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与地方知识:“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

2023-03-01 14:26:36李星煜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郑家共治共同体

李星煜,杨 刚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扩大和保障他们的民主管理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其伟大成就的总结与凝练,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实践逻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看,建设村庄治理共同体是推动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在理论内涵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涉及的治理过程、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目标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政治要求相统一;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在实践方面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设村庄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政治基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治理共同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二者有机统一。

基层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基层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在基层建立和完善“尊重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治理制度,这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学界对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也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路径探索等方面〔3〕,但是从微观视角研究一个社区或者一个村庄的治理共同体建设尚有很多拓展空间。我们把视线聚焦于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郑家庄,笔者于2023 年4 月15 日至30 日到村里进行了为期1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郑家庄作为一个地处边疆的民族村落能够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这与其治理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基于此,以郑家庄这个多民族共生村落为例,从个案出发探索民族地区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地方实践,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建构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经验。

二、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形成的社会空间

郑家庄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是茶马古道和滇藏线的中转站,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落。全村共185 户621 人〔4〕,汉、藏、白、傣、纳西、彝、傈僳等七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于此。相传,白族先民最开始在此栖息,元代由于镇边需要汉族迁徙至此逐渐形成村落,1959 年国家对部分藏族、傣族群众进行安置,7 户藏族、2 户傣族居民迁入郑家庄〔5〕。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和族际通婚的日渐频繁,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进入村里。

郑家庄地处三营坝子,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村落。全村土地面积共1.22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30 亩,林地面积1 224 亩,经村民协商同意以土地投资方式预留200 亩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人均土地大约0.5 亩。多民族是郑家庄发展的重要资源,20 世纪50 年代藏族和傣族迁入郑家庄,原住居民汉族和白族友好地接纳了他们,帮助他们修建房子,教他们生产劳作技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村民做起了中药材销售生意,发家致富后,发扬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逐步帮助和带动汉族、白族、傣族等其他民族村民从事中药材经销。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郑家庄形成了“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亦商亦农、农商并进”的村落经济模式,传承民族间互帮互带的优良传统,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县境内较早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小康村。

经济互助犹如一把开启民族团结的神秘钥匙。以经济互助为纽带,郑家庄各民族群众共居一隅,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互为邻里”的空间互嵌、“互帮互助”的经济互嵌、“互助共享”的社会互嵌、“节庆共享”的文化互嵌、“互为亲友”的心理互嵌。总之,各民族村民团结友善、相互包容、互帮互助,共同创造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逐渐形成了“七个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格局〔6〕。郑家庄悠久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互帮互助、互嵌互融的民族关系既是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家底”,也是郑家庄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的密码。

(二)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难和挑战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既受国家与社会整体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受微观场域经济、基层民主、社会发展等具体条件的制约。郑家庄在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受诸多场域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村(居)民自治等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下和村党支部领导下,团结各民族村民共同努力并不断克服困难与挑战,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推动村庄“民族团结”与“基层组织建设”,从而实现“村强民富”的蝶变。

第一,村庄经济发展滞后的困难与挑战。经济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7〕,也是影响村庄治理效能的直接因素。历史上,郑家庄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乡村社会,村民以农业种植为生计,“以地为生,靠天吃饭”。“人多地少”背后体现的土地资源不足曾经成为长期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更长期困扰着村庄与村民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改变,村民抓住机遇,探索和发展了“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亦农亦商”的生产方式减少了村民投入家庭生活的时间,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二,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困难与挑战。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建设不完善。2005 年之前,郑家庄只有村北与其他附近村庄共有的一条进村道路,无论是进村道路还是村内道路,抑或是机耕道路都没有硬化,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晴时一身灰,雨时泥一身”。从1983 年开始,村里每年都要在维修村中道路、田间道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交通问题没有显著改善,“若要富,先修路”,交通不畅不仅是村庄发展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对外联系。当然,光缆、自来水、村内公园、活动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村民而言,在当年是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第三,村庄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发展不充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主体共治的过程,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农村群众等多个主体的作用。在村民祖祖辈辈的传统观念中,普通民众在村庄治理中没有主体的角色意识,村民们既没有参与村庄公共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民主管理的实践经验,更谈不上治理的能力。这种局面在村民自治制度深入推进后才得以不断改变。改革开放后,村庄发展了,老百姓富裕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离开农村涌入城市。郑家庄约有一半的青壮年常年在外经商、务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事务中参与度较低,造成了村庄治理主体单一、村庄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对基层治理而言,经济发展是前提、基础设施是条件、基层自治是保障、社会和谐是纽带。影响和制约村庄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正如村党支部书记HGX 曾坦言“发展、道路、团结”是制约郑家庄的三大瓶颈,经济发展、道路问题和村民团结是郑家庄亟待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郑家庄的蝶变也正是在村庄治理实践中克服了这些问题后逐渐形成的。

