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王东晖 史昱昇 董强盛 黄亦菲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城市四项基本功能为生活、工作、游憩、交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一直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便是其中之一。严重的交通拥堵给城市居民带来空气污染、出行成本增加等危害,同时影响城市运转效率,阻碍城市自身的进步发展[2]。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合肥GDP总量达到11 412.8亿元,位居全国第十九位,增速达到9.2%。与此同时合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较高增速,非营运小型载客汽车数量连续数年保持增长。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合肥城市化进程也踏上发展的“快车道”。研究发现1997年至2017年20年间,合肥市的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均保持在较高数值,城市快速向外扩展,且未来合肥仍将保持较高的城市扩展速度[3]。合肥目前产生的城市问题是我国县级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城市问题。开展针对合肥交通拥堵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完善对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进而为同类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经验借鉴。2016—2021年合肥市GDP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21年合肥市GDP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调查研究发现,合肥市居民工作场所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并且写字楼的聚集度相对较高[4]。然而居民居住地在空间上多分布于合肥市周边,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在空间上的分异为早晚交通高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居民上下班时段内,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较大。合肥市交通拥堵指数与平均车速如图1所示。
图1 合肥市交通拥堵指数与平均车速
高德交通数据平台显示,7:00~9:00、17:00~20:00为通勤高峰时间段,车流量较大,道路拥堵延时指数较高,在图1中表现为两个高峰。时段内城市平均车速较低,在图1中表现为两个低峰。
合肥市城市主要功能设施集中分布在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商贸中心周边区域人流量、车流量较大,交通拥堵状况较为严重。淮河路步行街是合肥市知名商业街,位于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商贸发达,日常人流量较大。区域部分道路狭窄,停车场容量有限,交通设施现状与交通需求不匹配,导致拥堵产生。合肥市内中小学众多,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上下学时段内,学校周边局部道路常因车辆汇集产生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入口处多条道路交叉汇聚,是城市路网的关键部位。道路交叉口是城市路况最为复杂的地方,各种交通流聚集,是城市交通的瓶颈,也是交通事故易发地段,交通拥堵最为频繁[5]。合肥市部分道路交叉口在设计上较难满足交通高峰时段人车通行需求,高峰时段路口绿灯时间较短,车辆聚集在道路交叉口附近,出现“点拥堵”。随着车流持续汇聚,交叉口拥堵向周边蔓延,影响到与之相关联的路段和相邻的交叉口,构成区域性的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的产生涉及多个方面,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居民出行结构与需求改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管理方式不当和公共停车资源有限等均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极端天气以及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文章从汽车保有量,公共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功能区规划三个角度分析合肥市交通拥堵的产生原因。
合肥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在汽车产业政策出现积极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合肥市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路网中行驶的车辆增多,城市交通压力增大。随着车流量激增,城市主干路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行状态,偶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交通延时也会增加通勤时间和经济成本。
公共停车设施增长尚不能满足汽车保有量增长带来的需求,公共停车位配备不足。路边随意停放车辆等行为占用有限的道路资源,给市民的出行带来障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合肥市2015—2020年历年汽车保有量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合肥市2015—2020年历年汽车保有量统计
城市道路建设速度也无法充分满足合肥市汽车保有量增长对道路的需求,城市道路网压力日益增大。道路建设升级耗时费力,部分城市道路施工过程中,常占用已有车道空间,使得施工路段通行能力下降。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商业发展,在城市中大规模更新道路形态、扩展道路空间资源难度逐渐增加。道路施工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不便影响较多,原有的道路系统短期内难以承受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道路拥堵问题突出。
合肥市近年来公共汽,电车总数不断上升,总交通运营里程日益增加,站点布局与居民需求匹配度趋于合理,运营范围不断扩大,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度增加,但合肥市目前仍未形成快速公交与轨道交通结合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良性组合搭配有待进一步完善。合肥公交站台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部分站台难以及时反映公交运行与调度情况。合肥市历年城市公共交通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合肥市历年城市公共交通情况统计
