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谷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纳西族是大理州13 个世居民族之一,火把节是纳西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大理纳西族火把节与其他地区纳西族火把节存在差异,尤其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剑川县志》和《双河村志》对大理纳西族火把节的文献记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田野调查,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的纳西族村落——石菜江村作为田野点,研究发现石菜江村“创美生恩”的野炊和祭祀活动是纳西族火把节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
石菜江村,本地纳西族称“祖古卡”,丽江纳西语称“指诗沽”,位于剑川县金华坝西北角的石菜江河谷里,河中盛产石花菜,故江、村同名。石菜江自然村隶属于剑川县金华镇双河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石菜江村位于金华镇西北边,距剑川县城13 千米,是村委会所在地。根据田野调查,从双河村村民委员会了解到,石菜江村面积26.98 平方千米,海拔2 300 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751 毫米,适宜种植包谷、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969 亩,人均耕地0.86 亩;有林地36 400 亩。石菜江村有196 户纳西人家,共有854 人,除少部分婚嫁到本村的其他民族以外,全村均为纳西族,全村由和、王、杨3 个姓氏组成。石菜江村村民们的祖先是在丽江木氏土司木增在位期间(公元1598 年至1642 年),从丽江和石鼓两地派遣劳役,到老君山东麓的金子沟、金坪等地开挖金矿、银矿,驻留在“金川”驿道途边老屋基的劳役,后来迁至石菜江河滩上变成现在的石菜江纳西村〔1〕25。石菜江村的纳西族历经数十代人的繁衍生息,与周边居住的白族、彝族和傈僳族和谐相处。至今,石菜江村的绝大部分纳西人依然能够使用纳西语,他们能操白语、彝语和傈僳语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石菜江纳西族在语言、服饰、饮食、住所和节日等方面仍保留有纳西族文化的主体特征。
选择石菜江村作为本研究的田野点,不仅因为该村是大理州内唯一存留的纳西族村落,而且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村纳西族保留了部分纳西族古代语言、节日传统、仪式风俗等现象。以石菜江村为本研究的田野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明清时期关于纳西族火把节的图画资料和诗歌表述中,均说明火把节在纳西族社会当中的存在。如宋兆霖对《么些图卷》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幅形象描述明代纳西族风俗的图卷。的研究认为,该图卷主要描述明朝时期纳西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就有纳西族过火把节的场景画面〔2〕。如清代纳西族贡生杨品硕在《丽江竹枝词》中的诗句:星回佳节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谷穗出头看火把,老农相庆兆丰年〔3〕。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彝、白、纳西、拉祜、哈尼、傈僳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可见,纳西族过火把节的文化习俗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对纳西族火把节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火把节的起源、过节时间、习俗和仪式等方面。
