事甲骨文的研究,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四位学者被后人称作“甲骨四堂”。其中,罗振玉是第一位亲赴安阳小屯考察的甲骨文学者,并且由此判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他购藏甲骨3万余片,完整可用者超3000片,还闭门40余日写成《殷墟书契考辞》;王国维证明甲骨文乃殷之物,安阳小屯即殷墟,并对殷周政治制度予以探讨,甲骨文研究由此从文字推进到史学;董作宾根据甲骨卜辞记日、月、年的资料,编撰出《殷历谱》,使中国信史向上增益300年;郭沫若写成《卜辞通纂》一书,使原来不可读或读不通的卜辞得以见其本来面目。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为甲骨文的解读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体系;另一方面,在甲骨文考古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甲骨文的研究和发掘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复旦大学教授胡厚宣主持编撰之下,十三册巨著《甲骨文合集》于1978年至1983年间陆续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们分别于1973年和1991年完成了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两次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甲骨文考古发现——发掘出1583块甲骨。此坑甲骨以大片的卜甲为主,对研究甲骨的分期断代和殷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11月1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以前,人们看到的甲骨很多都是复制品,而这次展览中有很多难得一见的真品,吸引了很多研究者慕名而来。

120年来,全世界已发现15万多片甲骨,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在孤寂、琐碎、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发掘和研究中坚持,用研究成果追溯和解读中华文明的内核与源头,功高至伟。

讲好甲骨文故事

从甲骨文到如今的汉字,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得汉字更具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甲骨文的价值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和甲骨文出土地,安阳被誉为“文字之都”,这也是安阳的金色名片。讲好甲骨文的故事,使这些古老的文字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进一步提升安阳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习总书记视察殷墟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为其讲述最多的就是甲骨文。他从甲骨文的形成演变发展到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为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超越方言性、语言性,以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就可以多元一体地传下去,所以我们研究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我们最强大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赞同,并用“居功至伟”来评价考古事业,让何毓灵感到非常振奋。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永革依托甲骨文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殷契文渊”数据平台,是集甲骨文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知识共享服务网站,将120多种甲骨目录、近2万幅甲骨图像、3万多种甲骨文献向全球免费发布,让甲骨绝学插上了数字化翅膀。

中国文字博物馆增加的“字里乾坤、字书琼林、汉字民俗、书苑英华”四个专题展陈,汉字公园建成的“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令人耳目一新,为讲好甲骨文故事搭建了新的平臺、开辟了广阔天地。

安阳市甲骨文篆刻技艺第5代传人韩笑采取录制视频的方法传播甲骨文,绘声绘色地讲述甲骨文故事。这些视频不仅风靡全国,而且曾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如今,当人们乘火车到安阳站下车那一刻,就进入了一座“甲骨文之城”。气势恢宏的殷商风格建筑,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随处可见的甲骨文公益广告标志,都让人感受到“文字之都”的魅力。漫步安阳,不同形式的甲骨文课堂、甲骨文书屋、甲骨文长廊、甲骨文文创产品比比皆是,形成了讲述甲骨文故事的浓厚氛围。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只有中国甲骨文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安阳广大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珍惜机遇,牢记使命,发扬成绩,乘势奋进,书写出甲骨文新时代更加丰富多彩的壮丽华章。

猜你喜欢
殷墟甲骨安阳
安阳之旅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安阳有个“花木兰”
殷墟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