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广东罗定 527200)
儿童最好的教育是参与体育运动,将基于感统训练理论的儿童体适能课程[1]融入儿童体育训练中去,能够很好地锻炼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儿童体适能是指儿童在体格、认知、语言、技能、情感等健康发育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匹配发展相应的动作能力和体能素质,从而使儿童有精力,有能力适应日常生活和处理突发事件。儿童体适能主要涵盖了健康体格、认知思维、神经心理、运动技能和社交情感5个方面[2]。也就是说,儿童良好的体适能不仅仅意味着体格发育良好,建立良好的动作模式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同时也需要认知、感觉、知觉、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社会公认的儿童年龄一般为0~12岁,高校开设的儿童体适能课程主要针对此年龄段,核心年龄为3~6岁。
2.1.1 身体素质发展需要
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笔者对广东省罗定市喜耀粤西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了体质测定。测试对象年龄为3~6 岁,分别在2 个学期随机抽取。测试的指标为身体形态、身高体重、10 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第三部分的评定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单项评分和综合评级进行评定。单项采用5 分制,综合评级是根据受试者各单项得分之和确定,共分4个等级:一级(优秀)、二级(良好)、三级(合格)、四级(不合格),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随机抽取测试的幼儿中,优秀率非常低,4岁占5%,5岁占3%,3岁和6岁为0%;合格率占的比重比较大,3~6 岁分别为44%、55%、63%、50%;不合格的比重相对也比较大,3~6岁分别为33%、30%、21%、40%。总体上看,优秀人数为2 人,占总人数的2.5%;良好人数为10 人,占总人数的12.7%;合格人数为44 人,占总人数的55.7%;不合格人数为23 人,占总人数的29.1%。从这个随机测试数据可以看出,优秀率很低,合格的比率最高,其次是不合格率最高,数据显示3~6岁儿童不同的年龄对应的身体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3~6岁儿童体质测试结果
2.1.2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孕妇的不良生活习惯、孕期的身体状况、生产方式,都可能会导致婴儿多方面先天不足;小家庭和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使幼儿丧失了玩伴团体;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影响了幼儿与外界的正常沟通;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的减少,使幼儿在身体发育期应有的运动不足;现代媒体的过度使用,使幼儿动手能力缺乏等。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目前问题幼儿越来越多:怕黑、爱哭、敏感、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能力差、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这些给幼儿的学习和交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影响到了生活。这些情况统称为感觉统合失调[3]。据相关报道显示,国内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率约为30%~40%[4]。有针对性的运动可以改善儿童的感统失调,6岁以前可以通过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儿童体适能训练方式,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到了12 岁就基本成型,很难改变。
2.2.1 市场规模扩大,行业前景广阔
2021 年,儿童体适能行业增长率高达204.64%,而2020 年的增长率是84.38%。行业发展进入探索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受“双减”政策合规化和体育产业趋势化的影响,叠加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儿童体适能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培训行业转型的焦点[5]。
2.2.2 教育观念转变
新生代父母育儿观念大大提升,家庭在孩子教育支出消费升级,现在幼儿体育市场消费主力军以80后、90后父母为主,他们的物质消费基础和消费理念与70代父母有很大不同,勇于尝试新事物,特别是在育儿观念上,重视素质教育,关心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少儿体适能运动市场的基础。
2.2.3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倡导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并相继推出重视青少年儿童健康的政策和相关意见,积极引导辅助。针对社会普遍的重智育轻体育,青少年儿童普遍缺少运动,体质整体下滑的现状,持续下发政策,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青少年儿童体适能市场的发展。据《2021 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已有67%的受访者听过体教融合政策,认为该政策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体育培训投入;有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报体育考试项目的培训班[5-6]。可见,体育已然成为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儿童体适能课程目前主要在各种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幼儿园开设。
3.1.1 儿童体适能培训机构
通过360 网络平台搜索关键词“广东省儿童体适能”,得出深圳市25家,广州市28家,中山市1家,汕头市1 家,珠海市1 家,佛山市3 家,东莞市2 家,惠州市1家;搜索关键词“广东省少儿体适能”,得出广州市13家,深圳市59家,中山市2家,潮州市1家,佛山市9家,东莞市8家,惠州市5家,珠海市2家;搜索关键词“广东省体智能”,得出广州市4家,东莞市2家,深圳市2家,佛山市2家,中山市1家,韶关市1家,茂名市2家,湛江市1家,共175家,其中深圳最多,为86家,占全部地区的49%,接近一半的比例,广州45 家,位居第二,占26%,佛山14家占8%,东莞12家占7%,然后就是惠州、中山、珠海,分别是6家、4家、3家,其他地区均为1家,如表2所示。