首先,关于纳西族火把节的起源。通过志书记载和前人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火把节起源的传说。第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令天将把人间用火烧光。因天将不忍心残害人类,谎报已把人间烧毁后被玉皇大帝发现,把他处死时一滴鲜血滴落人间变成了一个小娃娃,小娃娃告诉人们赶快点起火把,一连烧三天。熊熊的烈火终于瞒过了玉皇大帝,使人类免遭毁灭〔4〕。为了纪念这位免除人间灾难的天将,火把节成为了纳西族的重要节日。第二个传说与第一个传说相似,区别在于要烧毁人间的是纳西族传说中的恶神子劳阿普,直接拯救人类的不是神,而是一位善良无私的纳西汉子〔5〕。通过以上两个关于纳西族火把节起源的传说,我们可以知晓纳西族火把节的起源。不论是由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而演绎出的故事成为了纳西族火把节的起源,还是把玉皇大帝换成了纳西族的恶神子劳阿普,主要体现纳西汉子舍己为人的善良本性的火把节起源传说,均可以看出火把节的起源与纳西族人民在人间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场景存在关系。
其次,关于纳西族火把节的过节时间。有研究认为纳西族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期间。如向雪兰等认为纳西族火把节“川美生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农历六月二十七日〔6〕;姚霁珊研究认为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阿昌族的火把节,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节庆为期三天〔7〕。由此可见,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纳西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由此算来纳西族火把节已变为四天,是否与纳西族火把节起源传说所描述,在每家每户门口连续三晚上点火把存在出入。但毕竟纳西族广泛分布汇居于滇川藏三角区域的各民族当中,纳西族火把节的时间发生出入也很有可能;也有可能是研究者对于西南各民族火把节的时间未能认真考究而发生出入。如大理白族的火把节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当天过节,彝族火把节是从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连过三天。据丽江志记载,纳西语称火把节为“创美生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的火把节,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纳西族有谚语:“初以库世顶,荣以生俄顶”的谚语,意为冬季最大的节日为春节,夏季最大的节日为火把节〔8〕156-157。由此可知,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到六月二十七日是纳西族火把节的过节时间。火把节是纳西族社会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再者,关于纳西族火把节的仪式。火把是火把节活动的主角,火把节活动围绕制作火把、点火把、烧火把、围火把跳舞等环节,每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其乐融融。如成年男子做火把,妇女准备餐食等。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穿节日盛装到野外进行对歌;第二天继续到野外玩耍,对歌、跳舞、野餐、谈情说爱;第三天则主要是点着火把去屋里屋外和田间地头烧火把,第三天在村中央或空地点大火把,全村村民则尽情地围着火把进行打跳。从活动仪式可以看出,纳西族的火把节体现出不同群体的纳西人按传统习俗参与火把节的活动仪式,完成不同生命阶段的社会分工和任务,最后达到其乐融融与村社和谐的社会场景。通过文献可知火把节是纳西族一年当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且在节日起源、过节时间和仪式活动有一整套完整的表述。虽因地方差异在火把节的过节环节上稍有不同,但期盼丰收、辟邪免灾、过节娱乐和社会教育成为纳西族火把节的节日主线。
最后,根据大理州志记载:“纳西族的节日很多,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有祭天节和火把节。火把节‘创美生恩’,届时宰猪杀鸡白天比赛斗牛、赶集,晚上烧火把,一家一户烧小火把,当年新婚得子的人家烧大火把,大火把竖在村子中或村子附近的树林中间。”〔9〕可知,大理州的纳西族村子同样有过火把节的传统。诚然,对大理纳西族火把节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只是以“创美生恩”(纳西语,意为六月火把节)记录之。对火把节仪式活动的记录还较为详细。其中对于“当年新婚得子的人家烧大火把”与在大理喜洲镇一带白族村落的火把节仪式的调查结果具有相似性,此仪式在其他地方的纳西族火把节文献中未曾看到记载。通过对大理州志及12 县市志查阅发现,唯有剑川县志对纳西族作有相关记载。如剑川县志记载:剑川县纳西族主要从丽江、维西一带迁入。1990 年全县纳西族1 020 人,居全县少数民族第六位。居住在双河村河谷的石菜江村,与白、彝、傈僳等少数民族分寨相居。节日大体与汉、白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阳节、火把节、中秋节等〔10〕。只对纳西族的来源及聚居地做了描述,对于纳西族的节日大体与汉、白族相同,未对每个节日做出具体的介绍。但至少可看出石菜江村的纳西族有过火把节的习俗和传统,为寻求大理州唯一纳西族村落过火把节的真相,我们需深入田野开展工作探求本真。