(三)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

民族地区基层村庄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与必然要求,而国家战略的落地生根是一个需要多层级、多领域共同努力不断实践的系统工程。2003 年以来,郑家庄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民小组组织带领各族村民积极探索适合村庄实际的基层民主建设之路,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村庄治理实践,先后获得国家、省、州、县、乡镇授予的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共100 余项,在多民族村落实现基层民主与村庄治理融合发展,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治理格局提供了“郑家庄样本”。

第一,党建引领,党员示范。郑家庄党支部结合多民族村情,坚持党建引领村庄治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村庄治理各项工作,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政治基础,探索实践了“1(党支部书记)+2(村民小组长)+7(各民族的议事代表)”治理模式与组织架构,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由党支部提议后村民小组商议,再由民族代表议事小组决议。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培训教育,教育引导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既是村庄治理的先锋,要参与公共事务,在雨季洪涝灾害、旱季火灾等困难来临时冲在前方,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党员还是共同富裕路上互帮互助的主力,挂钩帮扶村里的困难家庭。各族群众更加信赖党支部,党支部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强化了组织凝聚力、增进了感情,形成了郑家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2005 年,郑家庄开始修路,在党支部、村民小组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建设村中硬化道路。由支部书记HGX、村民小组长YXD、WQR 统一安排,当时20 多万元只够买水泥、砂石这些材料,我们党员就先去义务劳动,后来全村的村民都过来了,我们每四个人分为一组,一组里面一个党员带领大家劳动,村民义务出工2 000 多个,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短短一个月,硬化了村中道路2.7 公里①根据笔者与郑家庄汉族小组长WQR 的访谈内容整理,访谈时间和地点:2023 年4 月26 日,郑家庄WQR 家。。

第二,政府帮扶和村民自觉有机融合提升村庄治理效能。政府作为村庄治理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方面要领导协调各方资源,使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村庄治理工作,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多元共治;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村民有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基层民主治理,激发村庄治理活力。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紧紧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助力乡村振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教育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05 年修建和硬化了1.5 千米的进村道路;2006—2007 年建成村客事中心;2009 年建成村中心民族团结广场;2010—2013 年,在政府资助下,村民自愿捐出土地,对村里原有的公园进行重建,建成了一个30 亩左右的湿地公园,包括污水处理池、文化长廊、同心亭、鱼塘等部分;2018—2019 年修建了公共停车场;2020 年新老年活动中心完工;2022 年,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村民在公共空间进行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第三,激发民间组织活力助力村庄治理发展。民间组织在我国历史悠久,历来是村庄治理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再次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村庄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拓宽了人民利益诉求、民主参与的渠道,使村民成为村庄治理有力的参与者、建设者。郑家庄的民间组织在20 世纪90 年代先后成立,主要包括村治安联防队、阳光文艺队、中青年民族团结联谊会、老龄协会等。村治安联防队守护着郑家庄各族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阳光文艺队在村里办客事时帮忙洗菜做饭,农闲时间排练健身,节庆日子里会穿上民族服饰给村民表演各个民族的歌舞;中青年联谊会是村里公共事务、节庆活动、村民红白喜事的中坚力量,比如在火把节点火把、九九敬老节“打平伙”①打平伙,又叫“打拼伙”“打平和”。指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所需的费用每个人分摊拼凑,可以多拼也可以少拼,大家伙凑到一起,既能开心热闹,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各个民间组织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互融互补,在村里治安有人管、公益有人干、困难有人帮,形成了团结和谐、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四,村规民约保障村庄治理有序。村规民约是特定地理空间的人们在不断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则体系,是村庄治理的重要基础,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具有很大作用。郑家庄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开始制定村规民约,并根据时代发展与变化适时修订完善,确保村规民约接地气、顺民心、合时代、有实效。郑家庄的村规民约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保护环境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通过展板、上墙的方式粘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8〕,村里成立了由7 个民族的代表为成员的同心议事小组和监督小组,与时俱进地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聘请7 个民族的代表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村规民约不仅仅只有墙面上的文字,内化于心的公序良俗也是郑家庄人共同践行的规则。

