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裂到弥合:数字乡村建设下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研究

2023-02-28 04:56王中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银发族群体数字化

王中华,余 瑶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1]在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时代发展大背景之下,发展缓慢的乡村地区也逐渐进入数字时代。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时代在我国逐渐拉开帷幕;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大力发展数字农业;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为实现乡村振兴需将数字乡村作为战略方向,并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的目标。[2]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不可避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由于人口流动的典型特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新时代农村主体人口年龄结构偏大,老年群体的地位不容忽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18.7%,其中乡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23.81%,相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城乡老龄化差距逐渐扩大,乡村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3]

目前学术界主要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运行逻辑和实现路径展开研究。运用现代化理论进行分析,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技术排斥、数字鸿沟、形式主义以及原有精英退出等现实困境,[4]在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存在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乡村治理、数据收集方面的问题。[5]在建设过程中需将顶层设计作为运作前提,激活参与主体作为关键,优化资源要素作为核心,维护村民权益作为保障。[6]面对实践困境,需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路径探索,[7]通过推动政策高效落实、升级基础设施硬件、促进有效治理与产业振兴来实现路径突破。[8]也有学者以建设主体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关注如何激活和培育行动主体,[9]强调农民行动是乡村建设中的关键,[10]需提高农民的实践参与度,[11]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12]而银发族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数字乡村是将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字化应用无疑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银发族再加上一道枷锁,进一步加强阶层分化、加剧“数字鸿沟”,使其难以享受数字发展红利;另一方面银发族数量庞大,是进行数字乡村建设中必须拉拢的群体,特别是乡村社会地位高、声望好的退休老年人,在建设中扮演着“加速器”与“稳定器”的作用。基于银发族自身顺应数字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数字乡村建设要发挥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解决乡村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刻不容缓。

一、数字乡村建设对银发族的主要影响

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从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和数字治理中开展行动,[13]这四个领域建设都直接或间接为银发族的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带来保障与便利,也无不体现着银发族的参与。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和《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实践过程中,融入信息服务体系,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对银发族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兜底性影响:构建结实乡村数字化空间

数字乡村建设中对银发族的生存资料与生活质量进行保障可归纳为兜底性影响,主要包含医疗体系的完善、养老服务保障、建设返贫监控、丰富文化生活。

完善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以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为基础,实现银发族电子健康档案和病例数据共享,同时加快“一卡通”推广升级,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以及就医直接结算。提高乡(镇)、村级医院、卫生院、中医馆、私人诊所的信息化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借助外部医疗团队的力量进行远程教学培训,重点为乡村残疾、孤寡和留守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推动养老信息全国联网,落实养老服务保障是促进银发族生存与发展最真实的体现。利用“互联网+养老”数字技术,搭建智慧养老综合监管服务平台,采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对乡村养老服务机构和接受服务的银发族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政府与社会协同参与,建设多措并举的监管体系,促进监管水平的提高和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保障银发族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互联网+”精神慰藉服务质量,通过养老智慧平台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及时解决不良隐患,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于各种专业服务之中,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实行网络扶贫计划,加快乡村地区互联网建设,实现宽带网和光纤网等全面有效覆盖。做到脱贫不返贫,一方面是利用大数据建立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掌握患病残疾等特殊群体的收支情况与生活困难,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提高银发族的创收能力并增加“造血”机会,强化对乡村产业和居民就业的扶持,创建一些银发族能够胜任的岗位,充分利用智慧平台对基础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银发族生活的重要保障。数字化的渗透最先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加快推进乡村地区交通运输、生产和加工设备等数字化植入,也体现在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网等软件设施上,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推进乡村广播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保障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意满足文化需求,在互联网与广播电视建设的基础上,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信息闭塞的银发族进行数据传递与培训教育,发挥本地优势打造特色文化。

(二)发展性影响:将数字素养转化为数字力量

将“提升银发族的生活质量和数字素养”归纳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性影响,主要包括提高数字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知识、预防数字化风险、实现“再社会化”。