大理纳西族主要分布于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以及大理市。大理州内纳西族主要与其他民族散居于村落和社区,剑川县双河村委会石菜江村是州内唯一的纳西族聚居的村落。散居于其他民族村落、社区的纳西族过节方式与其他民族基本相同,如散居于洱源三营和大理喜洲的纳西族火把节过节方式已基本融入白族村落过火把节的方式,已没有明显的纳西族火把节特征,更多体现出与村落主体民族融合的特征。通过多次调查和访谈发现,石菜江村内60 岁以下的村民并不认为该村曾有过纳西族火把节的传统,并认为过火把节只是周边白族村落和彝族村落的传统节日。但该表述与大理州志、剑川县志的记载存在较大出入,直到后来通过对该村村民HCW①被访谈人:HCW,男,纳西族,1947 年生,剑川县双河村委会石菜江村人。等老人的访谈才逐渐打开谜团。据该村民回忆:石菜江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有“创美生恩”节,过节方式与现在众人理解的纳西族“创美生恩”火把节存在一定差异。当前石菜江村纳西族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创美生恩”、五月端午节、十四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节(农历八月十五)和重阳节等。有二月初八炒蚕豆,清明节插柳枝,立夏节插山白杨枝,农历七月十四做馒头等习俗。然而,不是石菜江村所有纳西族人家都过“创美生恩”,主要以常年放牧的家庭过“创美生恩”节为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由放牧家庭邀请亲朋好友到山里牧场野炊一天。主人家提前准备好当天所需的糖、烟、酒、茶,以及用于野炊的食物,当天早上主人家带着物品赶着牛群或羊群上山前往牧场的“化”②“化”,纳西语,意为窝棚,实为放牧人员在牧场搭建的用来躲雨、避风和食宿的场所,一般情况放牧人家的“化”会相对固定,“化”的选址一般是相对避风且有水源的高山草甸之中,放牧人家的“化”中建有简易火塘和床铺,并储存有备用食物、药材与柴禾等必需品。之中准备餐食与祭祀事宜。当天午餐的时候,主人家用上午挤好的牛奶或羊奶招待前来参加活动的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也带上酒、肉和米等物品前往牧场参加野炊活动。牧羊人家会准备新鲜乳饼、牛奶与大家分享,甚至还会杀鸡宰羊招待亲朋好友。而牧牛人家也会挤牛奶分食,也会提前从家里准备好腊肉、火腿、新鲜的鱼和肉带到牧场供大家野餐分享。“创美生恩”当天主人家会在“化”旁边搭建一个竖有青松的祭坛,通常砍一棵树冠较为茂盛的青松直接竖立在地上,对祭坛的具体方位没有明确的要求,唯一要求则是祭坛位置要明显高于“化”的位置。在开设祭坛前需用糖、酒、茶、米祭献山神后再砍树破土设坛,然后点香插于坛前,之后在当天享用每一餐食前需集体敬酒献饭、点香磕头进行祭祀仪式活动。石菜江村至今有196 户,之前村里有50 户左右在山里放牧,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如今还有3 家人在放牛,有2家人在牧羊,对石菜江村“创美生恩”节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虽然老人们没有具体表述祭祀何神,但通过比对《双河村志》中的记载:“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祭六畜的日子,亦是慰劳放牧员的节日,纳西族称‘珊很’。”〔1〕40由此看来,石菜江村“创美生恩”主要是祭祀六畜的活动。然而,如《丽江纳西族县志》记载:祭畜神,纳西族叫“诺毕”。个体家庭举行,祈求畜神保护家畜。祭山神,纳西语叫“忍道宋”,有集体祭祀和个体祭祀两种。每年二月八日和六月二十四日,放牧者在高山牧场集体祭祀,全村人亦集中在一起杀羊祭山神。祭三朵神,纳西语叫“三多颂”,分集体祭祀和个体祭祀两种。二月八,村人在三朵庙祭祀,放牧者在山上祭祀。六月二十五,全村各户主集中在附近山上祭祀〔8〕794-795。其实,根据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过节的具体情况,再结合纳西族祭祀习俗推断后可认为,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活动不仅祭六畜,还是具备祭祀山神和祭祀三朵神等功能兼容的纳西族民间祭祀活动。