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李 森
(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淮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孕育了阜阳剪纸、皖北彩塑泥人、安徽火笔画、亳州剪纸等著名的民间美术。例如阜阳剪纸,是阜阳地区乃至淮河流域的优秀民间美术,主要流行于皖西北部的淮河北部及中游,以阜阳地区为主,距今已有1 700 多年〔1〕。从古至今,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进行演变,民间美术的刻画技法不断成熟、形式内容多变,但其民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内核始终存在。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承载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的民俗风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moe.gov.cn)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1/t20191113_407983.html。。可见,在新时代,用传统文化厚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2〕。基于此,探究历史上不同阶段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体现,以古鉴今,提出相关建议,可促进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种类和形式多样,著名的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安徽火笔画、亳州剪纸、萧县农民画等等。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产生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对镜帖花黄”的“花黄”,即头贴剪纸,说明当时的淮河地区已经有了剪纸工艺〔3〕。到了唐朝,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已经较为流行,以阜阳剪纸为例,唐朝纸贵,阜阳地区生产亳绢较多,当地居民多以亳绢为纸,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宋代是民间美术大繁荣的时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工艺技法愈发繁复。到了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例如阜阳剪纸、皖北彩塑泥人、亳州剪纸等已经不再局限于纸张上的创作,当地人以剪纸艺术或者泥塑艺术为底稿,将其作为花样绣应用在衣物、鞋帮、枕套、手帕等物品的装饰上,例如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剪纸《兰桥会》《牧笛》《祭塔》等,构图简洁、形象生动,用作鞋花和袜底花,是现今可见的最早剪纸作品〔4〕。1980年,阜阳剪纸研究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剪纸学术性组织。现如今,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受到地区政府扶持,发展势头较好,例如界首彩陶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阜阳剪纸2008 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2018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而阜阳剪纸、界首彩陶、萧县农民画等均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政府的重视〔5〕。2015 年3 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将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中的阜阳剪纸列为国家级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之一,在大数据时代,创新了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方式,为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的背景下,淮河流域民间美术正稳步发展,并逐步应用到动画、商品包装等各个方面,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教育价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
艺术不仅有娱乐功能、宣传功能,还有育人功能,艺术作品从视觉感官上和文化内涵上,均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具有教育价值。
一方面,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是直接的,以剪纸为例,无论是阜阳剪纸还是亳州剪纸,剪纸作品将具象、直观的图像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看到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题材的剪纸,能够感受到吉祥和喜庆的氛围,剪纸通过直观艺术的感染发挥了其正向影响力,人们通过看到正向、吉祥题材的剪纸受到教化,并且通过对民间美术的鉴赏,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又是间接的,以界首的泥塑彩陶为例,泥塑中赋予的民俗文化不仅包含了表层意义上的祈福、纳吉等,更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为优秀的民间美术,均有对人们三观的教育价值及正向影响力。基于此,文章探析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体现,为其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上的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一方面,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中的阜阳剪纸、亳州剪纸都以阴阳结合、南北相融的剪纸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爱国教育作用。古代统治者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一即是对祖先的崇拜,例如周礼中的祭祀祖先、各个朝代对阴阳五行文化的重视等〔7〕。阜阳和亳州地区的剪纸艺术也受到了阴阳文化的影响,在剪纸上有“阴剪”及“阳剪”的技法。“阴剪”即阴刻剪纸技法,要求线线相断,专门剪去原来稿件的轮廓线,保留轮廓以外的部分,在我国北方多用此剪纸技法。“阳剪”即阳刻剪纸技法,此技法保留了图案原本的点、线、面,使其依然笔笔相连,保留最初的轮廓,将图案外的部分剪掉,也就是剪去轮廓线外的所有空白地方,在我国古代南方多用此剪纸技法。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中各地的剪纸艺术都受到阴阳结合文化的影响,在剪纸上既有阴剪又有阳剪,阴阳结合,将两种技法呈现在一个纸面上,例如清代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牧笛》,就是用阴阳相刻单色剪纸的技法,主体用阴剪作雏形,在部分装饰上用阳剪装饰,不仅体现了阴阳结合的文化,还体现了南北剪纸文化刚柔并济的交融性〔8〕。