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金 玲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宁夏 银川 750021)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需要伟大的历史性创造,也需要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既是一篇迈上新征程的政治宣言书,也是一篇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精神动员令。《报告》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精神”表述的丰富、“精神”意涵的厚重、“精神”价值的展现。精神作为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态,是文化的思想意识内核,体现了政党政治文化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看,《报告》可以看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奋进新征程中的集中表达和精神指引。本文试对《报告》中的“精神”进行阐述分析,意在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报告》文本的角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从而揭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动力问题。
人类社会既是一部物质发展和物质进步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精神演进和精神育成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是指行为主体在客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外在各种信息主动、自觉、积极地内化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心理现象及行为体现,包括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意志、情感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是人类情感、心理、意志、意识、观念、思想等活动的综合呈现,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实践性等鲜明特质。
精神具有独特的运行机理,主要表现为精神凝聚、精神创造和精神约束。精神凝聚是“黏合剂”,能够把分散的、迥异的甚至互相抵触的精神力量通过凝聚而生成一致性的精神力量,形成共同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精神创造能够在创造性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巨大精神力量,以此推动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把观念形态的事物变为客观形态的事物。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创造力,推动现实向理想靠拢。这种创造力会不断克服原有差距,实现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新的目标。精神约束能够对主体行为选择的性质和方向发挥自动调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常常会遇到困难和阻力,要确保自始至终朝着正确方向实现既定目标,就要有科学正确的精神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排除种种干扰,使之既不断进步,又不偏离正确轨道。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时代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新的伟大征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等“硬实力”固然是坚实基础,思想、文化、观念、价值等精神层面的“软实力”也不可或缺。精神的引领、精神的激励、精神的凝聚作用显而易见。精神具有政治价值功能,能够发挥政治导向功效,能够有效促进各种政治关系的协调,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共识,实现全体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精神具有经济价值功能,能够通过生产力中人的素质的提高,通过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此推动正常经济秩序和良好经济环境的建立和完善;精神具有文化价值功能,能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先进文化推动和时代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底蕴、精神展现与精神指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作用:一是在很多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中指出精神力量和精神动力的重要性,如对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特区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的多次论及;二是具体阐述精神内涵,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的概括;三是首创并提炼概括精神,如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四是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新的概念;五是明确精神范畴的宏大性和广泛性,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还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的重要论述,把精神置于宏大历史视域和整体性文化框架之中,彰显精神的文化特质及其厚重感和时代性,凸显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蕴,展现精神力量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精神价值、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共识凝聚、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力量源泉、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动力支撑作用。
一个政党的战略视野、政治站位、历史研判和道路选择,与其所具有的精神世界的高度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创造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辉煌,而且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神谱系薪火相传、历久弥坚,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思想表达、鲜明的时代意涵和强大的实践力量。2021 年9 月,第一批46 种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发布。这一“铸魂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精神巨大动力作用的系统谋划和成功实践的时代产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精神内涵的科学认识、对精神力量的深刻感悟。同时,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改革开放40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五四运动10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表彰先进、致敬楷模,追忆英雄、缅怀先烈,使精神魂脉赓续绵延、红色基因弘扬传承,形成了滋养精神、激发斗志、涵养品行、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报告》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蕴含着丰富选题、需要深入挖掘的理论“富矿”。《报告》的突出特色就是“精神”字样的丰富表述和精神底蕴的浓厚体现。据不完全统计,《报告》中有“精神”字样的词语或短句有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奋发有为的精神、斗争精神、精神面貌、整风精神、钉钉子精神、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真理的精神、精神文明、精神富有、精神贫乏、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生活、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神力量、精神文化需求、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精神引领、精神标识、精神卫生、战斗精神、爱国精神、首创精神等35 种。同时,《报告》中具有精神意蕴的词语、词组、短语、句式运用非常频繁、表述十分丰富,通篇洋溢着“精神”的底色,渲染着“精神”的气象,激荡着“精神”的光芒。“精神”的韵味体现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贯穿《报告》始终。通过对《报告》中“精神”意涵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领悟其蕴含的战略视野、深邃思想、宏大目标、高远境界,揭示《报告》的丰富内容、内在逻辑和时代意蕴。
关于“精神”的表述出现在《报告》的各个部分。若按呈现的样态类型梳理,可分为精神、精神形态、精神状态、精神品格。其中精神形态、精神状态和精神品格统一于精神这一整体性范畴之中。
精神作为哲学意义的概念,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超物质的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蕴含着体现这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传统与时代风貌的精神,维系并激励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美好愿景而奋勇前行。精神的确立,表征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信仰追求和无穷力量。
