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新疆库尔勒 841000)
核心素养,全称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强调要在各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生物学课程为例,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部分。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机会,及时优化教学策略,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四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不再一味地关心其考试成绩,在极大程度上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在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对教材理论的表层讲解为主,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课程本质,并未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有限,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不足,也限制了生物学态度责任的发展,导致初中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效果难达预期。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度正在持续下降,于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长远建设大为不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迫在眉睫。教师必须发挥专业优势,明确课堂教学改革责任,脚踏实地地展开探索。
生命观念,即在生物学视角上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等内容形成总体认识,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对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学生要想建立科学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先形成生命观念。对此,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优化对理论的深度讲解。
1.丰富教学内容。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内容十分丰富。要想促进学生该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十分必要[1]。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科学素材补充在课堂上,辅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其构建端正的生命观念。比如,教师可以在生物研究论文中选取素材,并在必要时对其语言进行转述,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使其在论文的有力论证下明确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再如,教师可以在科普读物、报刊中选取素材,配合其解说图,对教材概念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规律、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规律等。学生在课堂接触的生物学习内容越丰富越能感知生物学课程魅力,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进入发展核心素养的良性循环。
2.优化理论讲解。单一“说理”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会使学生产生一定枯燥感,降低其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所以教师站在生命观念视角上,还要优化初中生物课堂理论讲解过程。对此,信息技术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无论在课堂上应用生物情景图、科普视频辅助讲解理论,还是提高微课的应用率,都能对学生理解并把握理论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根据理论特点灵活调控信息化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一些以描述生物现象为主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还原生物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真实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理论形成初步理解。又或者,在讲解一些以呈现规律为主的理论时,通过动画等视频资源再现其过程,激活学生感官,使其先在动态的信息中轻松捕捉规律,再在已知的规律中建立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前提,也是其形成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在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使其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能学会运用现有理论,也能对既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审视。
1.课堂广交流。交流,既可以是师生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是训练思维的重要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也曾强调,教师能够讲述的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方式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所以说,从科学思维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广交流”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先抛出基础问题,引发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再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逐步提高问题难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生生交流有所依托,并以此强化思维训练。同时,对学生交流进行旁敲侧击的指导,使其学会比较、分类、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逐步提升思维科学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内容为例,针对“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肺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它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后参与师生交流。针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为什么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什么”等问题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合作交流,以最简洁的语言反馈小组结论,使其在问题链带动的小组头脑风暴中逐渐提升科学思维。
2.质疑多维度。前已说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要让学生具备对既有观点进行审视和批判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将质疑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会审视、敢批判、能质疑。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设计错误的教学过程,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有目的地使用错误语言阐释概念或结论,并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的反应比较迟钝时,给予其充足的鼓励,使其自信地组织语言,说明原因。随后,引导其他学生对该质疑展开讨论,证明该生是否准确指出了教师的问题,当证明结果符合“错教”预期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增强其自信,为其科学思维在审视与批判中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
3.习题巧应用。初中生物习题多基于真实事物和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具有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价值,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能起到训练其科学思维的作用。基于此,教师还可以将习题巧妙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监督学生在尊重事实证据基础上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习题展开分析和推理,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进科学思维[2]。以“输血与血型”教学内容为例,在随堂测验中,教师可以设置“临床给病人输血时,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给大面积烧伤病人输血,你会选择给他们输入什么样的血液成分____”“医院妇产科厂房内有一产妇急需输血,她本人的血型为AB 型,从血库中取血时首选何种血型的血液____”等题目,先让学生自主作答,再鼓励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答案。如此,学生既巩固了理论,也锻炼了科学思维。
4.归纳找技巧。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是繁杂的,只有帮助学生有效归纳知识,找到梳理思维的技巧,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导图、表格、逻辑图、树状图等图表都有一个特点——思维可视化。教师可以利用此类图表工具,将“思维可视化”信息归纳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梳理所习得知识时建立清晰、理性的思维,不断提高思维逻辑性、系统性。比如,在梳理内在联系存在递进特性知识点时,学生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逻辑图等工具有效归纳知识,进而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发展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是对生物学课程展开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步。不论哪一版本教材所编排的生物学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无数次探究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说探究实践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举足轻重。基于此推进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注意科学探究与跨学科实践的协调,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和实践主要环节的指导。
1.鼓励自主实验。如果说理论是学生打开生物学大门的钥匙,那么实验就是其走进门后世界的台阶,实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不容小觑。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方面,没有任何一项教学活动能取代实验优势。为深刻促进学生探究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实验,并在实验中强化监督,帮助学生形成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方案等良好探究实践习惯[3]。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真菌”一课为例,为促进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和了解,教材设计了“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培养皿、吸管、镊子等材料,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观察实验,探究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不同方法,以及酵母菌和霉菌的不同特点。
2.加强任务探究。随着实验任务难度的加强,为避免学生因方案有漏洞、思考有不足、操作有困难等因素而降低探究实践有效性,教师可以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任务型探究的引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验提示,向学生发布探究实践任务,监督学生根据任务类型,自主建立探究实践小组,合作制定任务实施方案。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方案中的任务实施过程,分配个人任务,获得并分析探究证据。在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通过任务报告等材料引导学生交流或展示成果,促进他们对任务的整体反思,实现“思—做—思”的良性循环。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生物学习和观察中自主发现的问题组织任务探究活动,以“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实践完整度,在增强其探究实践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方面有重大意义。
态度责任包括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是学生对自我的一种要求,也是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初中生物学课程育人的最终体现,是在学生讨论个人或社会事务时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的重要前提,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基于该核心素养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生活调动学生联想,还要注意融入情感,升华学生思考。
1.结合生活,调动联想。细胞、免疫、物质运输、细菌、遗传等知识在不同角度上联系着现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将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联想调动起来,使其畅所欲言,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关心身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健康的影响等想法说出来[4]。比如,根据生物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真实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体验,使学生说明其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做出“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假设,让学生联想这一做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激发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形成尊重、保护自然界的态度责任。
2.融入情感,升华思考。师生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的探究是客观的,但学生态度责任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些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过于理性、冰冷地分析问题,而是要适当融入情感,升华课堂教学情感内涵,让学生说一说关于生物现象、生物理论的主观情绪和感受,用更感性的语言表述态度、责任等收获。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直接询问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责任思考,比如抛出“这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节课,让你学会了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问题。问题指向情感与责任,不再像理论问题那样具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所表达情感与责任具有一定积极性,就能促进其态度责任的形成,内化其核心素养。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还要重视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科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这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笔者所提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教师可以借鉴参考,但也要结合实际进行丰富和调整,确保教学策略与本班学生生物学习、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