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
——以陕北民歌《脚夫调》《赶牲灵》教学为例

2023-03-01 08:28阳银皎
科学咨询 2023年2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

阳银皎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032)

课堂追问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教学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提问,递进式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反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高中音乐鉴赏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

在音乐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聆听、演奏、演唱和律动等方式感受和体验音乐。在设计本课时,我发现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能促进高中生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理解,特别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文化和音乐表现力的深入思考。

《脚夫调》《赶牲灵》是两首音乐性格很典型的山歌,在陕北也被称为信天游。《脚夫调》旋律构成是典型的“双四度”结构,歌词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脚夫”这种旧社会民间传统职业赋予了歌曲悲苦、苍凉、豪放的音乐情绪。《赶牲灵》的音乐形象生动,音乐情感饱满,不仅体现了陕北“信天游”的音乐特点,其歌词的内容还与陕北的“脚夫”文化息息相关。本课教学设计首先着眼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求,旨在通过教师不同程度的追问,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情感、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其次,在促进学生对音乐创作背景及地域风俗现象的思考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最后,学生能在模仿陕北民歌的唱腔中感知信天游这一民歌体裁的音乐特点,进一步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我校高中生在长期的音乐课堂和校外艺术特长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演奏等表演能力,积累了较丰富的音乐知识,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脚夫调》《赶牲灵》一课中,除了听赏,我还进行了甩腔演唱、旋律分析、音乐体裁的判断、探索音乐文化等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抛砖引玉,在追问中感受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情感

“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音乐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对信天游的旋律发展和唱腔唱法并不熟悉,限制了他们对音乐风格的体验深度。我希望能在循序渐进的追问过程中,解决束缚学生欣赏音乐的桎梏,使其充分体验陕北民歌的腔调情韵之美。

教学情境一: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脚夫调》片段,歌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情境或音乐形象?生(A):我觉得这首歌不看歌词我可能听不懂(笑)。生(B):我觉得这是一首山歌吧,听起来很粗狂。师:你说得不错,这是一首用陕北方言演唱的山歌。歌曲描绘的是旧社会“脚夫”这种民间传统职业。歌曲充满了悲苦、苍凉的情绪。你们对“脚夫”一词有什么了解?生(A):可能是一种靠双脚劳动获得生活报酬的人吧!生(B):我觉得可能是陕北地区一种生活现象。师: 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这些脚夫常年行进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在寂寞无助之中借歌抒怀、消愁解闷,所以整首歌曲的情绪基调是怎样的?生(A):惆怅、思念家中亲人。生(B):在漫长旅途中感受到孤寂,但同时又有着陕北人骨子里的豁达和乐观天性。

教学情境二: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赶牲灵》片段,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属于民歌中的哪种体裁?生(A): 热情,明朗……我觉得是山歌。生(B):我觉得应该是山歌,音调很高,和江南的小调情绪不一样。师:你们对音乐的感受很到位。演唱者的音色有哪些特点?生:声音很明亮,高亢。师:说得不错。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你是怎么听出来的?生(A):我觉得这是一首北方民歌,里面有儿化音,像北方的山歌。生(B):我觉得可能是一首山西或者陕北的山歌。师:你们的听力不错,这是一首用陕北方言演唱的“信天游”,也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

音乐中,情绪是音乐形象的色彩。学生只有把握住了音乐的整体情感,才能正确想象音乐形象。在感受《脚夫调》的音乐情绪过程中,我有三个重要的追问。问题(1):歌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形象?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内容。问题(2)你们对“脚夫”一词有什么了解?和学生一起挖掘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故事,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问题(3):整首歌曲的情绪基调是怎样的?有音乐形象入手,深入地感知《脚夫调》苍凉、高亢的情绪。

在歌曲《赶牲灵》赏析的开始,我通过感知情绪及音色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想象思索。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问题(1)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属于民歌中的哪种体裁?唤醒学生对“山歌”这一民歌体裁的已有知识经验。问题(2):演唱者的音色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山歌的演唱特点。问题(3)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地域性特点及方言特点,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结合歌词内容和歌曲风格进行歌曲情感的联想和体验。

二、环环相扣,在追问中感受音乐要素,提升实践能力

音乐要素的体验是音乐欣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音乐要素包括音乐情感、音乐形象、旋律、节奏、歌词的感知,还包括唱、奏、演、创等音乐的表现技能。在教学情境二中,我让学生模唱体验甩腔,出现了一点“演唱事故”。由于音高的原因,个别学生唱破音了。我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教学意外,提出了“为什么这个乐句难唱,还容易破音?”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演唱破音的尴尬瞬间,还由此引出了甩腔的演唱特点。由此可见,追问不但要设计,而且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教学灵感和教学意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创作中的双四度框架旋律结构和陕北的“甩腔”,我采用了问与答,问与唱两种教学方式,形成了以下追问教学场景。

教学情境三:师:请同学们跟着钢琴视唱歌谱,《脚夫调》的旋律和小调相比有何不同?生(A):小调旋律婉转优美,《脚夫调》旋律起伏很大。生(B):《脚夫调》的音域很宽,还有较多的装饰音。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听我起唱这两个小节。images/BZ_231_220_2590_795_2747.png老师运用了什么演唱技巧?生(A):老师,我听出来了。这是滑音。师:对比聆听老师演唱两个版本,你们觉得装饰音和滑音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生(A):有了滑音和装饰音,“脚夫”内心的悲苦和惆怅更突出了。生(B):有了装饰音,歌曲旋律更丰富。

教学情境四:师:刚才我们初步学唱了这首歌曲。在学唱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有难点吗?