表2 广东省儿童体适能机构情况表(家)
这些数据表明,儿童体适能的开展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消费观念呈正相关。
3.1.2 健身俱乐部儿童馆开设现状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各大健身俱乐部如广州逸年四季健身有限公司、深圳的古德菲力健身有限公司、东莞的力美健等健身俱乐部的门店都开有专门的儿童馆,设有儿童特色课程,如游泳、儿童体适能、拉丁舞、跆拳道等,健身俱乐部的儿童体适能课程多以私教一对一、一对二的形式呈现,家长的着眼点还停留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层面。
3.1.3 幼儿园开设现状
经过调研了解,幼儿园一直开有活动课程,分室内和室外,开设有特色课程,如绘画、体能、舞蹈等特色课程,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开设儿童体适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原因是缺少这方面的师资及意识。
目前市场上儿童体适能教练,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另外一部分是简单参与其总部培训后下派的教练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其中,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是相关专业,但很少受过专门的儿童体适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经过简单培训的教练也只是简单地学习了编写课程以及相关技术动作的教授方式等基本教学手段。这些教练对于学生在参与训练过程中生理、心理、神经系统方面的学习则几乎没有,对学生受挫之后心理状态的调节也只是以安慰为主,即缺乏相应的专业相关知识。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行业前景广阔,儿童体适能市场越来越大,但市场的扩大并不意味着管理水平到位、教学质量提升。相反,由于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行业标准不统一,各家自成一体,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课程标准,致使市场混乱。
高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组成,学生需要掌握师范生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要了解运动解剖、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运动发展、体适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更要掌握少儿体适能课程的设计元素、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动作创编,还要掌握儿童基础营养知识、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最后还要掌握评价体系,能够在完成一个周期课程之后给少儿作出正确的评估。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儿童体适能教练的工作。
高校有室内外场馆、塑胶跑道、草坪等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很多教学器材可以共享使用。再加上新增的一些上课必备的器材,敏捷圈、敏捷梯、小球、沙包、平衡木、平衡车、滚筒等,各种体育器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替代功能。因此,原有的体育场设施、器材、儿童体适能专用器材,能够很好地满足少儿体适能课程的开设。
高校拥有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儿童体适能这个行业,能够配备专门的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由公共基础教育团队和专业教育团队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教育团队负责基础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英语、高校思政课等。专业教育团队负责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既可以引进人才、外聘企业优秀技术人才,也可以把青年教师送出去培训,到企业去挂职锻炼,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结合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儿童体适能课程融入儿童训练中去,不仅能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利于身心协同发展。
(2)教育观念转变,国家政策扶持,市场规模扩大,儿童体适能市场前景广阔。
(3)儿童体适能课程目前主要是在各种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幼儿园开设。其中,培训机构数量最多,大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消费观念呈正相关。
(4)儿童体适能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儿童体适能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儿童体适能教练紧缺。
(5)发挥高校人、财、物优势,在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儿童体适能课程,培养儿童体适能教练。
(1)校校联合,共同打造儿童体适能课程标准
广东省体育院校与开设体育专业的学校一起进行调研,将培养儿童体适能教练的院校联合起来,成立行业委员会,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制定儿童体适能课程标准,规范儿童体适能培养教练的规格,努力促使儿童体适能教练标准化。
(2)校企合作,增强儿童体适能教练教学实践能力
与儿童体适能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幼儿园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培养协议等,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满足学校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途径,实现毕业即就业零衔接。
(3)兼聘挂职,弥补师资力量不足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弥补师资力量。请企业师傅到校兼职,聘用企业师傅到校上课,将企业一线教学引入课堂,弥补学生校内实践环节不足;同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所需能力要求,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