银发族数字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培养数字认识、提高数字参与意愿与数字能力。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网民只占10.3%,银发族成为数字技术中的弱势群体,且呈现出数字素养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互联网的发展,创造出提升银发族数字素养的平台,以专项资金投入和数字技术传授为基础,通过使用农业工具、生产销售让银发族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实现乡村居民参与数字化建设。

在掌握数字技术知识、提升数字素养后,重点需要进行数字化运用,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的使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在运行农业农村监控平台基础上,利用未来气温气候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规划,例如山东省乡村地区的无人机打药、杀菌、掌握蔬菜生长、改变大棚的洒水量等举措。此外在乡村触网过程中,将自身特色农产品进行电商销售,利用“直通车”的方式来省去中间商的加价,达到卖出产品又服务消费者的目的,拓宽了银发族的致富渠道。

乡村银发族由于个人知识水平与数字素养的缺陷,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处于边缘位置,接触数字媒体具有先天弱势、差异和被动性,数字化的渗透不仅仅给银发族带来便利,也伴随着网络诈骗和网贷等网络风险。从乡村流动人口结构可得,较多银发族与子女异地居住,银发族对网络使用的不熟练容易落入网络诈骗圈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类群体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个人信息易于泄露,被非法分子诱骗借用进行网贷;此外手机中也可能存在病毒以及垃圾广告,部分软件操作对于使用者的信息甄别与操作要求较高,乡村银发族难以做出准确反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银发族被卷入数字浪潮,智能手机使用率也逐渐提高,其通信和社交功能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微信朋友圈成为分享生活、收获点赞、释放情绪的绝佳方式,短视频成为全网民休闲娱乐、展示自己的渠道。同时数字技术融入也会带来信息的传播,银发族可以通过广播、视频播放器、微博、澎湃新闻、浏览器等软件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使自己重新与时代接轨。

(三)不适应性:政策执行与群体接受能力

自2019年起,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基于北大联合多机构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报告2021:基于媒体大数据的评估》,发现目前数字乡村建设呈现出“东部领先、中部追随、西部和东北地区局部突出”特征,建设成果集中于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通过对数据和图表的分析,可得出区域之间、区域分块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针对乡村数字素质提升的成果不足2%,忽视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乡村群体的接受能力、群体内部差异、数字知识技术储备等因素,使得数字乡村建设后续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存在风险。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制定者为实现政策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并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其中包括政策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性。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执行中,基层政府需解读学习政策、宣传政策、制定计划、付诸实施、协调控制、追踪决策等,其中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运行中,政策执行和乡村实际情况具有不适应性,首先村委会附属行政偏向严重,组织与人才保障不足,自治属性偏弱,两者在权责上缺乏清晰界定,不利于数字乡村的和谐发展;[14]其次各地数字化基础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投资项目以及建设速度不均;最后由于群体差异带来银发族自身能力缺失,信息进村入户难度大,使得其在数字化过程中主体作用并不明显。

二、数字乡村建设中依托“知与行”两维度的银发族新分类

针对数字乡村建设中银发族群体的研究,有学者从提升银发族自身能力、更好顺应数字化发展角度进行探讨,忽略了银发族自身意愿的作用。如果考虑“能力”和“意愿”双角度就需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论进行支撑,而社会认知理论中所强调的自我效能、结果期望、目标形成与自我调控等核心内容刚好能对银发族群体进行分类。社会认知理论包含人具有主体性或意向性能力的假设,强调人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可以是环境消极的反映者也可以是积极的塑造者,其中学习方式除了替代学习之外也强调以认知为基础亲历学习的重要性,可将其总结为能力与意愿的强弱,而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下银发族的能力体现在“知识水平”,意愿表现在“对数字化的接受意愿”。