在《报告》中,这一层面的精神表述具化为“精神面貌”“精神文明”“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生活”“精神力量”“精神文化需求”“精神谱系”“精神引领”“精神标识”等。其作用在于以巨大的能动性超越物质,并与实践共同促进物质世界向前发展,具有激励、推进、驱动的效能。精神由认知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信仰动力等要素构建而成,彼此联系,不断递进、持续升华,呈现出由低到高、由浅至深的状态。其最高层次就是信仰。信仰是人们对于终极存在的某种目标的极度尊崇与信服,是人们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最深层的核心内容。就个体而言,信仰能给人以追求,进而转化为主体内驱力,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最大限度施展主体的潜能;就社会而言,信仰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力,一旦转化为明确的理想信念,就获得了现实的力量。一定的理想和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导向力,召唤、引导和推动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向着预定的目的和方向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进步,并能有效克服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不断促进精神成长、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断丰富精神实践。
精神形态是指行为主体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借助一定的载体,如时间、地域、人物、组织、思想、社会实践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样貌及其表现形式。精神形态的生成确立,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有相对固定且稳定的内涵表述,即概念基本成型且得到认可;有对应的载体,或特定时域,或具体地域,或著名人物,或重大事件,或组织倡导,具有稳定性、认同性、导向性等特征。《报告》中涉及的精神形态按照先后出现的顺序,主要有以下7种。
1.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概括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位居第一批46种伟大精神之首。其4句话、32个字的内涵表述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前进动力、顽强意志、价值旨归。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的“根之所在”和“魂之所系”。“根”的地位和“魂”的分量,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统领性和贯通性作用。《报告》三次出现伟大建党精神,第一次是在主题中,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第二次是在第一部分对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中,即“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第三次是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即“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中出现“伟大建党精神”,意在展示新征程的精神引领;过去五年工作中出现“伟大建党精神”,意在学习和践行的确定性精神标识;战略部署中出现“伟大建党精神”,意在明确文化建设的核心路径指向。
2.整风精神
整风精神出现在《报告》第一部分有关国防军队建设的内容中,即“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整风精神是以延安整风运动为时间和事件载体而生成的精神形态。对于整风精神,尽管尚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但中央领导有过相关阐述,如赵乐际在《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中指出,“什么是整风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民主、开门整风”[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45,“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2]49。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国防军队建设中再提整风精神,意在凸显人民军队政治整训的力度和效度。
3.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出现在《报告》第四部分中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3]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提到企业家精神,指出企业家“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4],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就是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第一批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中,企业家精神位列其中。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企业家精神,意在通过这一精神形态的弘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4.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出现在《报告》第五部分中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即“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3]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5]。“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6]。科学家精神也是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提出弘扬科学家精神,意在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出现在《报告》第七部分的“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中,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3]4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包含善治、民主、人权、公正、和谐等精神要义。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写入其中。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中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意在突出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支撑。
6.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出现在《报告》第八部分中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即“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3]44-4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整体一同提出,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7]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强调劳动精神,意在体现尊重劳动、尊崇劳动者的新风新貌。
7.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出现在《报告》第十二部分中的“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即“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3]55。战斗精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军队重要会议上、在演习演训现场、在视察基层部队时多次强调的军人独有精神形态。在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战斗精神概括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意见》中指出,我军的战斗精神集中体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中提出战斗精神,意在培育铸就人民军队的血性胆魄和大无畏气概。
精神状态原本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的思想意识的即时定位,即一定时期或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主体对事物的认知状况以及传递给外界的感知信息。精神状态是可以感知的;同时受思想观念的支配和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行为影响,精神状态也是动态变化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中,精神状态体现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奋斗进程中呈现出来的外显性思想认识、情感活动及其实践行动。《报告》中关于精神状态的词语表达和句式表述丰富多样,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冠以“精神”字样的精神状态,一种是有具体行为动向的精神状态。
