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宜,赖幸君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北京 100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尤其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更多的人关注。相比较于其他通信技术而言,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其主要表现在巨大的带宽、高速率传输以及便于集成等方面。本文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的概念、特点、环境以及优劣势等方面展开较为全面的综述分析,并结合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阻塞及中继技术进行研究,最后展望了产业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毫米波为电磁波,其频率范围约在30~300 GHz,并且有着1~10 mm范围的波长长度[1]。可以看出,相对其他电磁波,毫米波有着巨大的带宽,正是这一特点,毫米波甚至实现了Gpbs层次的通信效果,传输速率更迅捷。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毫米波信号波长短的特点,使得天线元件被集成到无线芯片成为了可能,同时,有利于发射装置和接受装置中的天线增益增大,弥补了电磁波传播中的信道衰减和高噪音的缺陷。但是,毫米波也存在一些缺陷,其通信过程对于障碍物的敏感性较高,一般常见的障碍物的尺寸都接近或者高于毫米波波长,这样就会导致毫米波传输过程容易受到障碍物的遮挡,造成通信链路一定的阻塞,甚至有可能造成传输中断。
毫米波主要有以下特点[2]。
(1)较高的传输速率。毫米波通信过程其频段的带宽可能会达到270 GHz,这将是普通频段的微波无法相比的。从香农定理了解到,频段带宽越大,所能够容纳的信息量就越大,进而可以实现较高的传输速率,这对于未来移动数据网络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向性好。在空间里,毫米波通信是以直射波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视距传播方式,表现出直线行进的特点,因此方向性好。
(3)探测能力强。毫米波通信在纵向探测和速度探测能力方面优于普通电磁波,可实现远距离的捕捉和监测,已被应用在雷达、制导的航天领域和人体器官监测的医学领域。
以上主要的毫米波通信特点可以帮助毫米波在汽车电子、医学、航空航天等产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巨大的效应。
毫米波通信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毫米波通信的因素[3]。
(1)空间损耗。根据Friis传播定律如式(1)所示,可以计算出空间损耗的大小,并且可以得到关键的影响因素。
式中, 为载波频率;Gt为发射天线增益;c为3×108m;Pt为发射功率;R为发射接收段的距离;Gr为接收天线增益;Pr为接收功率。
在式(1)中,天线增益Gt和Gr理想条件下为1,那么对于接收功率Pr的影响因素只有频率f,并与频率f的平方成反比,f值越大,功率Pr越小。
(2)降雨损失。受天气影响,尤其在下雨天气,由于雨滴的尺寸与毫米波波长相近,导致毫米波信号传输存在散射,影响通信效果。
(3)渗透损失。毫米波与低频段的电磁波相比较,波长短,因此对于材料的渗透损失较高,如干燥白墙的衰减为2.4 d B/c m,光滑玻璃的衰减为11.3 dB/cm,金属网加固的玻璃衰减更是达到31.9 d B/cm,可以发现毫米波频段的渗透损失普遍来说是较高的。
(4)大气衰减。在大气环境中存在水分子和氧气分子等,毫米波频段在大气衰减要高于低频段。但如果在室内传播的话,不大会受到影响,保密性较好。
1.4.1 毫米波通信优势分析
(1)可靠性高。由于毫米波的频率较宽,且较高的频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小,传输信号稳定,与激光传输相比较,可以说毫米波具有全天候特性。
(2)方向性好。它以直射波的方式在空间进行传播,波束很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一方面,由于毫米波受大气吸收和降雨衰落影响严重,一般用于点对点的短距离通信;另一方面,由于频段高,干扰源很少,所以传播稳定可靠。
(3)易于小型化。因为毫米波波长短,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尺寸小,易于集成在小型芯片上。相比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更易于小型化。
1.4.2 毫米波通信劣势分析
