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师关键属性:概念内涵与框架构建

2023-02-28 04:10郭利超殷宝媛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关键时代

郭利超, 殷宝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问题的提出

克劳斯·施瓦布说过在吸收和适应现代技术的同时,又不摒弃传统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1],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但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洗礼,也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努力将现代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融入教师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素养[2]。技术革命性光辉的渲染下人们再次审视教师角色,探求教师在新时代应具有的核心素养,教师相关研究领域也更多地开始关注起教师素养问题。在教师职业持存性这一面,我国学者李栋等人认为不同教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师的要点所在[3]。同样有学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追求对学生的影响是教师角色永不褪色的核心价值[4]。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因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随之变化,我国学者罗强认识到教师知识结构随着技术改革而日益丰富和复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发展框架[5]。可见,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教育部门和教育研究者都认识到智能技术对教师素养的提升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智能化的教育时代,对教师数智素养重视是必然,但对教师属性的内在审视同样必不可少。教师关键属性深刻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独有价值,它既包孕了古代师者传承到现代教师的精神内核,也蕴含了时代变革背景下教师对技术与人关系的审视能力。因此,本质性的明晰教师关键属性的内涵和要素构成,有利于教师的提升,推动智慧教育的创新性快速发展。

二、教师关键属性的提出背景

(一)机遇:智能技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求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6]。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家教育部门或各级学校为主组织的社会性培训、教研和进修等,以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拓宽专业视野。另一类则是个人按照自身意愿和内在诉求展开的自我教育,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自我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师学识发展方面,智能技术产品能够通过甄别教师发展意图,学习情境的感知与学习需求预测和教师水平分析,为教师的自我教育提供新的环境与数字资源,形成“产品—资源—数据—服务”一体化的智慧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助力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7]。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搭建,教师可以反复经历特定流程或活动,再经过不断地模拟实践练习,帮助教师增加教学经验,以应对现实课堂环境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实现对新教学样态的精熟掌握[8]。在诊断自身方面,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大数据使得教师可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反照自身,提炼自身的教学漏点,为教师的反悟性实践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二)挑战:超级人工智能侵犯教师存在价值

多媒体技术时代在对教育教学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亦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有甚者更是无法脱离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在技术与人关系面前成了技术的附庸。智能时代技术的飞跃对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首先,智能技术固然能够发挥独特优势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育,但由于教师或管理者过度追求业绩,混淆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手段而非目标,片面追求智慧教育,必然导致师生陷入技术资本主义的繁杂牢笼,使得教育被资本技术精英所控制导致过度商业化,失去教育的初心。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固然能够更便捷、精准地解决教学问题,但教师如果过度依赖智能技术,被智能技术幻觉蒙蔽“无智能,不教学”,那么教师就丧失了职业的非物质价值属性,也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和教育智慧,沦为了智能技术的辅助者而非操纵者。最终,当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到达人工智能奇点——人类智力的极点被人工智能超过的时间点,超级人工智能会对教师的职业地位造成不可估量的撼动,导致教师就业危机、交往危机、信仰危机,甚至安全危机[9]。

(三)应对:洞见教师关键属性以挣脱时代牢笼

教师想要在智能时代的喧闹鼓声中保持自身的独特调律,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于返璞归真,洞见教师内在关键属性,探寻其中精髓以彰显职业价值性。从智能技术的角度逻辑推理教师职业关键属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教师职业的专业层次,它既包含着教师具有的广泛学识与技能,又持有技术所不具备的殊胜性智慧,既能在实践中传播知识,诲人不倦,亦能为师为范,成为学生的标榜。第二,表现在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上,它揭示了教师职业的非物质价值属性,是教师区别于智能技术的独有特质。第三,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层次,教师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经验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缺点,才能始终保持不被时代所抛弃并进一步审视时代的关键脉络,超脱时代的牢笼,培养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教师关键属性概念,旨在从教师的内在本质和理论性角度出发,探求未来智慧教育所需教师的关键属性,为后续教师属性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引。

三、教师关键属性内涵

在哲学领域,属性是事物基本特性的体现,一个事物含有多个属性,事物的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凸显了物质的特征。同样教师也具有多个属性,既有彰显教师特质的本质属性,亦有时代发展所赋予教师的非本质属性。学者布拉姆·布鲁格曼(Bram Bruggeman)将“教师属性”定义为相对稳定的教师人格特征。本研究中“教师关键属性”是指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师所需的、内在的、稳定持久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独有价值性的关键性特质。

