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胜,丘 蔚
(利亚德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47)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城市管理者所关注,并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活动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中将公共空间与光艺术结合的方式对激发公共空间的价值作用尤为显著,也是当下城市公共空间实践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本文将通过多个光艺术项目的实践案例来说明广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哪些公共属性,又是如果利用光艺术创作让狭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升维成让市民广泛参与的广义共享空间。
学者纳道伊(Nadai L,2000)对“公共空间”所作的语义上的历史研究指出,“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著作[1]。广义上讲,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一切服务于大众的可使用的空间,使用是公共空间的最大价值,参与性是评判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现实当中,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往往是狭义的,公共空间被理解成由政府提供的特定空间,如具有城市象征意义的市民中心、市民广场、文体中心等,这些空间往往作为城市的一种象征性空间存在,参与感并不强(图1)。
图1 深圳福田中心广场—市民中心Fig.1 Shenzhen Futian Central Plaza-citizen center
城市当中公共性最强的公共空间当属餐饮空间,在城市里,无论何时、何地,人气最集中、社交最密集的场所都发生在餐桌上。仔细研究分析会发现,餐饮空间往往是人们社交体验的最佳场所,人们总喜欢被某种神秘的吸引聚集在一起,这种半自发式的社交体验,具有很强的参与感,社交是每个社会人生活所需要的体验,因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丹麦著名建筑学杨·盖尔(Jan Gehl)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将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强调了人的意愿和公共空间的景观条件,好的景观条件有益于延长公共活动时间[2];社交性活动有赖于他人的参与,好的社交活动动机更能激发社交活动原本的价值,因此公共空间的光环境营造的出发点应当是“以人为本”。
城市公共空间是大众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感受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文化、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公共空间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们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其中文化认同感是发生空间聚集的首要客观条件,而情感释放、社会交流是文化认同后的活动结果。
深圳人才公园是这座移民城市富有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之一,灯光环境设计当“以人为本”为原则,注重公园文化的向心力塑造,让原本只在白天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空间,在夜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深圳人才公园里的“星光大道”上,一根根耀眼的“星光柱”是深圳为各行各业人才树立的丰碑,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园变得更加具有城市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光的艺术创作激发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性,成为人们来人才公园必到的打卡点(图2)。深圳人才公园向人们传达了深圳开放、包容、尊重人才的态度,更是将这座城市的文化通过视觉力表征呈现出来,以一种在地性文化的方式,展现出这座创新科技之城的符号化视觉形象,塑造了独特的城市个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市民与这座城市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城市记忆,加深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印证了杨·盖尔对《交往与空间》的总结名言“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有人来是因为没人来”。
图2 深圳人才公园Fig.2 Shenzhen Talent Park
江河滨水空间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廊道,因其特殊的空间形态,连通了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今天的城市正在发生一次新的跃进,从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到重庆、武汉的两江四岸,徐徐展开的光影画卷正在昭示着中国都市的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之城深圳,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开始拓展大沙河科创走廊。贯穿深圳南北的大沙河是一条城市河流,蜿蜒近15 km,串联起大学城、西丽湖、高新区,在深圳湾汇入南海。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综合提升,担负着深圳湾高新科技发展走廊空间优化的重任,白天景观依据大沙河整体景观风貌分别设计了“活力水岸、城市森林、学院之道”三大片区,缝合了城市河岸界面,将人与水重新联系起来,让河岸空间回归深圳人的城市生活。
夜间光环境的营造以深圳“时光之河”为照明设计理念,着重考虑人的夜间视觉体验。首先,满足廊道空间的夜间功能照明,保证夜间休闲体验的舒适性;其次,塑造景观空间的观赏性;第三,在景观节点空间还设置了交互景观装置,通过光影的互动,让参与者乐在其中,从而延长了公共活动时间,营造了“时光之河”可游可赏的深度体验感(图3)。如今伴随着大沙河生态景观长廊的城市更新行动,已经联系聚集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教资源与高新区的科技生态体系,跃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核心区,同时营造出调节周边居民宜居宜业的品质空间。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是获得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最大化连接,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有利于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流。
深圳湾滨海公园全长15 km,东起福田红树林,西至蛇口客运码头,属于城市滨海生活岸线,隔海眺望香港。根据滨海空间开放性的景观特性,规划设计以“深港衔接、和谐共生”为概念,照明从安全辨识、景项关系、绿色生态三个方面协调环境价值,功能照明全部使用截光型灯具,以减少对候鸟的干扰,同时严格要求灯光亮度,最大程度减少对动植物的影响,体现了大都市的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夜景照明重点塑造节点景观,适度控制对绿化的泛光照明,让暗天空成为海岸夜景的主角,成为深圳滨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4)。
图4 深圳湾公园夜景Fig.4 Night view of Shenzhen Bay Park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在于人们是否真正使用空间,并且通过空间媒介,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连接。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张宇星博士曾把“公众使用频率为零”的公共空间称之为“零度公共空间”,缺少人的参与和使用的公共空间其公共性也将名存实亡,空间的使用而非占有状态,决定了其能否被定义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如何利用光的空间可塑性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性和公共性是本次探讨的新方向,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促进公共空间多样性的途径和转换功能的方法。
