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重逻辑

2023-02-28 04:56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个务必革命理论

王 洁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的重大论断,以此号令和动员全党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三个务必”的出场折射出党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前的自我警醒与自我激励,闪烁着持续在场的真理光芒,既是回首过往,对党何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脱贫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又是立足当下,对党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更是面向未来,对党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聚力的规律指引。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领航之舵”,是强调党的性质宗旨的方向性要求,向全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动员令;“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前进之帆”,是重申党的优良作风的动力性要求,向全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冲锋号;“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排浪之桨”,是凸显党的精神力量的实践性要求,向全党打响了新时代新征程的行动发令枪。当前,学界关于“三个务必”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现有成果普遍从宏观视角解读其科学内涵、阐释其价值意蕴、探索其实践进路,存在范围广而聚焦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三个务必”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对其践行路径的聚焦性研究亟待丰富。因此,从主体、主题、主线、主旨的角度探索“三个务必”的践行路径,有利于形成对这一理论以上率下、从内到外、与时俱进、由显向隐的全方位落实。

一、抓住关键少数主体,形成“三个务必”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关键少数作为摇木之本和引网之纲,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主体,在塑造党的形象、擘画民族事业、提升人民生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关键少数主体就抓住了落实“三个务必”的“领头雁”,这是形成头雁效应,构建“头雁领航—雁阵驱动—群雁齐飞”格局的秉要执本之道。

(一)要抓住关键少数之枢机,着眼作为“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的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肩负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职责,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带动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火车头”。习近平强调:“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2]56,对“三个务必”的阐释、遵循和落实亦复如是。一方面,中央政治局应率先领会“三个务必”要旨,通过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形成关于这一创新理论的全面系统深刻的解读,进而推进其宣传普及,在全党全国范围内画出以中央政治局为中心的思想同心圆;另一方面,中央政治局应领先奉行“三个务必”要求,将其作为修德配位、正心止欲、慎权克己的准则,在以公德回观私德、以正道治理政治、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过程中,为全党全国塑造理想信念过硬、工作作风过硬、斗争能力过硬的先锋榜样。

(二)要抓住关键少数之纽带,着眼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少数”的省部级干部

相对中央而言,省部级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相对市县乡而言,省部级干部是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部署者,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其在“三个务必”贯通上下的推进中扮演好纽带角色。对此,既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写好“三个务必”的深化文章,采取专题研讨、集中轮训、党校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结合实际学等多种方式,开拓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式的学习渠道,增进对这一执政方略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以自上而下的知之愈明推进行之愈笃的实现;又要结合地方具体实际,做好“三个务必”的转化工作。通过协调中央集中性与地方层级性,平衡中央理论普遍性与地方实践特殊性,统筹中央规定动作与地方自选动作等方式,畅通“三个务必”由顶层设计到基层细化、由理论研说到整改落实、由思想指引到建章立制的桥梁纽带,以自下而上的行之愈笃促使知之愈益明的达成。

(三)要抓住关键少数之纽结,着眼作为“少数的关键”的县委书记

郡县治,天下安,习近平将县委比喻为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指出担当“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是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并提出当好县委书记的“四有”要求,这与“三个务必”并行不悖,是后者在县委书记层面的表征与延伸,达到“四有”要求与落实“三个务必”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要做到心中有党,就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三个务必”中汲取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补精神之钙的智慧,以此把好政治坚定的方向盘;要做到心中有民,就要时刻涵养亲民爱民的鱼水情怀,将“三个务必”渗透入虚怀若谷体察民意,不遗余力改善民生,真情实意化解民忧的具体实践,从而当好为民谋利的勤务员;要做到心中有责,就要勇当“千斤顶”,挑起“千钧担”,将“三个务必”转化为布局谋划、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磅礴伟力,切实站好干事创业的前哨岗;要做到心中有戒,就要常怀敬畏之心、锤炼扎实作风、严守法纪底线,将“三个务必”作为守为民初心、守从政准则、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尺度,据此守好激浊扬清的第一线。

二、紧扣“两个伟大革命”主题,激发“三个务必”从内到外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时代实践创造新革命话语,从历史主题与话语范式的逻辑互洽中凝练表达,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命题,兼顾了对党的历史的创造性总结和对革命理论的创新性发展。“自我革命”即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在革命,主张通过自我扬弃解决“自身硬”的问题,“社会革命”即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革命,旨在通过革别人的命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在关系层面,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设和现实保障,“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3]543,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后承和实践旨归,“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3]87,二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形态。“三个务必”锤炼其中,彰显了党一以贯之坚持自我革命的高度警醒与持续平稳推进社会革命的战略自觉,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接续实践的奋斗密码。扣住“两个伟大革命”主题,就扣住了创造历史的“火车头”,也就把准了“三个务必”得以赋能增效、发挥作用的实践依托。

(一)要紧扣政治指引,激发“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对内锤炼党性修养到对外凝聚民心民力的引擎作用