生(A):第一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挺难唱的,音很高。生(B):我觉得“哎哟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这个乐句这需要很长的气息和控制力。生(C):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有点原生态。生(D):老师我听到有人唱破音了。(全班齐笑)师:你们的用词很专业。为什么这个乐句难唱,还容易破音?(出示图谱)说说这几句的旋律有何特点?生(A):音域很宽,旋律起伏较大。生(B):高音很长,还有装饰音。生(C):我觉得这些地方可以用真声和假声转换来演唱。……师:说得真好。这首歌曲音域很宽,可以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来演唱,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也很高。其实这是陕北信天游的一个演唱特点,叫甩腔。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生(唱):“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师: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模仿这个乐句。注意以下三个演唱要求。images/BZ_231_1346_959_1976_1124.png生(唱2遍):“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师:这一遍唱得有几分陕北信天游的味道了。你们觉得甩腔的演唱方法和陕北人民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生(A):陕北地广人稀,甩腔能让歌声传得更远。生(B):陕北人民说话的声音比较大声。师:甩腔这种唱法还表现了陕北人民怎样的性格特点?生:敢爱敢恨,爽朗热情,豪迈的性格。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句旋律的骨干音是哪几个?生(唱):So do re so师: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是怎样的?生:So - do 是四度音程,do - re是二度音程, re - so 是四度音程。images/BZ_231_1284_1693_1692_1952.png师:乐句中出现这种旋律构成,我们称之为双四度框架,这也是陕北民歌的突出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想象,把歌曲的第一段完整演唱一遍。关注演唱提示:images/BZ_231_1284_2119_1969_2299.png

教学情境三中,主要通过两个关键的对比追问,(1)《脚夫调》的旋律和小调相比有何不同?②对比聆听老师演唱的两个版本,你们觉得装饰音和滑音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能在问题中对比思考,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同时,又在模仿演唱中体验滑音等演唱技术,不断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情境四共设计了五个教学追问。

问题(1):在学唱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向歌曲演唱的难点。

问题(2):为什么这个乐句难唱? 旋律有何特点?揭示陕北民歌演唱特点“甩腔”。

问题(3):你们觉得甩腔的演唱方法和陕北人民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传唱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问题(4):甩腔这种唱法表现了陕北人民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传承与地理环境、人民性格之间的联系。

问题(5):这两句旋律的骨干音是哪几个?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理解陕北民歌“双四度框架”的创作特点。

这五个教学追问的目的和结果都不同,并且是层层递进的。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色、音程、情感等音乐要素;另一方面还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强调音乐实践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音乐实践应该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三、层层递进,在追问中体验音乐形象,了解音乐文化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学设计的重心是放在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分析上。新课改后,更重视音乐的人文性,即引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教学情境五:师:让我们完整聆听歌曲,歌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故事或音乐场景?生(A):描绘了陕北大地上的自然风景和人们的生活常态。生(B):我听到了“赶牲灵的人”,我觉得歌曲唱的是一种劳动场景。生(C):一位妻子在等待“赶牲灵”归来的丈夫。师:每位同学捕捉到的信息都不一样。这首歌曲传递的内容很丰富。在贫瘠厚重,交通不便的黄土地上,衍生出了一种特殊群体——赶牲灵的脚夫。他们依靠运输货物来维持生活。赶牲灵的人成了黄土高原上流动的生机,他们在漫长孤寂的旅途中遇到了爱情,有了念想,也有了一首首唱不尽的信天游。生(主动举手):老师,我有不一样的感受。虽然这首歌曲听起来很明亮开阔,但是我觉得正是用这种“大声”来表现黄土高原上脚夫们的“小情”,委婉地表现了妻子等待和思念的情绪。师:说得太好了,你对音乐的感受很细腻,很深刻。歌曲由歌词和曲调组成,我们在听赏时既要抓不同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还要结合歌词内容整体把握音乐的风格。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同学们,歌词中的“牲灵”是什么意思?生:歌曲里唱的是骡子。师:“牲灵”是骡马骆驼等牲畜的泛指。赶牲灵的人就是“脚夫”们。歌曲《赶牲灵》是民间艺人张天恩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的。一天傍晚,张天恩像往常一样外出赶牲灵,妻子久久地目送他的背影,张天恩仿佛感受到了妻子的不舍与惆怅,他一张嘴,一首经久不衰的信天游就在时光的酝酿中喷薄而出了。

教学情境五共有两个追问串联。问题(1):完整聆听歌曲,歌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故事或音乐场景?问题(2):歌词中的“牲灵”是什么意思?《赶牲灵》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学生对陕北“赶牲灵”现象和“脚夫”文化了解不多,可能会造成对歌曲中的音乐情感及音乐形象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在音乐课中渗入音乐文化和社会现象,会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致,也只有把音乐和相关文化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审美感知的养成、音乐表现的提升和音乐文化的深度理解都离不开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山水多灵秀,民歌善传情,在漫长的时光洪流中,人们用歌声描景传情,记录生活。陕北信天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舒展悠扬的旋律,描述了黄土高原上一个个平凡又动人的故事。本课也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链,穿针引线一般把音乐形象、音乐表现和音乐文化等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学生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体验《脚夫调》和《赶牲灵》这两首经典的陕北民歌。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