又如纳西族学者和钟华的研究认为,纳西族还有一种活动,每到火把节,青年男女都要三五成群地相邀约到野外聚餐〔11〕。由此可见,农历六月到野外聚餐也是纳西族过火把节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与石菜江村放牧家庭的村民邀约亲朋好友到高山牧场进行聚餐分食,在时间和主体活动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通过比对可认为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是纳西族火把节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再如宋兆霖在《么些图卷》研究中有关于火把节场景的描述:在村寨外的山坡上,立一根两人多高的木杆,其上插有火把,烈火熊熊,直入云天。火把底下有五个男子,正席地而坐,围着一个椭圆形饭盒,内置两把木勺,旁边还放有木碗、瓷碗、酒壶等餐具,人们一起共餐,而且互相敬酒。这些男子皆包头,留椎髻,上衣下裤,扎腰带,其中有两个男子披羊皮。附近有若干男女,也背着鸡、酒等食品,纷纷向点燃火把的山坡走去。与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活动场景对照可见,村寨外的山坡上与石菜江村在村边的山上牧场,同为活动仪式开展的地点与村寨位置关系具有相似性。然而,立一根两人多高的木杆,其上插有火把,烈火熊熊直入云霄的场景与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中,砍一棵树冠较为茂盛的青松在“化”的旁边直接竖立在地上设置祭台存在一定的出入。但从两个不同场景中火元素使用情况的分析而言,《么些图卷》中的山坡上是一个过火把节使用的场所,高高树立的火把不仅起到了聚集的功能,每到夜晚时该火把还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而石菜江村的山上牧场已经有“化”的设置,是属于一个经常使用的场所,在“化”中的火不仅具有聚集和照明的功能,同时具有躲风避雨和制作美食等作用。但从仪式角度而言,杆上的火把和祭台的青松均具有表示该活动中心标识的意义。火把底下有五个男子,正席地而坐,围着一个椭圆形饭盒,内置木勺,旁边放有木碗、瓷碗、酒壶等餐具,人们一起聚餐,而且相互敬酒。可见《么些图卷》中火把节聚餐的食物,估计是从家里带到野外用于聚餐喝酒,与石菜江村“创美生恩”在山上牧场做饭聚餐场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区分性。而这些男子皆包头,留椎髻,上衣下裤,扎腰带,其中有两个男子披羊皮等描述主要突出了当时社会的服饰特征,其中男子在野外披羊皮的习俗至今在纳西族社会当中还能看到。甚至地处高寒山区从事农耕和放牧的纳西族人群当中还比较流行,毕竟羊皮不仅具有保暖和防雨的效果,而且具有行走山林当中保护身体免遭树枝等刮伤的功能。附近有若干男女,也背着鸡、酒等食品,纷纷向点燃火把的山坡走去的场景描述,与石菜江村“创美生恩”活动过程中被受邀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美食和美酒前去主人家的山上牧场参加聚餐活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由上可见,《么些图卷》中的火把节场景与石菜江村“创美生恩”活动的场景比较发现,虽然杆上的火把与置于祭台的青松从表面而言存在一定的出入,但从活动当天具有中心标志意义的角度来看具有功能的相似性,如聚集地点的选择、席地而坐的聚餐、饮酒和身着羊皮等场景元素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石菜江村部分纳西族村民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创美生恩”节开展野炊与祭祀活动,在时间上接近于纳西族祭祀畜神、山神和三朵神的时间。从组织及参与人群而言,类似于纳西族祭祀畜神、山神和三朵神的参与人群。况且,在时间和野炊活动组织与纳西族火把节到野外野餐的另一种活动形式相似,更与《么些图卷》中的明代纳西族火把节的场景极为相似,再结合石菜江村先民于明朝时期从丽江和石鼓两地派遣劳役至此的记载。至此,可以明确大理州纳西族火把节的文献记载的客观存在性,从现存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活动来看,石菜江村纳西族自历史至今有过火把节的传统,而且现存的“创美生恩”活动为大理石菜江村纳西族火把节的具体文化形态,可以初步认为石菜江村的“创美生恩”野炊和祭祀活动,应属于纳西族火把节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大理石菜江村纳西族火把节与丽江坝区纳西族火把节存在差异。限于篇幅,行文至此。科研工作者可在此基础上深入田野做更多、更深入的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