政治指引即用党的政治方向引领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这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首要之务。讲党性是讲政治的根本所在,丧失党性原则就会迷失政治方向,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推进社会革命的先决条件,因此,要确保社会革命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就要在自我革命中锤炼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初心使命作为党的政治追求,指明了党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用“三个务必”赋能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政治指引,就是要以“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指导开展自我革命,通过锻造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塑造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此为社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和科学指引,确保其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在此基础上,以初心系民心,以使命聚民力,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多方合力的发展优势,以此为推动社会革命提供强劲引擎,确保其力度不减、干劲不弱。

(二)要紧扣作风导引,激发“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对内纯洁党风政风到对外端正民风社风的带动作用

作风导引即用党的优良作风带动社会革命的民风社风,这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主要样态。“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2]2,对端正民风社风起着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4]31。作为反映党风的一面镜子,共产党人的作风建设是营造海晏河清政治生态,推动社会革命行稳致远的必要前提,这需要党在自我革命中始终贯彻“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牢记“决不做李自成”的警示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告诫,以大党独有的清醒和坚定推进作风建设,在纯洁党风、廉洁政风的基础上,树立共产党人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使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名片更加亮眼;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追求和夙夜在公、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感染和带动人民群众,营造民风淳朴、社风清新的社会氛围,为推动社会革命创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要紧扣精神牵引,激发“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对内自我淬炼到对外革命锻造的提振作用

精神牵引即用党的革命精神鼓舞社会革命的斗志勇气,这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路径。“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5]5,对执政党而言,缺乏自我革命精神就是缺乏“革自己命”的勇气和担当,就难以清除侵害自身肌体的病毒,无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自然也就无力肩负领导社会革命的崇高使命。正因如此,习近平将是否具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明确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不仅考验着共产党人的勇气、胆识、担当,更关系民族复兴事业的成败。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逻辑使然,这既需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在革命中落实“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要求,通过肃清思想毒瘤、补足制度短板、推进理论革新、提高政治免疫,克服本领恐慌,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整体性提升,使其永葆纯洁性与先进性;又需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革命中释放“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辐射动能,以此提高革命觉悟、汇聚革命斗志、提振革命勇气,使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意志,从而夯实推动社会革命的信心与底气。

三、坚持问题导向主线,构建“三个务必”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

问题与理论是相互成就的,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点。“三个务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在时代问题的母体中孕育而出的,也只有在与时代问题的契合中才能充分凸显其关切现实的理论张力和与时俱进的持久活力。因此,抓住问题导向的主线就抓住了“三个务必”得以持续在场的线索。坚持这一主线就是坚持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为指引,将“三个务必”运用于具体实践,在“化解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化解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其革故鼎新,形成“实践—理论—新的实践—新的理论”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一)要发防范“先声”,构建以“三个务必”为理论前瞻的问题研判机制

要在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前占据应变局、化危局、解困局的主动位置,就需要以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为指导,透过纷杂表象探寻影响时代演绎的主要因素,获得关于风险挑战的超前性认识。“两个务必”正是党“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的最好确证,它科学预见了党在身份转变后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指出防范糖衣炮弹以巩固革命成果的根本准则,其前瞻性已得到历史和现实的充分佐证。“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一脉相承,作为延续其前瞻性的最新叙事,指明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履险蹈危时应遵循的金科玉律,蕴含着对未来挑战的预测性判断,以此为指引构建问题研判机制能够发挥其前瞻性,赋予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新局、育新机、谋新篇的主动力量。在研判广度上,要树立“查找问题不怕多”的原则。“三个务必”从宗旨性质、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政治本色、精神品格、能力本领等诸多方面提出要求,统摄了关于党兴衰成败的核心要件,以此为指导进行研判首先要切实找全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全方位的风险清单下好全面防范的先手棋,力避苗头性问题趋势化。在研判深度上,要秉持“挖掘问题不怕深”的理念。越是接近时代的十字路口,社会的发展前景就越扑朔迷离,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就越复杂多样。这些虽然会加剧问题的研判难度,但“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只要透过问题变式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隐患,就能剥离表问题切准真问题,从而预判风险趋势。“三个务必”所提供的恰恰是问题研判的张目之纲,具有根本性和彻底性,以其为指导就是要将问题研透判明,以洞彻事理的分析打好精准防范的主动仗,避免深层次问题扩大化。

(二)要开对症“良药”,构建以“三个务必”为重点指引的问题治理机制

“三个务必”并非悬设于高阁之上的空论,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真言,只有贯彻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展现其作用客观世界的真正力量,延续其在党“打江山—坐江山—兴江山—强江山”进程中的此岸性。故而,基于问题研判,还应构建以“三个务必”为重点指引的治理机制。一方面,要将“三个务必”明确为问题治理的思想药引,通过点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火种来坚守问题治理的初心,树立“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来坚定问题治理的决心,夯实“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来坚持问题治理的恒心,以此持续筑牢人民的思想防线,廓清社会的思想迷雾,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三个务必”作为“批判的武器”的作用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将“三个务必”奉为问题治理的行为圭臬,从“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汲取干事创业的源动力,以此建构问题治理的引导机制;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内化为主动作为的驱动力,以此搭建问题治理的激励机制;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转化为开拓进取的执行力,以此架构问题治理的保障机制,进而凭借新的伟大胜利佐证“三个务必”的理论彻底性,使其能够掌握群众,将“批判的武器”落实为“武器的批判”。