合肥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3月,合肥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5条,其中5号线只开通运营南段(贵阳路站至望湖城西站),预计在2030年之前修建九条地铁线以及一条机场专用线路,其规划体系较为完整,但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022年3月合肥市在运营地铁线路如图3所示。
图3 2022年3月合肥市在运营地铁线路
较为明显的问题为地铁修建过程中采取的封路举措。由于地铁修建工作难度大,时间持续长,建设工地有时会占据城市路面,迫使居民改道绕行,导致通勤时间延长。未经改造的城市道路因承接涌入的绕行车流,在施工时期内,交通压力较大,拥堵现象严重。
合肥市现有地铁系统规模难以有效与居民出行需求相对接。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南京市常住人口为9 314 685人,截至目前已开通11条地铁线,但仍然存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合肥市常住人口为9 369 881人,与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较为接近,但目前仅建成5条在运营地铁线,低于南京市已开通地铁线数量。
合肥市拥堵问题较为严重的路段临近城市中心主要功能区,或是位于联通职住两地的重要通道附近。长江西路高架东起五里墩立交桥西侧,西至市委党校,是连接合肥市中心与合肥西郊的重要通道,也是合肥东西向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由于居民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相互分离,工作日上下班早晚高峰时期道路交通压力较大,长江西路高架沿线交通拥堵现象频发,是合肥市最为拥堵的路段之一。长江西路高架沿线分布着三里庵、之心城购物中心、华联购物中心等商圈与商贸中心,以及九零一医院、十里庙小学等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人流车流密集。长江西路高架沿线也是地铁换乘站点的集中地,承担着人流集中和疏散的职能。
西一环路南北向延伸,与长江西路交汇,道路两旁布局着许多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如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与合肥西苑中学等院校、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院和中环城、之心城等大型商场,以及大量门店,使得西一环路也成为合肥市较为拥堵的路段之一。
合肥市城市功能区规划增加了原有道路的交通流量,具体表现如居住区和工作场所相互分离,居民通勤不便利,早晚高峰容易拥堵;大型商业区较为集聚,随着交通换乘站的密集分布,加大了附近主干道和快速路的交通压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区道路数量较少,已有道路难以承担庞大的人流客流。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交通建设应与城市功能区规划相互协调,尽量使就业岗位与居民住所相匹配。部分城市功能区应合理分散布局,在功能区附近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体系[6]。如合肥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较为分散,园区在市区内分布较广,且无明显的集中区。可以对园区功能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在周边规划建设相应的居住区和小型商服设施,减轻职住分离所带来的通勤压力;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也应适当分散化,着重提升社区医院、社区中小学等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7-8]。将城市中心城区职能进行适当疏散,建立“一个城市多个中心”的基本布局,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科技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有关技术,发展智慧交通管理。如利用大数据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信号灯配时智能化[8];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交警智能大数据平台,提升交警执法效率[9]等;进一步打造城市全方位智慧交通数据大平台,实现交通数据和智能化的有效结合,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实时动态检测与平台的处理加工分析,实现动态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数据平台也可以进行功能拓展,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预测,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在公共交通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优化公共交通路线、运行班次等配置,在用户客户端上发布公交实时数据,有利于用户实时掌握公交动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减轻交通出行压力[10]。在智慧交通平台建设中应注意交互式反馈设计,依托互联网促进用户和平台的互联互通,有利于不断完善平台和系统不足之处,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出行选择。
针对具体的交通拥堵情况,应制定妥善的公共管理政策,合理引导城市交通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如增加市政交通建设投入、鼓励市民绿色出行等。重视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在施工期间妥善安排区域交通疏导。在公共交通层面,应优化公交运营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对公交线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对于一些交通情况复杂、交通流量日变化较大的路段,可以进一步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使用效率。针对市区停车问题,除增加停车场、停车位等措施以外,也应对停车位管理进行细化,在人流量、车流量较大的地区建设“P+R”停车场,更好地满足居民交通需求。
交通拥堵使城市通行能力下降,影响城市运转效率,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交通拥堵治理须更加注重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文章以合肥市为例,对合肥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建议,为同类型城市的交通拥堵治理和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