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探究

2023-02-28 09:19常瑞元种培芳宋捷
艺术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绿色发展

常瑞元 种培芳 宋捷

摘要:目的:公园城市理念构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人居环境改造建设的新策略,公园城市带来了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积极关系。但城市空间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人口密度高、服务设施落后、用地布局混乱、居住环境差,需要在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更新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方法:文章首先阐明公园城市理念在城市空间更新发展中的研究意义,并从内容、构建、目标、组织这四个维度揭示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的特点。然后从自然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五个角度出发,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经验,探究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提出城市空间改造创新建设模式。结果:通过总结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为未来公园城市建设填补城区规划空白,以期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结论:文章通过对价值角度的分析,提出创新的城市空间更新建设模式。一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中;二是创建绿色廊道和生态走廊;三是在社区规划中融入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公共活动空间;四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实现智能化城市管理,实现公园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空间改造带来新思考。

关键词:公园城市;空间更新;绿色发展;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03

0 引言

建设公园城市要提升城市空间生态环境质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自然空间被占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自然产品供给不足等城市问题反映了人的需求增大而自然需求无法满足且供给不够,这会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有了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的要求,必须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出自然—城市—人协调发展新模式,通过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更多的自然空间、自然产品,满足人的需求,拓展城市自然空间,打造自然绿道,整合修复城市自然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民众谋福祉。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城市运营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1]。

1 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的特点

1.1 公园布局:由城市中“单一”公园转变成山水林田湖草的公园城市

过去的城市公园单纯追求园林绿化的规模扩大和各项园林指标的提升,而公园城市要突破传统公园的单一发展模式,追求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经济等领域的综合效益提高。同时公园城市作为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绿色发展新模式,不能局限在用地范围内的空间营造上,而应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让人们生活在公园中,打造优质绿地空间与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人居生活环境范本。

1.2 生活空间:由“普通的空间建造”到“生活场景营造”

公园城市要摒弃普通的绿地空间营造模式,打破城市总体规划中“先建设,后填绿地”的传统做法,重视城市绿地空间开放程度和城市公园的布局,并把它们共同构建成完整的绿色服务基础设施,为人类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空间和绿色支撑保障[2]。从人们的生活出发,打造多功能、多形式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与自然产品,实现都市绿色生活,将特色地域文化协同融合,营造绿色生活公园城市场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

1.3 功能转变:从“多功能景观”到“以人为本的空间”

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自然产品,有提高民生福祉的作用,具有公共属性和服务民众的属性,促进民众、公园、城市三者形成亲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生活,因此公园城市不再是盲目为城市空间添加各种功能,而要从多角度出发,秉持以人为本的空间发展思维,充分调研场地情况,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3]。第一,要提高城市公园体系的连接度、开放度,加快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质量和均好性分布,以保障公园城市布局的全面性。第二,应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多种需求,并有效使用在公园城市建设的各种场地中,不断强化人性化空间和自然产品的全龄化和公平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的需求、各方面的利益。

1.4 空间公平:从“新开发的公园”到“城市处处都有公园”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过程中,新开发的城市片区往往公园遍布,服务设施完善,但往往距离城区遥远,不便于居民的使用,因此要在城市老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增加绿地空间的占比,更新公共服务设施,使住在公园城市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公园的舒适和便捷,使绿地空间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化、平均化,提升城市空间环境感受水平。

2 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

通过公园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的探索性实践,可以发现五大价值:自然价值、生活價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经验,探究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提出城市空间改造创新建设模式,全方位探索公园城市建设。

2.1 自然价值:梳理城市自然山水格局,重视自然价值高效转化

建设公园城市,首先要调研城市的自然价值。营造舒适良好的城市自然环境是实现公园城市理念的基础保障,应全面梳理城市独特的山水自然格局及自然文化底蕴,促进自然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修复城市内遭到破坏的自然斑块,综合治理保护较为敏感的自然斑块,优化城市自然空间格局[4]。在更大的市域范围,通过对全域自然环境进行基础调研,判定自然资源质量情况,同时保护和修复遭到破坏的城市空间等各种自然空间,形成稳固的天然绿色屏障。其次,针对较为敏感的自然资源,如湿地、动植物栖息地等,应结合城市水系贯通修复和景观营造,梳理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用生态廊道串联自然斑块,形成稳固市域生态格局。最后,在城市主城区范围内,依靠城市滨水廊道、绿地廊道、城市组团绿地、道路绿带等贯穿城市,在自然资源集中的城市片区合理布置城市绿楔、绿道、绿核等自然空间,构建复杂、多中心的城市蓝绿空间格局[5]。

2.2 生活价值:营造以民众为中心、健康舒适的生活氛围

公园城市的服务对象是民众,核心宗旨是为民众服务,满足人们对舒适健康生活和多样化绿色空间的需求,增强、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全龄化、健康、公平、宜居的生活环境,建设安全、健康、美丽的公园城市。从城市绿地规划出发,科学布置城市绿地网络系统,增加绿地空间数量和提升服务设施质量。例如,兰州市城关区多个老旧街道区域进行了城市更新模式探索,通过街道功能划分、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绿地空间综合利用等策略,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公共设施的丰富程度。