1.冠以“精神”字样的精神状态
这一类精神状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钉钉子精神”“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爱国精神”“首创精神”等。虽缀以“精神”二字,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形态。这些“精神”尽管在中央领导的讲话中、在中央文献中多次出现,但目前尚未有高度凝练而成的内涵、尚未有相应的载体进行承载,故这一类“精神”的显著特点是精神形态与精神状态兼具,即已然具备“形态”的底蕴,具有“状态”的表现。所谓具备“形态”的底蕴,就是已经使用了“精神”的词语表达,经过进一步凝练和概括,可以成为完整的精神形态;所谓具有“状态”的表现,就是在这些“精神”前面缀以的“奋发有为”“斗争”“奋斗”“奉献”“钉钉子”“创造”“勤俭节约”“爱国”“首创”等,均是内生而外的行为表现或行动体现,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外显性和感知性,因此总体上应属于精神状态。还有一种就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里提及的“真理的精神”,即“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真理的精神”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真理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发展进步、自我评判、开放包容、以人为本[9]。“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是要求共产党人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继续探求新的真理。“真理的精神”中的“真理”实际上是个动词,即追求真理、探寻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之意,因而也属于精神状态。
2.有着具体行为动向的精神状态
这一类的精神状态,就是基于不同政治语境下带有具体行为的精神状态。从句式表达来看,以动态为主,突出行为特征。从句式结构来看,有词语、词组和短句。从句式体现的行为来看,包括以下关键词:(1)奋进,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接续奋斗”“奋发昂扬”“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伟大奋斗”“新的伟大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埋头苦干、奋勇前进”;(2)斗争,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3)团结,如“团结统一”“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4)坚韧,如“不畏强权”“坚持不懈”“寸步不让”“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5)担当,如“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敢担当”;(6)忧患,如“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7)自信,如“信心百倍”“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奋进、斗争、团结、坚韧、担当、忧患、自信等有着具体行为动向的精神状态,充分彰显了《报告》昂扬奋发、催人奋进的政治文本特色。
精神品格是精神、精神形态、精神状态所显现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意志倾向等反映精神特征的内蕴气质,是将外显性的精神表征凝练浓缩而生成的内在精神底蕴。《报告》通篇蕴含着一种精神品格,即历史主动精神。《报告》体现历史主动精神意蕴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部分,即“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第二次出现在第二部分开始之处,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第三次出现在第二部分“两个结合”中,即“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次出现在第二部分“六个必须坚持”中,即“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第五次出现在第三部分,即“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第六次出现在第十三部分,即“共同把握历史大势”。这些表述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具象化,即在不同政治语境下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表达。
历史主动精神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文献中多次提到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应从三个维度来认识:一是历史维度,能够做到经常回望历史,从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善于把握历史规律;二是现实维度,能够做到准确及时把握当下,捕捉显现的或隐匿的机遇,正视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探寻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有效路径;三是发展维度,能够做到洞察发展大势、实施发展方略、推动发展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强化历史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对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深刻认知和全面把握,决定了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时性、共时性和趋向性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观念展现以及由此生成的行为取向、实践活动。历史主动精神的运行逻辑就是主动总结历史,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历史规律,表现为历史自信;科学审视现实,在审视现实境遇中把握现实问题、捕捉历史机遇,表现为历史自觉;洞察历史大势,在深刻研判未来前景中顺应时代潮流,表现为历史创造。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格,集中体现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创造;具体体现为担当、奋斗、首创、探索、开拓、斗争、革命、进取等。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哲学的深刻表达、精神形态的高度凝练、精神状态的内蕴底色,体现了精神、精神形态和精神状态的内在高度统一。
纵观《报告》,各种“精神”显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最具有鲜明特质的精神,与其他“精神”有机联结、相互衔接,在《报告》中通过各自作用的发挥,建构起《报告》的整体性“精神”逻辑范式。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报告》中是一个主导性精神,发挥着精神统领作用。“主导性精神”的意涵在于引领和推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宏大历史主题的精神引领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反映的是大会的旗帜,体现的是大会的方向,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举旗定向的根本性问题。《报告》主题是由五个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旗帜方向、思想指导、精神引领、精神状态、奋斗目标。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主题中的精神引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主动和精神实践。也就是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具备引领和统摄功能的精神张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在过去的奋斗实践中其价值功能已然得以充分展示,在新征程上也必然要体现在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与建成,须有一种具有持久力和凝聚力的精神作为动力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由“根”和“魂”组构而成的“精神之源”地位,决定了其在新征程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层面的统领作用,必然也必须成为新征程的主导性精神引领。
2.文化核心建设的精神承载
《报告》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最深层的文化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新征程上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魂”,两者在内涵表达上具有融合性、在生成基础上具有同源性、在文化特征上具有相通性。政党层面的精神文化与国家层面的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环境下,党的精神内涵必然体现国家的精神意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的重要举措,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承载红色精神宣传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