由此可见,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虽未在题材或内容上直观表达爱国主义,却在其工艺文化、剪纸技法上体现了当时统治者所要求的爱国情怀,具有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在古代,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中的剪纸技法已经较为纯熟,除了阴阳结合的剪法,还有暗口入剪、剁剪、掏剪、折叠剪等技法,甚至还有刻、撕等技法。早在南北朝,《木兰辞》记载的“花黄”头贴剪纸,也是应用在巾帼英雄花木兰身上的。唐宋时期,“纸贵”情况依然存在,许多阜阳本土地区的平民百姓多用亳绢或布条进行剪纸,因此多需要掏剪、剁剪的技法。在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已经不仅仅应用在逢年过节的窗花剪纸上,还更多应用在衣物的装饰上,因此需在布条上进行刻、撕。因用途不同、材质不同,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技法也多有变化,这些技法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更是民族风貌的展示〔9〕。从地域视角来看,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剪纸技法是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代表,具有民俗性;而从宏观来看,淮河流域民间美术技法的多元和成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古时人们多在节假日用剪纸窗花、泥塑彩陶形态的鱼和娃娃祈福,多以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民间题材为主,如安徽火笔画是逢年过节时,人们用烙画、烫画技术进行图案刻画来祈福纳吉,是我国传统习俗的体现,也是对民俗文化的认可和支持。由此可见,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工艺技法凝练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其民族认同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在近现代史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题材不再是古代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为题材的内容,而是以直观的方式体现了爱国情怀,从视觉角度和文化内涵上均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10〕。解放战争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题材多以抗战为主,从题材上直观体现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例如安徽火笔画也有《金陵十二钗》讲抗战、《渡江侦察》述党史的爱国题材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文化背景使得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更为直观地体现爱国情怀,例如《红灯记》《江姐》等剪纸作品、《沙家浜》《渡江侦察》等绘画作品。1960 年,安徽省和阜阳地区的文化部门专门针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进行收集整理,其中就记载了较多爱国剪纸作品;1976 年,安徽文化部门对阜阳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挖掘出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优秀的剪纸艺人,不仅对剪纸艺人进行扶持培养,还在1980年创办官方的剪纸学术协会〔11〕。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极为重视,当时的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艺人及剪纸的发展多在政府扶持下进行,因此,以剪纸、彩陶等为主的美术作品也不免具有政治性特点,直观体现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当代爱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把爱国主义作为常写常新的主题融入优秀文艺作品中的要求。由此可见,发展爱国主题的民间美术艺术是当代民族使命。基于此,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中有诸多优秀文化,在当代开发出了各类形式的爱国主题作品。首先,在互联网时代,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产品的数字化研发是对淮河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民间美术不单单作为真实物体出现,剪纸、彩陶、绘画能够以动画等数字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爱国动画《英雄冯子材》《翻开这一页》等的场景构造、角色表现上多有运用,充实了动画脚本素材库。并且,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发展,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从淮河流域的流行推广到全国各地。其次,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爱国主题产品多有开发,例如在阜阳、界首、萧县、亳州、蚌埠等地的旅游景点中,有爱国主题结合民间美术文化样式的帆布包、鞋帽、衣物等;在本土产品的包装上,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也作为装饰多有运用,甚至直接以镂空剪纸、彩陶泥塑作为外包装的表现形式〔12〕。最后,除社会教育外,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安徽地区,学校内部各类爱国主题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课程探讨上,多有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加入〔13〕。
古代,人们通过发展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技法,为民俗节日服务,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受此启发,可在当代组织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学习活动,从日常、节假日和专项专立这三个方面出发,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实现民间美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的要求,基于此,社会和学校均可组织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技法学习活动,让人们在工艺实操中,感受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艺术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社会上,社区可以组织爱国主题泥塑学习、绘画学习、剪纸学习等活动,让居民学习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技术;在学校,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民俗技艺,还可参观安徽博物馆或其他各省市的博物馆,实地感受淮河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第二,当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西方文化流行,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假日在我国较为流行,而人们对传统民俗节假日的重视度逐渐降低〔14〕。