我们村的村规民约有很长历史了,是全村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并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是我们全村人共同的约定,每过几年我们会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因为社会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没用的就取缔,再增加一些好的东西进来,大家共同遵守②根据笔者与郑家庄藏族小组长YXD 的访谈内容整理,访谈时间和地点:2023 年4 月21 日,郑家庄藏家怡园农家乐。。

第五,积极培育“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公众参与治理有利于权力组织与公众在村庄治理工作中共同决策、共担责任、共享成果,有利于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发挥基层民主治理的实践价值。针对村民自治参与度低的情况,郑家庄结合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方式〔9〕,拓宽各民族村民民主参与村集体公共事务的渠道。郑家庄民主协商议事时,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都会到场,会议内容由专人进行记录并保存归档,各民族村民平等参与协商议事,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程序,通过长期的民主参与,“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参与意识在各民族村民中牢固树立,逐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村庄治理格局。

第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村庄内生动力。创新村庄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面对郑家庄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10〕,以农家乐为载体,结合村里的有机农场、中草药文化研究所等项目发展中草药排湿、老人康养,把生态、休闲、康复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业。村子里现在有藏家怡园、启航城、木瓜园等农家乐,游客的吃、住、行、游、购都可以在村子里实现。同时,乡村产业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村民依靠村庄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激发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多元主体群策群力的村庄治理体系。

三、郑家庄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经验

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11〕,要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原则,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如前所述,郑家庄结合多民族村情,把政府帮扶的外力和村民自觉的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践了“1+2+7”治理模式,提供了民族地区基层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民主+村庄治理”的“郑家庄经验”。

(一)坚持人民民主汇聚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12〕,共同参与治理,共享治理成果,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中汇集民意、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构建起村庄多元共治的“同心圆”。各方力量参与到村庄治理中,促进多方行动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形成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村庄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汇聚起村庄治理的“向心力”,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郑家庄作为多民族村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需求,提升基层村庄治理水平,在国家政策背景下,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多元共治的村庄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与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协商自治相融合〔13〕,把多方的利益不断推向一个“最大公约数”(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党建引领多元民主共治助推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

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这是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的前提〔14〕。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民族地区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实现村庄治理共同体的协同性、共享性、人民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郑家庄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统合和引领作用,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村庄治理工作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打造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层村庄治理共同体。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通过“传帮带”,充分发挥“领导表率、党员争先”的示范效应,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村落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长,同时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民等多元主体联合起来,构成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11〕。充分发挥先进基层党建示范点的典型引领作用,探索先进性建设的新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引领示范效应,从配齐班子、健全制度、发展党员、开展活动等基础工作抓起,一项一项抓好抓实,确保基层基础得到全面巩固提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多元民主共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激发与释放“乡土元素”助力治理的活力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5〕,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概括,乡村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土元素的重塑和再生。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就是要激活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内生动力,助力村庄治理提档升级。民族村落应结合村寨自身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积极因素,制定和落实村规民约,为村庄治理提供行为规范指南。要结合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发掘乡土文化,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16〕,塑造特色乡村风貌。要动员和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主体性,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实践,真正做到家园共建、村庄共治、成果共享,不断提高各民族的主体意识与行动自觉,为村庄的治理和发展凝心聚力。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发掘乡村优势资源,实现国家力量与地方实践的有效衔接,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先行先试中为全国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四)推动村庄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村庄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都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内涵。民族地区及民族村庄要将民族事务纳入公共治理中,推动村庄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自身的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之中,把国家政策的帮扶和自己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有机结合起来,在村庄治理实践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构建起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治理新格局,使各民族群众在团结中进步,在发展中受益,巩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17〕。民族地区要抓住新机遇,在国家战略全局和政策背景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障发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呈现新气象,让村庄治理能力跃上新台阶。

如前所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18〕。郑家庄“地方经验”及其背后“地方性知识”印证了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无基之厦”,而是需要以一定的条件为支撑,空间场域是其依存基础,有效的基层治理是其构建多元治理共同体的必要条件。郑家庄的“地方经验”诠释了民族村庄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揭示了国家战略的落地生根需要“国家与民众‘上下共同发力’,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非常关键,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也同样不可或缺”〔19〕的规律。

猜你喜欢
郑家共治共同体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225 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24年1期)2024-03-05 09:17:26
雨中郑家的向日葵
爱的共同体
“多元共治”乐融融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郑家佐输水箱涵浅埋暗挖施工方案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