(三)要促理论“回响”,构建以“三个务必”为核心标尺的问题反刍机制

“三个务必”既是从实践中孕育而出的理论命题,又是在履践中逐渐丰满的研究课题,为确保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彰显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就需要实时复盘“三个务必”在问题治理中的落实情况,通过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打通其从“问题萌芽—问题治理—问题反思”到“新问题—新治理—新反思”的循环贯彻,使其始终葆有回应时代问题的强大生命力。一方面,要构建以“三个务必”为核心标尺的正向反馈机制,总结党在践行初心使命以保持定海神针般定力,传承优良作风以锤炼铁杵磨针之毅力,弘扬斗争精神以磨砺大海捞针之魄力的过程中,得以站稳时代立场、经受时代风雨、回应时代挑战的亮点举措,用创新实践成果为“三个务必”理论提供言之有物的确证,使其始终发挥党领导人民解答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的制胜法宝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以“三个务必”为核心标尺的负向反思机制,将视野从分析时代问题的客观角度转向审视党治国理政水平的主观维度,以“三个务必”为线索回顾问题清单,反思问题治理中共产党人因担当不足而“不敢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能力不足而“不能为”的具体现象,从中提炼出党面临的初心使命新威胁、骄傲怠惰新表现、妥协无能新缘由,以此作为进一步践行“三个务必”的“靶点”,确保理论始终有的放矢。

四、聚焦文化内驱主旨,推动“三个务必”由显向隐的升华进阶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灵魂与命脉,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民族基因和政党智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有形的制度约束升华为无形的文化牵引。“三个务必”书写了传统文化历史转化、革命文化现代赋新和先进文化党内延伸的新篇章,是兼备历史厚重感、时代鲜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创新成果,在刚性规范中逸散着柔性激励的文化特质。聚焦文化内驱主旨是释放这一特质,发挥其“化性为德”潜力,从而在刚柔并济中实现理论价值最大化的上上之策。

(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由史入思中强化“三个务必”的文化感染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独特的历史命运孕育了中华民族独有千秋的优秀文化,“三个务必”作为以古人智慧启今人之思的光辉典范,在历史纵深中阐明其文化渊源的入思范式无疑是开启其隐性化进阶的第一把钥匙。这需要从历史撷英,借传统文化记忆开拓以史资政的阐释空间,在民本价值立场、大同社会憧憬、朝乾夕惕状态、居安思危意识、百折不挠品格和履险如夷精神的引导下,将内蕴于“三个务必”之中的历史能量挖掘出来,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诠释其宏旨大义,从而发挥显性文本形态的隐性濡染功能。

(二)要汲取革命文化源头活水,在动情晓理中提高“三个务必”的情感牵引力

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生成的首个文化样态,锻造于中国共产党经受血与泪洗礼的革命实践,承担着凝聚思想共识、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沿着“叙事—动情—说理”的路径为“三个务必”打造革命文化的言说场域,将具有历史理性和情感温度的革命话语注入其中,能够积淀红色基因,延展理论的柔性内核。就叙事而言,应充分运用革命文化得以生成的物质形态载体,通过人、事、物的本然还原,为“三个务必”提供具有触感的有形物料。就动情而言,应从物质形态载体中提炼革命文化所负载的情绪价值,以共同的感性体验激发共产党人对“三个务必”的情感共鸣。就说理而言,应在革命文化的代际传承中推动情感抒发的内敛化,使感性体味服务于理性论断,以此增强“三个务必”严肃论说的情感牵引。

(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化方向,在转识成智中增强“三个务必”的意识形态引领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新型文化形态,散发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蓬勃兴旺的时代气息。大众化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影响力,强化群众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认同感的过程,沿着这一方向推动“三个务必”从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转变,能够将其治国哲理落实为生活智慧,在现实观照中增强其意识形态引领力。这需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武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经验链接“三个务必”从“以我观之”的意见到“以物观之”的知识的纽带,将其从主观理论提升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进而在知识逻辑与现实生活的互动耦合中激发认识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其能够化理论为德性,将“三个务必”升华为“以道观之”的智慧并运用在将理想现实化的实践当中。

综上所述,“三个务必”重大论断展现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掌好“领航之舵”、扬好“前进之帆”、握好“排浪之浆”的宗旨意识、忧患意识、斗争意识,既标志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体现着党对自身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公仆形象塑造的进一步强化,对其贯彻落实应是自觉的、彻底的、长期的和全面的。

猜你喜欢
三个务必革命理论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坚持理论创新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