基于此,除上文所述日常的组织活动,在民俗节假日时期,更要大力创办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学习或鉴赏活动,不仅能够让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丰富节日气息,更能在节假日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爱国情感。第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组织重大纪念活动”,旨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或者历史事件中的教育资源,例如2020 年阜阳地区举办的“庆祝阜阳剪纸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活动。可以此为借鉴,在针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各类庆祝日中重点组织实践活动,并邀请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传承人为人们讲授美术工艺。
综上,可以从日常组织实践活动、节假日融入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元素、组织针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主题的重大纪念活动这三个方面,通过创办实践活动,提高民众参与度,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民众自身的爱国情感。
在当代,各类文化交融,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多元化创作爱国元素与民间美术融合的艺术文化。首先,近年来,国风较为流行,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内容上可以突破以往剪纸剪图案、绘画画生活的思维桎梏,围绕字词进行主题剪纸绘画,例如在2017 年,阜阳市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程兴红收到广西科技出版社的约稿,在书目《剪的记忆》中,“剪”出12 首唐诗、宋词、元曲,在剪纸中体现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意境美〔15〕。现如今,也有许多创作者直接对字词标语进行设计作画,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的标语利用剪纸表现出来。受此启发,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内容可以融合传统文学,将艺术文化和文学进行交融,丰富素材。
其次,丰富民间美术刻画的爱国人像素材,例如阜阳剪纸和亳州剪纸可以剪具有民族大义的古代英雄,如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例如界首彩陶可以雕塑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救亡图存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王铭章等;例如火笔画可以画现代具有民族大义的英雄人物,如两弹一星元勋、水稻之父袁隆平、抗疫英雄们等等。通过丰富爱国人像的剪纸素材,将具有民族大义的英雄们直观体现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上,以美育提高人们的民族大义、铸牢爱国情怀。
最后,通过在创作中融合建筑例如天安门、天坛等图样,直观地表达爱国情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技法繁复、内容多样,有复杂图样的“剪纸画”,例如2008 平方尺的《和谐中华迎奥运》巨幅剪纸作品;还有巨幅的萧县农民画。通过较为宏大的作品表达爱国故事,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体现民族特色和家国情怀,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当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外文化交融,剪纸内容也可中西结合,通过中西元素的结合,彰显自身文化自信。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在传承发展上也需稳步并进。“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是齐头并进的,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是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在陶冶人们的家国情怀,其实质就是在稳固爱国主义的根本精神和伦理价值。基于此,我们需肩负起民族使命,以民族使命感为核心,发展现代化的民间美术艺术,在传承优秀文化的道路上,用美育熏陶德育,用民间艺术弘扬爱国情怀。
一方面,发展和传承现代化的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需扩大创作者的队伍。目前,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已经开设剪纸、彩陶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在官网上宣传淮河文化等。其他高校也可借鉴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各省市的高校因地制宜,在校内开展不同种类的淮河民间美术课程,培养对民俗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让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传承注入年轻血液。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化的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艺术,要与时俱进,其一要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数字化传承;其二要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地域、走出国门。数字时代,计算机可以辅助进行图形的创作,如运用AI、CAD 等技术创新剪纸形态;运用VR 走进火笔画、彩陶等古代历史发源地,通过场景还原宣传淮河美术文化。在网络时代,也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影响力,推动文创产品的设计转化和变现,例如通过直播带货文创产品。在现代化的传承发展下,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可以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路线。
总之,淮河流域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无论是发展历史较久远的界首彩陶、阜阳剪纸;还是近代才兴起的萧县农民画,这些民间美术形式都凝练了中华劳动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以显性及隐性的方式,或直观、或间接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基于民族认同感、民族大义感和民族使命感,传承爱国情怀。通过探析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不同阶段的爱国教育价值和在当代的爱国教育路径,不仅创新了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和传承方式,也能够为我国其他非遗地区民俗文化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