城市每个场所“随时”都可以转变为公共空间,临时使用是公共性的放大器[3]。
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作为代表城市公共形象的开放性空间,兼具着市民休闲与庆典仪式活动需求的双重功能,市民广场更多时候都处于象征意义的开放空间。2018年10月,一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节庆主题晚会,将深圳市民中心由市政广场空间临时升级成全民狂欢的节庆空间,使得公共性瞬间放大,短时间内由自发性活动变成社交性活动,增加了公共空间的社交粘性。通过光的“共情”价值带动人与人情感上的短暂链接,中心广场的使用频率、社交人气、参与程度得以空前提升(图5)。
图5 深圳市民中心《改革开放再出发》主题晚会Fig.5 Shenzhen citizen cen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gain” theme Party
只要发生分享行为的场所都是公共空间,分享的频率越高,公共性越好。
深圳光影艺术季已连续举办3年,在很多时候“城市之光“是一种隐喻,关联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深圳光影艺术季用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展区实验“城市之光”,其价值恰恰在于将“宏大”转换为“分享”,将“隐喻”转换为“主体”本身,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光影表达的工具箱。而由这个工具箱展开的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深圳精神指向的“城市光谱”,让广场、公园、街道、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变得有意义、有内涵,并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分享人文的、公共的城市表达。
2022年末至2023年立春,由于光影艺术季的举办,景致宜人的香蜜市政公园变身为一个风景会说话的公园。这样的实例让我们确信,只有能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分享的公共空间,才能让人产生共情;由于光影艺术的介入,让一个平常的公园成为市民情感释放、社交体验的最佳场所,原本一年打卡一次的场所变成市民持续分享快乐、探索城市发展的文化集聚地,同时还触发了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的可能性。
元旦至春节期间,光影艺术季更是持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绝佳的打卡夜景,在3个多月的持续分享展出时间里,因光影艺术季,为商业引流接近300万人次,再次体现了分享活动带来的空间价值(图6)。
图6 2022深圳光影艺术季—人工智能山水图交互Fig.6 2022 Shenzhen light and shadow art seas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ndscape interactive
能够自发产生社会性活动的空间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有组织的自组织活动和事件是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的最重要触发因素。
在深圳福田中心广场,一场由黄色土地走向蓝色海洋的主题灯光秀将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过程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每个在深圳付出过青春的人都为之振奋。原本只是庆祝深圳四十年的节庆灯光秀至今已上演了四个年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人山人海、百看不厌、前赴后继是对这场盛大的城市灯光秀的最高评价。而这场看似是自发性活动的背后隐藏的是风雨四十载无数奋斗者的心血之作,灯光秀是有组织的活动,观看灯光秀是自组织的活动,有组织的、自组织的活动与事件共同促成了这场长盛不衰的灯光秀活动(图7)。
图7 深圳福田中心区城市灯光秀Fig.7 Shenzhen Futian central district urban lighting show
至此,深圳市民广场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而是凝聚深圳人精神文化象征的文化共享空间,灯光表演让市民广场这个空间变得更具活力,而这种活力带给了市民广场持续的“城市升维”的价值,从而赋予了市民中心空间新的城市精神文化场所价值,这种价值是持续的、永恒的。公共空间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是人们情感释放、交流、认同的需要[4]。
2022是不寻常的一年,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心酸、无助,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封控、核酸、阳性等词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亲身遭遇,所有人都在盼着疫情早日结束,深圳这个勇于创造奇迹的城市似乎总能在逆境中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2022年12月31日晚,在人群欢呼雀跃的倒计时声中,市民朋友们共同见证了由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主办、利亚德科技集团协办的“聚势耀世界·领湾向未来”元宇宙AR秀。AR主题灯光秀融合了鲲鹏、梧桐树与凤凰、骏马三大城市IP元素,在内容上注入巧思,由探古访今的时间线,演绎深圳宝安区“过去—现在—未来”的恢宏画卷。2023年1月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元旦假期,报道《全国各地多彩活动欢度新年》中,深圳宝安区跨年元宇宙AR秀出现在央视报道节目头条,在亢奋激动、百味交集的倒数声中,人们似乎在跟压抑的三年说了声再见,在跟接受困难洗礼的三年道一声再见,这场链接深圳人的跨年之礼元宇宙AR秀,像极了久旱逢甘霖般的秋收喜悦,亦如深夏大雨后的山风之通透,洗去了笼罩在人们头顶上的三年阴霾,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尽,因为这场秀人们得以在虚拟与现实交接的公共领域以超现实的方式取得链接,以光为媒,通过朋友圈书写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天为幕,通过虚拟对话的方式将湾区与每个个体的心灵世界进行空间链接(图8)。
图8 深圳宝安2023元旦跨年元宇宙AR秀Fig.8 Shenzhen Bao’an 2023 new year’s day cross year Metaverse AR show
这场“全民共享、时空对话、链接未来”的AR秀把灯光表演变成新媒体公共艺术行为,引起了现场所有观众和线上市民的跨时空情感共鸣,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形学等技术,将虚拟场景与使用者的真实环境相融合,提供新奇的视觉体验[5]。利用元宇宙科技实现了艺术和城市链接、科技与艺术链接、城市昨天与未来链接,变形式上的商业公共空间为全民参与的分享空间,再次证明公共空间不是占有,分享和使用才是公共空间的最大价值体现。
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只是城市的外在形象,而应成为消除城市居民负面情绪、焕发城市活力、展示城市自信心的开放场所。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他的《共享城市》一文中说道“当拥有变成负担,而使用成为目的时,共享便成为优选”[6]。随着城市夜生活时间持续延长,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显著尤为重要,灯光作为黑夜的魔法棒,不仅能塑造场景、营造情绪、展示活力,还可以利用光显技术升级城市的人文关怀。公共空间也不应是象征性的物理空间和短暂的活动空间,而应该成为以共享为目的的友好空间和以使用为目的的可持续公共空间。
未来光艺术创作将给城市贡献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赋能未来城市、助力夜间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