2.3 艺术价值:凸显自然美学比重,营造多元化城市艺术景观风貌

崇尚自然之美,顺应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公园城市应凸显城市地域性自然风貌和当地景观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充分利用城市特有山水资源禀赋,让城市融入大山大河,让青山绿水生长和流淌在城市当中,让人们望得见山、摸得到水,宛若身在桃花源。第一,重点保护城市的山体。对城市山体进行敏感性分级和修复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自然空间的多元化。第二,保护修复城市湿地,融合城市地域风貌,打造特色城市湿地景观。湿地是城市的“肺”,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完善城市景观和功能。例如,在长沙浏阳河的湿地公园建设中,保护修复浏阳河及支流城市河道,打造不同层次滨水绿道,连接各个湿地公园,创造绿色开放空间,吸引居民亲水游憩。同时提取长沙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的山体、河道湿地景观相互融合渗透。营造人文湿地、自然山林湿地等独特湿地景观风貌,增强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为城市打造一幅蓝绿交织的画卷。

使用本土植物作为公园城市造景绿化的基调树种,可以体现城市独特风貌。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增添花色、花香,在保障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同时,体现城市独特植物景观面貌。如洛阳市城市绿化植物选择上,重点突出牡丹花,将牡丹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建设牡丹花国花公园、牡丹花遗产公园、牡丹滨河湿地公园等,凸显以牡丹花为主题的城市地域植物景观风貌,展示“天下牡丹洛阳城”的特色城市形象。

2.4 文化价值:彰显城市创新活力,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自然空间的联系和拓展,还是展示、传承、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关键场所。公园城市坚持文化和景观融合,在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同时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例如对历史园林,以主城区的大小街巷为场景植入特色文化和多样化功能,重建江南意象各种特色博物馆、人文景观等,培育了文旅产业和新型生活方式,通过历史园林的体验、园林产业等文创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促进公园城市的文化创新。在保护公园城市文化价值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通过充分利用历史园林,彰显城市的创新活力,并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该城市以主城区的大小街巷为场景,巧妙融入特色文化和多样化功能,从而将历史园林重新融入城市的脉络。同时,通过重建江南意象,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博物馆和人文景观,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培育了文旅产业,还引领了新型生活方式的兴起。通过历史园林的亲身体验,城市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承,也为文创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园林产业结合文化创意,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居民前往参观体验。

在充分展示公园城市如何保护文化价值的同时,激发了创新活力。通过将历史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这座城市不仅守护了自己的独特历史,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保护与活化模式,不仅在地方层面取得了成功,还为其他城市在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创新和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6]。

2.5 经济价值:推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公园城市的建设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要注重提高自然空间的碳循环能力和自然资源价值,依靠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绿色可持续产业,构建绿色经济新模式,引导形成绿色节约、高产低碳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7]。例如在公园中建设智慧服务设施,运用清洁能源,树立低碳循环等创新理念,实现“公园+AI”

“城市+大数据”“自然+清洁能源”等技术合作,实现科技多元化的公园城市创新。从消费升级的层面来看,应推动更多自然层面价值转化,围绕公园城市新消费发展趋势,打造“公园+网红景观”“城市+新创意”“自然+艺术创作”等时下吸引人群的消费场景,打造多种创意十足、创新性强的公园城市品牌IP,增强品牌新动力,激发消费积极性,提升经济活力。例如成都市依托城市公园、滨水绿道等绿色空间进行场地创新和场景打造,在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拓展体育运动场地、文化创意集市、自然咖啡厅等多元化的游憩空间,创造独特的公园城市品牌IP[8]。

3 讨论

公园城市理念不但构建了理想城市的新模式,而且强调了公园城市建设与空间环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城市空间环境发展问题。从研究意义的角度来看,公园城市理念的引入为城市空间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理念强调自然与人类生活的有机融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内容、构建、目标和组织这四个维度上,公园城市理念揭示了城市空间更新的独特特点,强调了绿色环保、社区互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自然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五个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经验,深入探究公园城市理念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通过打造宜居社区,提升、增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城市景观,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通过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社会认同;通过培育文化产业和促进旅游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对城市空间改造而言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可以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专业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下,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结合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符合各地绿色发展需要的公园城市建设创新路径,为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春晓,黄舒语,邓孟婷,等.供需耦合协调视角下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深圳龙华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2,35(2):22-24.

[2] 王香春,王瑞琦,蔡文婷.公園城市建设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19-24.

[3] 成实,成玉宁.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与形态辨证[J].中国园林,2018,34(12):41-45.

[4] 李雄,张云路.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与响应[J].中国园林,2018,34(5):38-43.

[5]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6] 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等.成都公园城市三年创新探索与风景园林重点实践[J].中国园林,2021,37(8):18-23.

[7] 王军,张百舸,唐柳,等.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沿革与当代需求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6):29-32.

[8] 李晓江,吴承照,王红扬,等.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19,43(3):50-58.

作者简介:常瑞元(1998—),男,甘肃临夏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种培芳(1977—),女,甘肃永登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林木逆境生理生态研究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宋捷(1979—),男,甘肃兰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兰州市科技局项目“社会发展计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2-113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绿色发展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