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现实逻辑、耦合机制及行动策略

2023-03-01 05:12汪青青张冬冬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材政治

汪青青,张冬冬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拉开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序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吹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号角。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2],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共56次提到“创新”一词,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3],进一步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师资队伍思政意识薄弱、创新创业教材思政内容缺失、思政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

1 在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

1.1 纠正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路径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术,以学生开办企业和参加创业大赛为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片面注重创业机会、创业风险识别、企业类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的传授。在实践上,往往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大赛等为抓手,注重创业想法的产生、项目的培育和孵化等,侧重于创业机会的发现、创业知识体系构建和创业能力培养,忽视了价值的引领。良好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中最核心和最基础的标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学,可以有效纠正创新创业功利化倾向。

1.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但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薄弱、金钱至上、贪图享乐、急功近利等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和创业精神品质的问题,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思政教育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使大学生对党史、国情和社情有科学的研判,将个人创业梦想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二是思政教育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精神动力。激励大学生锐意创新,锤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念;三是思政教育应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行为规范。督促大学生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使其创业实践不偏离轨道,少走弯路,使创新创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1.3 建立中国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中给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锻炼形成优良的创业品格,将个人创业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4]。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3个问题。因此,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从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到实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道路,建立中国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制

2.1 教学目标相互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5]。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就业,或者培养创业精英人才,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利用创业机会,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不能简单以大学生实际创业成功的数量,或者创业大赛获奖数量作为标准,而是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教育对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协同,可以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交叉渗透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许多交叉或者相似的地方。创新创业教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创业教育在英文译作Enterpreneurship Education或Enterprise Education,也叫“企业家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从创业教育的名称来看,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等既是创业教育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者教育内容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强烈的时代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素材。同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完备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等,可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理论指引[6]。

2.3 教学方式优势互补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大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新创业情境,使其在了解创业知识、认识创业规律的同时,改造其主观世界,感悟个人创业成败与国家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爱国主义和优秀创业精神植根于灵魂深处。

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否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7],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根本目的,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情况令人堪忧,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优势,可以避免思政教育局限于空洞说教,深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2.4 教学对象高度一致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初只是面向少数大学生开设的技能性教育。但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化,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明确要求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由选修课变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对象也由少数学生转变为全体学生。

3 “三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行动策略

3.1 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

3.1.1 提高双创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但是长期以来,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教师都觉得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的职责,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学内容时代性、教学形式实践性等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创业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克服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认知误区,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自觉树立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并引入创新创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实现既传播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又精心种好育人责任田的最终目标,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

3.1.2 组建思创融合的教学创新团队

要搭建“产业学院”“校企创业师资发展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组建由思政教师和校企双元创新创业教师构成的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创新团队开展教科研活动,围绕“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讨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等,将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3 提高双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提升双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其挖掘思政元素、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等方面的能力。要主动将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创新创业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外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现场教学和课堂观摩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双创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3.1.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激励体系

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和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育人职责的硬性考核;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整体绩效考核体系,与教师考核评价、选拔培训、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相结合。在创新创业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增加课程思政计分点,全面考核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从而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以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课程思政教材、课程思想专项课题等项目形式提供资助,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物质保障,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3.2 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材的原则

3.2.1 在教材编写主体上,突出校企“双元”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校企双元编写团队。实行“双主编制”。既有校内教师,又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教材体系、思政元素遴选和教材形式等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作用,遵从“从企业中来,再回到企业当中去”的原则,紧跟创新创业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将生产一线的企业家真实案例有机融入教材,展现真实的创新创业工作场景,将创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

3.2.2 在教材内容遴选上,要深入系统有机融入

在教材内容遴选上,要严格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要求。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脱离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独立成篇,而是要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思政内容和创业内容之间要主次分明、相互渗透、润物无声。思政元素以隐性渗透为主,创新知识和技能以显性为主,要避免“越俎代庖”和“两张皮”现象。①要注重系统性。将思政元素深入、系统、有机融入教材主体内容、拓展阅读、课后练习等,形成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脉络和体系;②要注重时代性。要紧扣创新创业发展的时代脉搏与国内外创新创业热点事件,将思政案例融入教材;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引入本校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共情。

3.2.3 在教材载体形式上,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

不仅要将思政元素系统融入传统的纸质教材,还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开发配套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使教材与目前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相适应。主动开发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创新创业案例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把思政元素融入音频、视频、微课堂等配套的数字化教材;积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材体系,助推信息化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3.3 教法选择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3.3.1 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实现润物细无声

在思政课程教学方法选择中,思想政治内容是以显性教学方法为主;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站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视角来统筹这两者的关系。既要始终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主线,开展显性教育;又要深入挖掘创业知识背后的创业故事及相关思政元素,将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工匠精神、敢闯会创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引起学生的共情,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引导其主动思考和自觉践行企业家精神,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改造。切勿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说教课,生硬地将思政元素加入课堂教学中。

3.3.2 处理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引领教法改革

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发展需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革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形成[8],突破了传统课堂物理空间的限制,不同高职院校、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均可以共建教学共同体。围绕各个主题和模块,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开发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课程思政微视频等,共享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课程资源。

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线下教学和以E-learing(即数字化或网络教学)为主的线上教学相结合,即教学空间、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混合[9]。线上课程可以利用“创业之星”等创业教育相关软件,以及微视频、云教学平台、虚拟工厂等互联网创新教学平台;线下课程主要是利用翻转课堂、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整个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者和组织者。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同步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传统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

3.3.3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寻找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和突破点。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和形式,以社会调研、项目研讨、课堂辩论、项目路演和情景再现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探究、互相合作,监控每个活动和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引导,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其特点,变革生硬晦涩的思政话语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思政内容[10],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感。

3.3.4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注重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不仅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在真实的创新创业和职业场景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转移到校内外创业园、工厂企业,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生产一线课堂中,与企业导师一起利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自由组成团队,并结合专业进行创业项目和创业模式选择、企业经营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实践任务中感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素养。

4 结语

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教师、教材、教法3个维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使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打造中国式创业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将其个人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贡献者和共享者。

猜你喜欢
思政教材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