“团结奋斗”在《报告》中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在《报告》主题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3]1。第二次是在三件大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3]4。第三次是在前进道路上应把握的五大原则之一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使党始终成为……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3]26。第四次是在“五个必由之路”中,“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3]70。第五次是在《报告》结束语中,其表述与主题相同。从“团结奋斗”出现的各个位置来看,很显然是处于前后贯通的地位,这表明,“团结奋斗”是作为一个主轴贯穿《报告》全篇的,“团结奋斗”是贯通《报告》始终的一种主轴式精神状态。
“团结奋斗”是一个短语词组,由“团结”和“奋斗”两个词语组成。“团结”在《报告》中多次出现,且与其他词语组成不同的词组或短句,如“团结带领”“团结统一”“团结进步”“安定团结”“增进团结”“大团结大联合”“团结合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军政军民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紧密团结”等。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中,团结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党的团结,二是党和人民团结,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在新的征程上,团结状态的实现需要明确:党领导人民才能实现团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团结,目标指向明确才能实现团结。“奋斗”在《报告》中也多次出现,如“艰苦奋斗”“百年奋斗”“接续奋斗”“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百年奋斗历程”“奋斗精神”“百年奋斗成功道路”“共同奋斗”“伟大奋斗”“新的伟大奋斗”等。从“奋斗”的具体内涵指向来看,包含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再进一步分析,“四个奋斗”的实质是形成“四力”,即共同奋斗形成凝聚力、顽强奋斗形成意志力、艰苦奋斗形成坚韧力、接续奋斗形成持久力。“四个奋斗”构成新时代新征程奋斗精神的全部内容,呈现出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进姿态。
团结和奋斗是内在统一的。团结产生凝聚,奋斗创造业绩。在《报告》中团结奋斗出现五次,且首尾衔接,凸显了团结奋斗的贯通性作用,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报告》总结概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的“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是团结奋斗的历史逻辑;《报告》讲到新时代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这是团结奋斗的现实逻辑;《报告》的主题和结束语均提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团结奋斗的未来发展逻辑。可见,团结奋斗就像一条主轴线,贯穿始终,鲜明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内生性和驱动性、实践性和目标性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党在百年进程中,依靠团结奋斗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优异答卷;新时代十年,依靠团结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新征程,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考验,仍然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当下我们所强调、所呼唤、所期待的团结奋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团结奋斗,而是有思想引领、目标导向、组织带动和力量凝聚的团结奋斗。新征程赋予了团结奋斗新的时代要求,这就是:明确思想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团结奋斗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团结奋斗的政治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奋斗;进行伟大斗争,在团结奋斗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一个就是“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五个牢牢把握”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更能体现出团结奋斗在《报告》中的贯通性逻辑路向。
《报告》通篇内蕴着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创造,表现为承接过往、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信念、信心、勇气、胆识、责任、奋斗等思想认知和实践行为。这一内蕴性精神浇铸、渗透在《报告》各个部分,蕴含着深刻而丰厚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实践力度。
1.对历史的全面回望和规律的科学总结体现出的历史自信
《报告》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出十年来经历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概括了十年来创造的十六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明确了十年伟大变革在“五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实践的“五个必由之路”进行深刻揭示:“五个必由之路”既是过去绘就美好画卷宝贵经验的升华,也是未来谱写绚丽华章依然遵循的至关重要的客观性规律。《报告》重视对历史的回首和总结,注重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历史规律,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自信。
2.对风险的正确认知和机遇的准确把握彰显出的历史自觉
《报告》对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深刻分析过去五年历程时,指出五年来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这些来自自然界、香港局势、祖国统一、外部环境的危机,显现出这五年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全面阐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回顾了十年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政治建设凸显的问题、意识形态的乱象问题、民生短板问题、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在全面总结十年伟大变革之后,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3]14,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安全问题,重点领域改革问题,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民生问题,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在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会遇到的新的风险挑战,如全球性的疫情风险、动荡的世界局势,改革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强调要“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对这些历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显现的问题的揭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清醒和忧患意识的生动反映。同时,《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进行阐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3]26,强调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风险面前不回避、不躲闪,在机遇面前不犹豫、不观望,才能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历史前进步伐。
3.对未来发展大势的战略安排和战略谋划显现出的历史创造
《报告》明确提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后,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要分两步走,即到2035年的中期目标和到本世纪中叶的远景目标。同时,《报告》还规定了未来五年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具体目标,即近期目标。这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施工图”“进度表”已经清晰完美展现。这一“施工图”和“进度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二是全面系统,呈现全方位、宽领域、整体性;三是从建设到建成,显现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下,这一战略安排和战略谋划的实现,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推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而言之,必将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人类社会的伟大历史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