“属性”一词本就蕴含着事物的内在性质,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涉及教师属性亦如此。许多学者从教师·属性的内涵出发,挖掘其内在本质,凯瑟琳·斯科特(Catherine Scott)探讨了在教学文化与组织环境中教师专业知识属性的起源,认为有些人生来就具备教师属性,有成为教师的优质潜能[10]。我国学者杨小秋[11]和贺敏[12]分别从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的内在属性,从专业实践角度讲,它体现了教师责任、为人、工具、艺术、专业等多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职业角度讲,我们要重视教师属性的“师范性”,以此深刻把握教育的使命和本质,了解教育对于现代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独特功能,认识教师职业之于人类命运的关系。

教师本身作为自然人,虽力争为圣人,但当教师属性具化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同属性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也会有不同效果。比利时学者布拉姆·布鲁格曼等人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十二次不同专家的访谈内容,揭示了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两组不同属性:其中积极属性七种,消极属性四种,并对每个教师属性以及积极属性和不良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地探讨[13]。在教师属性的外在功效研究方面,圣路易斯密苏里堪萨斯大学的学者斯蒂芬妮·凯·萨克斯(Stephanie Kay Sachs)分析了有效教师属性对城市学校正向效用,开发并验证了一种测量教师属性的工具。研究结果表明,五个假设的教师效能属性——社会文化意识、情境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理解、冒险和感知效能——并没有区分城市教师水平的高低。玛丽·威尔森(Mary Wilson)通过软阶梯面试技术调研了学生更青睐的高校教师属性。而且进一步利用调查问卷挖掘学生选择青睐属性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结果表明,学生更喜欢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具有熟练教学技能的教师属性[14]。

四、教师关键属性框架构建

基于时代背景、教师关键属性的内涵阐述,以及相关研究的了解,本文认为,教师的关键属性,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更要注重自身内在品性的修行、学习者之间的情感对话、学无止境,求索问道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对智能技术的把控,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审慎。因此,本文从教师的专业属性、存在属性和蝶变属性三个上位属性出发,构建了蕴含智识性、实践性、师范性、持存性、人文性、个体性、终身性、反悟性、坚韧性九个属性的教师关键属性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关键属性框架

(一)专业属性

1.智识性

教师关键属性中的智识性主要体现为教师不但要具有厚实的学识,还要能具备高度的觉悟,力争为圣,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谓大智慧是一种高尚的觉悟,拥有大智慧,才能在智能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而为这个时代培养超越时代的跨越式人才。学识即是指一个人的学问和知识。我国学者蔡辰梅等人认为教师属于传授型知识分子,在成为传授型知识分子的基础之上再努力具备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或是批判性知识分子,以此完成教师的职业使命[15]。此外,智识性还规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智能技术与智慧教育的相关知识,只有充分了解智能技术与应用,才能在明见技术与人的关系上做到恰如其分,进而有效发挥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辅助性功效,彰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实践性

教师的实践属性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教师其他关键属性实现的手段,是其他关键属性的存在前提。教师的实践属性,首先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不同教学情境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而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经验,譬如在智慧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应对并解决问题,以促进自身专业时代性的发展。其次,教师的实践属性展现在言传身教的行动里,学生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日常言行实践。再次,教师的实践属性体现在互动协同的行径中,智慧教育是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对话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智能技术的操纵中协同向上提升的。最后,教师的实践属性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厚实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升教育研究能力,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突破迷惘,摆脱已有经验的束缚,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16]。

3.师范性

智能时代互联网的崛起造就了大量的网络教师,虽然大多网络教师具备足够的职业素质,但同样致使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甚至是教学经验,那么人人可以为师,这一思想不但否认了教师的独特性,同样忽视了教师的师范性。师范性是教师属性的根本属性,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地位的象征,它既代表了为师者要言传身教,传递知识的职业任务,亦包含了为范者要正言、正行、正教的模范性,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此让学生明善恶,正人心。

(二)存在属性

1.持存性

教师职业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教师是否为专业性人才的争论,虽然教育领域的主流思想不断强调教师属于专业性人才,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崛起,使得许多职业甚至教师的部分工作被技术取代,教师专业与否的争论换了个形式转变成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本文认为技术的发展始终是辅助教育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但技术永远不会替代教师,教师职业具有持存性。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教育的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交流,在于价值、伦理、知识的传递,而技术知识简单地解决问题,并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换,更不能启迪学生进行生命的本质性觉醒。其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传递知识,却不能反悟,更不能创造知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悟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属性具有持存性。最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尚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德行之于人大矣”,我国古代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同样重视德育对人的重大意义,而教师自身气节和德行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以上三点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专业的、不可替代的,是具有持存特性的。