基于此可构建银发族分类的两个维度,分别是“知识水平”为代表的认知维度和“对数字化的接受意愿”为代表的行为维度。从认知维度分析该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拥有较为丰富的数字知识,这类群体能够熟练使用智能化设备、数字方法学习较快;另一类是数字知识比较匮乏,原因主要归咎于自身受教育年限短或常年生活在农村地区无法触网,这类群体对于数字乡村建设较为陌生但愿意接受和运用数字技术。从行为维度来进行分类也分为两类:一是对数字化接受意愿较强,认同信息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愿意学习相关知识并接受技能培训;另一类对数字化的接受意愿较弱甚至是排斥,这部分银发族认为数字技术对自身生活并无用处。

根据认知和行为双维度划分可将银发族分为数字追随型、数字认同型、数字排斥型与数字移民型四种类型。数字知识水平较高且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意愿强称为“数字追随型”银发族,代表群体有新乡贤、村退休村干与教职工等,这类群体心系乡土并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可利用社会身份以及掌握的技术知识做数字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再通过老年群体易接受的方式将数字化技能进行传授,成为数字知识的传播者,最后借助自身声望与信服力协调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担任数字乡村的守卫者。数字知识水平低,但乐于接受新的事物、能够自我调节成为积极的塑造者,这类称为“数字认同型”银发族,其年龄相对偏小、多数进行生产工作,这类群体思想较为开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但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知识缺乏也是致命缺点,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耐心、时间和资金成本,还需通过子女反哺、专业信息员培训等途径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因地制宜地投入生产与生活之中。然而也存在数字知识水平较高,但对数字乡村建设不看好、“与我无关”的银发族存在,受地域与数字化建设程度影响较大,这类群体享受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但未履行相应的建设义务,并没看到数字化所带来的潜在效益,只着眼于当下较为稳定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奉献精神,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代表。除上述之外,还存在数字知识水平低,并对数字乡村建设持漠然态度的群体,称其为“数字移民型”银发族,以乡村老农户为主要代表,其长时间的乡村生活又未接受良好的数字教育,思维与行动比较僵化,即使尝到少量数字红利但害怕有风险而选择放弃,使得数字乡村建设在促进银色数字鸿沟弥合的过程中存在再度撕裂的可能。

三、数字乡村建设下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的路径探索

数字乡村建设包含有形的数字技术设施运用与无形的数字公共文化传播,其中银发族需摆正自己对数字化建设的看法,在正确认知指导下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承担促进乡村发展的角色,其最终目的是该群体“有所作为”。基于此,引用社会认知理论中“认知”“行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银发族面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可从环境和个人认知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此过程中也存在乡村银发族数字类型的转变。

(一)发挥各方作用,建设老年友好环境

1.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政策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文件,但其中针对银发族的相关发展规划还比较模糊,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贴合乡村银发族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关规划,将银发族的社会保障内容细化、主体权责分化、数字教育落实、数字权益保护、终身学习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15]当然公共政策的目标不能局限于软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是对乡村银发族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并积极实现数字乡村制度建设与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建设相接轨,既要考虑到乡村银发族实际人生经历与生存环境,又需在改善其条件的基础上保留部分传统生活方式,做到效益最大化。

2.加大资源投入,打通数字生活最后一公里

破解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弥合数字鸿沟需要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来弥补缺口。由于大部分乡村银发族无退休金以及自身的消费观念固化,导致数字设备和无线网络拥有率较低。基于此需降低数字应用成本,通过提高二手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降低适合银发族使用的电子设备售卖价格来使其更容易接受;其次进一步提高乡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率,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让银发族能够消费得起互联网;最后采用招商引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使数字技术运用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文化创新等领域。

3.发挥各主体联动优势,助力适老化改造

数字时代给乡村银发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适配的问题,弥合数字鸿沟需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等主体的优势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相联动。[16]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颁布后,[17]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成为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居家环境、房屋建设、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智能化用具配备等,政府在改造中需扮演统筹全局的角色,进行实施规划、链接资源与信息传递;企业要深入分析乡村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使用习惯,开发出能够辅助其使用智能设备的软件,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社会公益组织要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进行介入。此外还需重视该群体的照明灯具、煤气和溢水警报装置等智能家居监测设备改造,同时搭建适合银发族使用的专业化网络平台,努力营造乡村无障碍的数字生活环境。