毫米波除了上述的优点外,最大的缺点是由于其波长短,导致穿过建筑物或者障碍物较难,同时容易被空气中的水分子和氧气分子吸收,影响通信效率。因此,当前对于5G网络建设,常采用小基站的方式进行网络优化。
(1)阻塞的引起因素。由于毫米波波长较短,所以障碍物的衍射和穿透能力一般。当尺寸相近的障碍物出现在毫米波传播链路中时,很大程度会造成通信传输中断或者传输失败,这一现象被称为阻塞现象。在应用过程中,阻塞现象往往对毫米波在高速传输过程的效果造成影响。
(2)缓解阻塞的方式。为了缓解阻塞现象所造成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继方式,另一种回退方式。所谓的中继方式是指,当障碍物出现在毫米波的链路中,选择通过中间站的方式与目标进行通信,进而完成发射器与接收器的通信的过程。但是,由于毫米波通信具有良好的方向性,选择通过中继节点后,源节点必须通过中继节点,并由中继节点进行转发信号,从而增加了传输时间,这与常规微波通过解码方式有所不同。而退回方式是指,在遇到障碍物后会选择转变为微波状态,等通过障碍物后,再次转变为毫米波,这个转换的过程将会有一定性能损失,常常不被采用,因而在下文中将重点讨论中继技术。
通过建立中间站点,对数据进行转发传输,避开障碍物,使得信号适用范围扩大,既能够解决毫米波的衍射能力差的问题,又能保证链路的稳定。
2.2.1 中继链路建立机制
在IEEE802.11 ad协议里,对中继链路的建立进行了定义,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继基本框架
根据图1可以看出,当节点P需要传输到终端A时,当障碍物出现在链路中时,则会发送请求给节点P,这时节点P会利用已建立的中继站点C进行信息转送,从而完成通信,提高了可靠性。中继链路的建立需要请求、发现选择和初始化三个阶段完成[4]。
(1)请求阶段。发现链路中出现障碍物,终端会给源节点发送中继选择请求,源节点在收到请求后,会反馈到中继选择请求帧,当帧收到请求后,会向源节点和终端都展示可用的中继节点信息,为下一步的选择准备。
(2)发现选择阶段。当源节点和终端都了解到可用的中继节点信息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波束对齐,实现两者选择相同的中继节点,在此,源节点还需要对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检测,如质量差的话,会重新选择新的中继节点。
(3)初始化的阶段。当完成请求和选择阶段后,源节点和终端都与相同的中继节点建立联系后,接着开始对中继链路进行初始化。所谓初始化,可以理解为信号演练,即源节点将信号发送到中继节点后,由中继节点再发送到终端,收信号的终端同时需要给中继节点发送反馈,再通过中继节点完成到源节点的过程,整个过程顺利完成后,此时的中继链路就完成建立。
2.2.2 两种中继操作
毫米波通信传输过程采用的中继技术也被分为两种工作模式,分别是链路切换工作模式与链路合作工作模式。所谓链路切换工作模式是指源节点和终端间的链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通过内置算法选择出最优的链路完成信号传递。而所谓链路合作工作模式是指对直连链路、中继链路的信号进行了合并,使得它在接收链路的数量以及信号的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毫米波通信的技术特点将成为5G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未来,高速率和大流量传输将成为人们日常的需求,繁华的步行街、广场、车站等室外场景,以及办公室、商场等室内场景,都会成为毫米波通信的应用场地。另外,固定无线宽带业务也可以运用毫米波通信完成,满足人们对于更高清电视的需求。在未来5年内,4G移动将成为过去式,5G移动将颠覆人们的生活领域,极大地方便人类社会活动。预计2030年,5G移动所创造的价值将达到6 000亿美元,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0.6%[5]。
毫米波芯片过去在军工领域应用较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毫米波芯片将更贴近人们生活,具体在VR、AR以及物联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毫米波波长短使得元器件尺寸较小,有利于设备集成化和小型化,更加符合未来产品的需求,预计到2026年,5G毫米波前段模块的产值将高达30亿美元。
本文对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开展研究,主要从毫米波相关概念入手,对毫米波通信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阻塞原因和解决方式,重点对中继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展望了毫米波通信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