2.人文性

一个人是否具备人文性代表了其在知、情、意等方面品质的高度。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被冲刷,使得教育教学逐渐走向偏颇,教育逐渐走向资本化、技术化和功利化,应试性也越来越强,而人文性的内在品性却渐渐流失,更甚的是人文性缺失已经并不是个别学段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环境的走向迷失。解决学生人文性缺失的问题,首先便是教育的施教者必须具备人文性,在教育过程中孜孜不倦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以“人文性”理念价值引领学生。正如我国学者邹广文所讲:“在技术时代,物质的世界越发达,人的存在感就越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越需要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人文关怀。”[17]

3.个体性

如果说前几个属性强调了教师群体关键属性,那么教师的个体性关注的是教师个体的特征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与进修等活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这种社会化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对于学生,我们将其看作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个性独特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对于教师,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独特性,每一位教师同样具有其个体化,形成其自身个体性的过程,只有形成自身的个体性,教师才能得到本质上的发展,形成属于自身的风格,所以个体性对于一名成熟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三)蝶变属性

1.终身性

教师关键属性的终身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学生层面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教师职业的师范性和持存性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养成、志向的树立以及意志的磨炼。教育工作启迪心灵,促进生命觉醒的伟大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正视教育教学,绝不可敷衍了事,松松垮垮。从教师的层面来讲,教师的蜕变发展是终身性的,作为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形式不断修己促进自身的进步,朗格朗主张终身教育可以为一个人提炼出有效学习和获取技能的方法,且可以为其提供其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资源与工具[18]。

2.反悟性

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强调了反思对教师的关键性,大卫·史密斯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不断对自身言语、行为的自省。杜威总结了教师反思行为的三个特点:其一在于反思是教师有目的性、有意识的并且有高度自觉性的活动;其二在于反思是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的活动;其三,反思并非是间歇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反悟性是指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之上觉悟更本质的规律或道理的属性,是教师实现蝶变的必经步骤。反悟性是教师串联起其他关键属性的桥梁,通过审视反悟己身的教学行为、教育理念,乃至职业生涯的成长,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智慧引导。

3.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个人在逆境中回血反弹并收获应对未来险阻的能力[19]。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从而蝶变的过程,必然荆棘满地,而非一帆风顺。在这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中,每一程都要求教师具备坚忍不拔的品性。首先,教师的坚韧性能帮助新手教师在职业新手期超越生存目标,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并不断认识到自身蜕变与发展[20]。其次,坚韧性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并养成坚守职业规范的关键品质。最后,坚韧性是一个教师能够终身进步,形成自身个体性,创造教师职业价值的意志后盾。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每个关键属性并不相互独立,它们之间互为纽带,共同着力塑造一位时代性的教师。教师专业属性是其他属性的外化表现,智识性与师范性是蝶变属性中终身性、反悟性和坚韧性的最终取向。而反悟性、师范性、人文性与个体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持存性。此外,教师蝶变的终身性也要求了教师要具备反悟性与坚韧性,逐渐形成自身的个体性,发挥职业的师范性与人文关怀。九种属性做到和而不同,构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助力教师化茧成蝶,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耕耘收获,熠熠生辉。

智能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本质性特点在于技术的智慧化发展迅速,甚至对人类较多职业造成威胁,但对于教师职业,绝对不能也不可被智能技术产品所取代。教师绝对标准的规定性并不现实,想要完美应对智能时代对教师的需求与挑战,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需要教师以教师本质性的关键属性为核心,以内核向外延伸,达到人机共存,人主机辅。因此本文在了解时代背景、明晰教师关键属性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智能时代教师理应具备的关键属性,构建了智能时代教师关键属性框架。

对于本研究的未来展望,最重要的是理论思想转化为现实实践。其一,构建较为完整的教师关键属性测评体系。从教师关键属性的框架出发,研发设计教师关键属性的测量量表,了解当前教师关键属性的具备情况,以此才能为后续教师关键属性的培养策略和产品研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其二,本文虽然对教师关键属性之间的关系有所陈述,但并未深入研究,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要细致地探讨关键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其三,教师关键属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教师层面的年龄、性别、学历水平、教学环境的差别,以及授课学段等因素对关键属性的影响作用。其四,教师关键属性的养成策略与智能化培育产品的研发。对于教师关键属性的养成策略依据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从教师个人、学校和政府等方面出发,以多元化的渠道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以更好地发挥效用。对于教师关键属性智能化培育产品的研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依据教师关键属性内涵构建产品原型,令多方角色参与其中,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为目的,人机协同,确保教师在智能时代中发挥独有价值。▲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关键时代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