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营造老年友好乡村氛围

在文化资源共享、供给侧改革、文化扶贫等举措之下,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依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乡村资源配置不均、基础设施建设不全、个性化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银发族数字鸿沟的持续性存在。[18]基于此,需保持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建设中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为每村标配,这种粗犷式、形式化的公共服务作用微乎其微,要根据本地农业与产业实际发展补充相关文化资源;其次提供银发族易于接受、内容丰富、简明易读、助于获益的文化服务,与该群体的精神需求相适应;最后在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娱活动中渗透尊老、敬老、爱老、帮老的价值观念,形成老年友好乡村氛围。

(二)改变个人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

1.改变数字化认知,增强数字化融入主动性

乡村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封闭性被信息时代所排斥隔绝,但这不能仅靠改善外在环境而彻底解决,更重要的是自身具有主动性,而主动融入的前提是需要了解和接受。[19]乡村银发族需在观念上改变对数字信息的刻板认识,在外部责任主体引导下对信息网络的含义与作用进行了解,比如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网络支付、网络社交、在线观看影视、预约挂号等;其次介绍数字乡村建设对银发族产生的积极影响和社会效益等,例如医保信息的全国通网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信息帮助等,实现数字移民型到数字认同型、数字排斥型到数字追随型的转变。

2.进行数字知识传授,提高数字化技能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中人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间接性学习的观点,刚开始进行数字知识传授时,可以降低学习压力、设置易学知识与技能来使银发族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使得老年人有信心来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字化知识。在其愿意接受数字化理念的基础上,由村委会进行规划和调查,制定具体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数字追随型”银发族、信息培训专员、[20]社会工作者、村干部、志愿者等对数字知识匮乏的老年人进行教育,发挥同辈群体的优势,鼓励银发族多发朋友圈、多拍照、多看新闻来增强数字技能、获取数字经验,利用好易上手的社会媒体平台,实现数字认同型到数字追随型的转变。

3.重视家庭系统,发挥反哺支撑作用

在乡村银发族数字鸿沟弥合中,除政府、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等主体帮助之外,还存在最重要的介入主体——家庭。受历史文化影响,中国的家本位观念深重,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银发族失去以往的话语权,使非网民活动空间被逐渐挤压,改变了传统家庭的权利结构。[21]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下,人口流动的方向已发生变化,年轻人返乡致富的比例增加,这给家庭数字反哺提供了场域和机会,家庭成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银发族进行点拨指导。此外家庭系统中的代际学习是老年人最能接受的高效率教育方式,能够解决数字融入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利于家庭关系和谐与乡村建设的推进。

四、结论与展望

农村老年人在数字乡村中不仅仅是获利者,更多是建设者,是最真实最广大的主体之一。现如今乡村银发族正面临数字生存危机,学术界针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但忽略了“银发族”的群体内部差异。基于此,本文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并根据“知与行”双维度将银发族分为数字追随型、数字认同型、数字排斥型与数字移民型四类,分析每类群体的数字时代生存方式,并借助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提出从“环境”和“个人认知”两个方面来实现数字类型的转变。环境方面需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主要从顶层政策的完善、加大资源投入与支撑、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来创建老龄友好乡村;此外银发族需改变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效能,认同数字化发展、学习数字化知识、掌握数字化技能,重视家庭反哺的作用。帮助乡村银发族从自身各方面增加与网络科技信息的黏性,使其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弥合数字鸿沟,突显老年群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银发族群体数字化
618反差式消费新趋势:去标签化,银发族“存在感”变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数字化制胜
基于AHP的银发族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银发族理财应避免五误区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